摘要:校園文化景觀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更多地融入了職業教育文化內涵,突出的是“職”和“技”,具有獨特的職業教育功能。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審視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加強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理論研究,對促進高職院校形成辦學特色和品牌、建設和諧校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職業教育功能
目前,我國教育界對校園文化景觀的育人功能已達成共識,但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的職業教育功能卻存在著認識上的不足。高職院校在規劃和建設校園文化景觀時缺少對其職業教育內涵的深度研究,校園文化景觀的職業教育特色不鮮明。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審視校園文化景觀建設,加強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理論研究,深入挖掘其職業教育功能,探討有效利用的方法和途徑,對促進高職院校形成辦學特色和品牌、建設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和諧校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性特征
高職教育是定向教育,培養目標十分明確,學生一入學就基本確定了職業方向,與未來從事的工作有了聯系。以能力為本位,以人的職業素養的形成、職業意志的磨煉、職業精神的培養為目標,具有職業教育特色應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的突出特征。如體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各種校內實習基地等物質文化景觀,反映職業道德、企業文化的各種雕塑、櫥窗、展板、標語等精神文化景觀,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實習實訓活動,無不具有典型的職業性。
(二)實踐性特征
高職院校建設有先進的實驗室、實訓室等校內實習實訓基地,搭建了良好的實踐平臺,學生通過參與實訓、實習環節的實踐活動強化了技能訓練。校內各種豐富多彩的職業技能大賽、作品制作和社會實踐服務活動使學生通過感受、模仿、實驗、安裝、維修、制作以及發明、創造等環節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逐漸養成了注意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良好習慣,激發了學生對專業技術、技能的執著追求。
(三)多元性特征
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要求員工有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忠誠意識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建設要將這些要素融入進去,形成一個“共生體”。通過多元融合,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中的團隊協作理念、客戶中心理念、創新理念、雙贏發展理念、嚴格遵紀理念、感恩理念等走進校園文化景觀,豐富了校園文化景觀的內涵,形成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了高職院校的和諧發展。
由于許多高職院校大都是近些年新建的,對校園文化景觀的職業教育功能認識不足: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僅意識到校園文化景觀可收到育人效果,卻沒有意識到校園文化景觀同樣具有職業教育的功能,可以在職業定向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素質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另外,在校園文化景觀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對其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對其職業教育功能的重視。同時,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景觀建設上定位不準,缺少從職業教育角度系統規劃,使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偏離了服務于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職業性”和“技能性”不突出,專業特色不鮮明,也沒有形成濃郁的職業教育氛圍。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應有的職業教育功能
(一)職業定向教育
職業教育是專業的定向教育,職業導向性強。學生入校之初,往往對所選擇專業及將來要從事的職業認識模糊,校園文化景觀中關于學校性質、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設置、培養方向、未來職業等各種信息營造的職業教育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和個性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所選專業,了解各種職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及意義,了解某一職業發展的現狀和今后的發展趨勢以及對從事各種職業的勞動者的素質要求,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職業興趣,樹立職業理想,制定和優化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為學生實現職業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礎,最終對職業進行合理選擇。
(二)職業素質教育
職業素質是勝任某一職業所具備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職業意識、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心理、職業形象等。目前,我國從業者的總體職業素質偏低,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現代化企業對從業者素質的要求。許多大型企業特別是正在迅速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企業,對從業者的敬業態度、吃苦精神、職業道德、業務能力與經驗等要求越來越高,從業者必須具有強烈的職業意識、具備較高的職業素質才能進入這樣的企業。
(三)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中,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特定的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循的職業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基本要求在不同的職業活動中所表現的特定行為規范。職業道德主要體現在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義務、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榮譽、職業作風等方面,它是用人單位選才用人最為看重的素質。校園文化景觀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實習基地等實踐活動引入企業管理規范,實施企業化的職業道德教育;室內外各種標語牌、宣傳櫥窗等可以使學生明白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應遵守的職業道德,幫助他們加深對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四)職業能力培養
