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開辦播音主持專業的高校數量迅速膨脹,播音主持教育問題也逐步暴露。廣東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存在著畢業生供應與市場需求嚴重脫軌、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與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目標不相適應等問題。因而廣東高校需要更新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加強素質教育,全面提升播音主持專業的教育質量。
關鍵詞:廣東高校;播音主持;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廣播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播音主持作為一種新興職業受到人們的追捧,開辦播音主持專業的高校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加。《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5年》統計的數字是44所,有人在2006年作過的不完全統計的表格里列出了180所,還有很多開設播音主持專業的院校并不在這個統計之中。從網絡等渠道信息保守估計,全國開設播音主持專業的本專科院校已有300所左右,在校生數萬人。如此大的招生規模與媒體的真正需求顯然不相符合,供大于求的現狀已成為制約播音主持專業發展的嚴重弊端。這是一個播音主持教育在膨脹之后問題逐步暴露的時期。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數量膨脹的同時我們的教育質量趕上了沒有?如何通過制訂科學的教育培養計劃,不斷提升播音主持專業的教育質量,從而找到一條適應當前發展狀況的播音主持教育之路?筆者通過分析廣東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存在的問題,找出提升該專業教育質量的途徑和對策,以迎接21世紀廣播電視事業所面臨的挑戰。
一、廣東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存在的問題
1.畢業生供應與市場需求嚴重脫軌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廣播電視機構的播音主持崗位目前基本呈飽和狀態,缺少的主要是高水平的專業性節目主持人,如時事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等。對于性別而言,男性主持人需求空間更大一些。但是,廣東許多高校并未從市場需求出發,甚至根本不具備師資、設備和專業場地,僅僅受市場利益驅動就草率地開設播音主持專業,并一味擴大招生規模,使這一本應受嚴格控制的專業呈現盲目增長的態勢,嚴重影響了該專業的長遠發展。
2.畢業生文化素養不高,后勁不足
作為藝術類專業,播音主持專業較低的文化課分數線是吸引許多考生報考的主要原因。這些學生或學業發展不均衡,或學業平平,考大學希望不大,靠著長相和普通話水平僥幸考了進來,因而畢業生基礎相對薄弱,知識面偏窄,后勁不足,尤其是新聞素質亟待加強。部分畢業生的適應能力不強,特別是對節目整體駕馭能力不夠,缺乏根據節目性質和任務進行自我調整的能力。
3.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及廣電系統編制飽和的現狀,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就業難成了非常現實的問題。本專業就業難的形勢導致許多在校學生對前途沒有信心,學習積極性不高,這給教學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4.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與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目標不相適應
第一,課程結構不合理,教材更新不及時。專業課偏多,文化素質課較少;技能課多,理論素養課少;部分專業課教材十幾年未作更新,內容遠遠落后于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第二,教學方式主要是“單向式”“灌輸式”,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學生課堂上動口多,動腦、動手少;廣播訓練多,電視上鏡少;有稿播音實踐多,節目主持實踐少。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教學不夠,因材施教沒有很好地落到實處,這都不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二、提升廣東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育質量的對策
1.依托區位優勢,發展“2+2”模式,著意培養廣東特色的主持人
從長遠來看,社會永遠需要主持人。廣東地區高校可依托毗鄰香港、澳門的區位優勢,著意培養政府和企業的新聞發言人。筆者建議高校走“2+2”模式培養播音主持人才:專業知識學習兩年,這兩年主要是讓學生發展特長和尋找專業發展方向,后兩年可因勢利導,把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這樣可以避免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讓學生及早了解社會需求,畢業后可直接與媒體接軌。廣東衛視播音員葉立謙強調,廣東獨有的嶺南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蘊可以使高校在廣東特色主持人的培養上動動腦筋、下點工夫。例如,廣州大學“圍繞電視辦專業”,搞學科聯動,以本專業發展帶動學科群,針對珠三角地區粵語播音人員缺口大的現狀,主打粵語播音這張牌,專門聘請有幾十年播音經驗的粵語主播擔任主講教師,所有學生全部安排到一線實習,七八成畢業生都能到媒體就業。
2.學好外語,與國際接軌,培養綜合素質
鳳凰衛視咨詢臺臺長鐘大年在一個研討會上明確指出,鳳凰衛視招收主持人的一個硬條件就是外語一定要好,其次才是長相和聲音。鳳凰衛視當家主持人吳小莉、陳魯豫、許戈輝等無不符合這一條件。一個主持人不懂外語,一不符合鳳凰衛視外宣的需要,二無法與國際接軌。他說,畢業生吸引鳳凰衛視的并不是聲音和長相,而是廣博的知識面及獨特的個性。因此筆者建議,播音主持專業一定要加大外語教學力度,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辯論、演講、脫稿說及現場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畢業后能直接走上工作崗位。
3.依據自身優勢,突出特色
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著意培養雙語人才的模式很值得借鑒。該校除了打雙語播音牌,還注重日、韓、粵語的教學,旨在為國際廣播電臺輸送播音人才。目前,該校還在考慮小語種的引進和發展。
深圳大學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開設常規的專業課程,還依托身處藝術系的優勢,專門為學生開設了表演基礎、形體、聲樂訓練、形象設計、美術音樂鑒賞等獨具特色的藝術類課程。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用,該專業經常舉辦各類演講大賽、辯論大賽、話劇大賽、幽默大賽,有時還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接受老百姓的評判,使學生在不同的舞臺上接受考驗和歷練。
4.注重發現有特點的學生,因材施教,并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頌說:“學播音主持這個專業,有特點的人容易被發現。”縱觀深圳大學播音主持專業2005、2006級畢業生的去向,不難發現這一點。2005級兩名男生在校時專業突出,主持、朗誦、辯論、演講、說相聲、體育解說樣樣都行,畢業后全都與深圳衛視簽約,一年多時間,已有不小的名氣。2006級一名男生,相貌、個頭、專業成績在班上很不起眼,但就是愛幽默,平時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他只要一開口就會讓人發笑,他寫的畢業論文也是有關主持人幽默語言研究的,學校或系里舉辦的幽默大賽他準拿冠軍,他的這一特長被鄭州電視臺某欄目看上,現已正式加盟鄭州電視臺并開始工作。
5.在進行專業教學的同時,多做一些非專業的培養
南方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播音指導湯聰曾舉例,美國的主持人是從新聞記者做起、從小臺選拔的,這些是很好的實習和鍛煉的機會。現在高校培養的播音主持專業學生不具競爭力,他呼吁高校在進行專業培養之外多做一些非專業的培養,這樣做非常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就業能力的提升。例如,深圳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充滿活力,敢說敢闖,適應能力強,多才多藝,他們歷經各種舞臺的磨煉,曾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朗誦大賽優秀獎”、“全國電視主持人大賽亞軍”、“奧運網絡女主持人大賽亞軍”、“2009年度珠江小姐冠軍”等榮譽。有的學生還未畢業,就已經與省市級媒體簽約。
6.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一,鼓勵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多思考、多提問,鼓勵他們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質疑,進行評價,鼓勵同學之間相互探討、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共同提高。第二,建立一個由學生自己管理、自己采訪、自己編輯、自己播音的廣播站或電視臺,并配備相關設備,使學生學有所用,有施展才華的平臺和空間。第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及社會舉辦的各種賽事和活動,接受外界的評判。讓學生多聽聽不同的聲音,這有利于刺激學生努力向上,也是對其學習成果的一次很好的檢驗。
總之,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改革要根據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和21世紀對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要求,更新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加強素質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責編: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