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票業是我國的“朝陽產業”,在稅收、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彩票的走熱,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加入到了購買彩票的大軍中,其利弊影響已經凸顯。因此,科學分析彩票對大學生的影響,對大學生購買彩票的行為進行正面教育和合理引導,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彩票;大學生;影響
中國當代彩票業誕生于1987年,至今已經23年。1987年,中國發行彩票第一年銷售額為1739.50萬元,此后彩票市場不斷壯大,銷量迅速增長,截至2007年,其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彩民的數量與日攀升,人員構成日益復雜,彩票引起的彩民心理失調問題甚至犯罪現象越來越引起公眾的關注。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開始購買彩票,而彩票對他們的影響已經凸顯。筆者在中國南、北11所高校的抽樣調查顯示,購買過彩票的學生約占20%,其中經常購買彩票的學生約占7.3%,并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大學生處于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階段,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由于他們對彩票缺乏客觀、理性的認識,再加上情緒容易波動、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極易出現心理失衡的問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分析彩票對社會的正負效應,進一步探討彩票對大學生的利弊影響并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對端正大學生購買彩票的態度、調適大學生購買彩票的行為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彩票走熱對社會的正負效應
彩票是政府為興辦福利公益事業籌資的一種方式,是國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在協調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彩票業23年的發展為我國公益事業及其他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由于彩票業在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等方面尚不健全,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不利的影響。
1.彩票走熱的正效應
一是促進稅收的增長,拉動消費需求。以2007年為例,我國彩票銷售額為1017億元,數額驚人,大大刺激了市場經濟發展,個人中獎后還要向國家繳納個人所得稅,創造的稅收十分可觀。
二是資助公益事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我國1987年開始發行彩票到2007年,共計發行彩票4600多億元,募集彩票公益金1500多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公益事業的發展,彩票的公益金多用于公共基建投資,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是直接提供就業機會。據統計,發行彩票23年來,我國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共創造直接就業機會45萬個,同時還帶來了與彩票相關的文化出版業、印刷業、廣告業和媒體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四是有利于公眾的身心健康。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購買彩票是一種精神消費,每周只需要花幾元錢,就可以擁有獲得500萬元大獎的機會,這種期待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心理學把擁有這種希望與期待看做一種良好的“心理撫慰”,有益于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
2.彩票走熱的負效應
一是彩票業的“尋租”造成社會損失。“尋租”是指支付給資源所有者的收入中超過資源在任何其他可能用途中得到的最大收入的差額,其實質是一種超過機會成本的收入。對地方政府而言,對獎金征收的所得稅便是其獲得壟斷銷售的“租金”。因此,地方政府就會積極爭取彩票在本地區的銷售,積極從事爭奪彩票銷售額度的“尋租”,這是地方政府為爭奪公共領域的稅收“租金”而實施的一系列非生產性尋利活動,最終造成的是社會損失而非社會剩余。
二是助長人們的投機心理,抑制實體經濟的發展。博彩是一種投機行為,彩票更是一種符合概率論的無規律、有規則的游戲,是通過偶然性實現以小搏大的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牟利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人們的投機心理,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是助長人們的暴富心理,影響社會的穩定。適度購買彩票可以帶來身心的愉悅,但是懷有暴富心理的彩票消費者卻抱著不勞而獲的心態,將很大希望寄托于彩票中獎上。這種“賭徒式”的購買行為不僅容易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落感,而且可能會助長人們的賭博心理,形成好逸惡勞的不良社會風氣,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
二、彩票在大學生中走熱的原因分析
1.彩票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是彩票在大學生中走熱的根本原因
作為思想最活躍、最敏感且富有才智的大學生,他們與社會其他群體相比對新事物有更大的熱情。他們不甘寂寞,厭惡枯燥、乏味、單調的生活,而對求新、求奇、求異情有獨鐘,越是新奇、新潮、驚險刺激、充滿懸念的事物,越是喜歡。彩票的特征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要。
2.從價值觀上看,一部分大學生崇尚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金錢的重視和追求非常普遍。一些大學生把自我價值的實現片面理解為個人利益,特別是在物質利益的充分滿足及最大限度地獲取金錢上,進而羨慕那些投機成功的“暴發戶”,以至于在思想和行為上急功近利,甚至將金錢至上、唯利是圖奉為人生的信條。而彩票則是他們追求暴富最好的媒介。
3.就業難背景下部分大學生急于改變現狀的風險選擇