職業能力是指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備的并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包括一般職業能力和特殊職業能力。一般職業能力是指人們從事不同職業活動所必需的共有能力(智力、智慧),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注意能力;特殊職業能力指從事某種特殊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特長、專業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言語能力、計算能力、空間判斷能力、形態知覺能力等。校園文化景觀可以對包括知識、情感、應變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內的職業能力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學生在校內實習基地實習,從中可以了解將來所從事職業的生產流程、應具備的工作態度和合作精神等,以盡快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
三、特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思路
(一)統一思想,提高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職業教育功能的認識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創新的教育理念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凸顯“高”字。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應該具有普通高校校園文化景觀的共性,具有高等教育共有的學術氣息,但高職院校又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它主要開展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其教學總體上以職業型、實用型、技能型教育理念培養面向基層和生產、服務、管理等第一線工作崗位的學生,要凸顯高職院校的“職”字,職業導向性強。因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應突出“實踐”氛圍,具有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尤其是核心精神理念應體現在物質環境、制度安排、學科建設、宣傳活動、管理服務等方面,它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層面、全方位齊抓共管,需要各部門密切配合、協同共進。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統一思想,提高全體師生員工對校園文化景觀職業教育功能的認識。
(二)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規劃有高職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景觀體系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包含“就業需求”和“技術目標”,涵蓋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依據是社會職業崗位(群)的需要;二是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去向是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三是要求學生專業素質轉化為運用高等技術為社會創造價值,這種定位強調了“應用型”,使職業教育的培養規格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還體現了職業教育的三個本質特征:一是高等性,它屬于高等教育范疇,是高中階段后教育;二是職業性,它屬于職業教育的范疇,是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高等層次;三是應用性,應該突出針對性和適應性。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景觀體系
1.引企業入校園,使實訓基地、實驗室等標志性建筑亮相于校園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應融入現代企業發展的理念,引企業入校園,利用精品專業的品牌優勢,積極創辦相應的校辦產業,建設高技術含量的校內實訓教學基地,讓實訓樓、實驗樓、工業園區等標志性建筑亮相校園。要努力創造“校長變廠長、學校變市場、課堂變車間、老師變師傅、學生變徒弟、課桌變平臺、課本變工具、黑板變圖紙、招生變招工、學歷變技能”的新型教育環境,實現校園環境企業化。
2.引企業文化入校園,使企業標志性文化亮相于校園
構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注意學生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特點,注重以培養、熏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全面的職業素質為導向,并注重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對接,加強企業文化所要求的職業環境的布置和氛圍的渲染,校園內的各種雕塑、壁畫、視覺傳媒等環境布局和設置應與職業信息息息相關,形成有職業特色的文化藝術景觀。如對于考勤制度,不僅應從一般意義上要求學生不得遲到、早退和曠課,還要提升到違反考勤制度對企業生產的影響和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的高度去認識,從而增強學生的時間觀念,提高他們遵守紀律與制度的自覺性。
3.開展豐富多彩的職業實踐活動、作品制作活動和社會實踐服務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職業實踐活動、作品制作活動和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學生可以充分置身于學術實踐的氛圍中,通過感受、模仿、實驗、安裝、維修、制作以及發明、創造等養成注意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習慣,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職業興趣。如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上模擬導游課的過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已有的文化景觀,對校園進行園林構景、校園線路安排等實地導游;還可以作為新生入校時的一個活動,給新入校的學生在職業定位上以明顯、形象的導向。再比如,電子系的學生可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義務維修電腦活動,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為全校師生免費維修電腦,一方面鍛煉了自己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對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也有了直觀的感受。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貫穿于學校發展的各個階段,必須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加以引導和規劃,使校園文化景觀融入更多的企業文化特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定位,要注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發展共性與突出個性相結合、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構建起既充滿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特色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景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與行為文化景觀。
參考文獻:
[1]高奇.職業教育功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5).
[2]王正昱,劉桂云.試論新時期校園物質文化景觀的教育功能與建設[J].南京農專學報,2000,(16).
[3]陳敬佑.百年基業,育人為本——浙江林學院新校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03,(6).
[4]夏曉峰,劉世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7).
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