多年來,面對畢業生就業難的大環境,在校大學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們急于改變現狀,夢想能夠為創業謀得“第一桶金”,因此把希望寄托于彩票,不惜冒著風險進行嘗試。大學生群體居住非常密集,相互影響很容易形成風氣。
三、彩票走熱對大學生的影響
有關調查顯示,伴隨著社會上“彩票族”的壯大,高校中已經出現了一個數量龐大的“彩民部落”。這個群體與社會上的“彩票族”相比有許多差異和獨特的特點。
1.大學生彩民的特點
一是購買彩票資金來源多樣化。大學生在占用社會資源方面處于劣勢,缺乏較高的支付能力,消費受到很大的限制,然而這一群體又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這就是大學生消費群體的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大學生購買彩票的資金來源是多樣化的。有調查結果顯示,在經常購買彩票的學生中,60%的大學生靠父母給的生活費購買,15%的大學生靠勤工儉學、獎學金購買,25%的大學生通過“虛設開支”“借貸”等形式向父母要錢購買。由于受家庭條件的制約,購買數額出現兩極分化,學生有高投入的趨勢。
二是對彩票業的認知不足。大學生對彩票業的認知基本上處于較淺的層次,大多數大學生對國家發行彩票的初衷不甚了解。有調查表明,對于購買彩票的動機,大體上分為四種:通過購買彩票獲得高額獎金,比例為65%,是主流目的;體驗購買彩票的感覺,比例為24%;買著玩,隨大溜,有8%的大學生說不出購買彩票的動機;單純為體育事業、福利事業捐獻,占3%。
三是心理發展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響和暗示。大學生具有時尚新穎性和好奇性的心理,充滿朝氣與活力,追趕時代潮流,接受新知識和信息既早又快,特別是在市場購買活動中對新產品、新式樣和新品種特別感興趣。且由于大學生缺乏購買彩票的經驗,在各種市場信息的影響下容易出現沖動性購買行為。
四是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現在的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較高,又沒有經過社會適應性教育,心理素質差,缺乏信仰,缺乏毅力,缺乏進取精神和承受力。稍有成績,便趾高氣揚,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便斗志全無,灰心喪氣。
2.彩票走熱對大學生的影響比較突出
一是從社會角度看,大學生彩民多屬于低收入群體,購買彩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在占有資源方面的劣勢和旺盛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但這也容易誘發一些負面社會影響,部分大學生彩民可能會將很大希望寄托于彩票中獎上,有的學生甚至會出現心理扭曲。
二是從政府的角度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購買彩票可以彰顯大學生的愛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由于部分大學生對彩票缺乏正確的認知,在購買彩票的動機上與國家的初衷相左,片面追求高額獎金,陷入拜金主義的誤區。
三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生購買彩票可以起到社會示范作用,加速公眾對彩票的正確認知。同時,大學生又容易相信這些本無規律可循的中獎數字里充滿玄機,從而形成“優勢觀念”,為了中獎整天琢磨投注號碼的排列組合,又買書又求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四、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彩票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而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他們對彩票的本質、效應和購買彩票的深層次動因尚不明確,需要全社會予以關注。因此,要對大學生購買彩票的行為進行正面教育和合理引導。
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我國彩票業發展只有23年,其運行機制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彩票銷售限額形同虛設,病態賭徒日益增多,這一切都與彩票業不規范運作有關。“寶馬彩票案”“湖北體彩假球案”等案件都說明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彩票的管理。關于大學生涉足彩票,也要通過立法的方式進行細致的規定和規范,立足保護和引導,防范不良后果的出現。
2.媒體宣傳要側重彩票的公益作用
目前,媒體在對彩票的輿論宣傳上主題不明確,購買動機有待端正。大學時代是人生重大轉折和迅速轉型的時期,也是對社會文化的變化最為敏感的時期,而許多報紙、電視、電臺、雜志往往大張旗鼓地宣傳大獎獲得者,卻很少涉及彩票支持公益事業建設的主要目的。宣傳主題不明導致大學生和其他彩民形成種種認識上的誤區,也使得彩票市場很難進一步擴展,迫切需要重新確立訴求主題,提升彩民的購買動機,由消極的“博彩取利”動機轉向積極支持公益事業的更為高尚的動機。
3.高校要注重日常引導
高校要認識到彩票對大學生群體的利弊影響,通過開辦講座和選修課,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彩票認知和實踐教育,包括對傳銷、創業等經濟現象的認知,從而豐富大學生的經濟知識,積累人生經驗,進而熟悉市場經濟規律,增加對市場經濟環境的適應,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4.大學生要提升自身修養
對大學生來說,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對彩票有一個客觀的認知、評價,要對財富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平和的心態。購買彩票時以奉獻愛心為出發點,把握尺度,合理購買,講究投注的科學性,樹立大學生彩民的良好形象。對大學生來說,投資有很多渠道,購買彩票只是其中的一種,最重要的還是人力資本的投資,在校期間要不斷地學習知識以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參考文獻:
[1]馮百鳴.彩票20年[J].中國經濟周刊,2007,(37).
[2]胡穗華,谷衛民.論彩票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經濟師,2008,(10).
[3]張湛彬.博彩行為從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的政府選擇偏好[J].經濟管理·新管理,2002,(16).
[4]鄭備軍,朱希偉.聚焦“彩票熱”——中國彩票業發展應注意的三個問題[J].中國統計,2000,(2).
[5]王國華,潘國廷.由“彩票熱”看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趨向[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