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經濟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新的任務: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的統一,職業技能教育與良好品行教育的統一,制度文化建設與行為文化建設的統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做好“六個以”:以優美的環境影響人、以優良的校風熏陶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學的制度約束人、以豐富的活動感染人、以先進的典型感召人。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現狀;對策
高校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以及這種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環境的總和,一般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它深刻地影響著廣大師生的價值觀、思想情感和道德信仰。在高校培養人、造就人的諸多因素中,校園文化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這應該引起全社會尤其是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校園文化建設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也包括無形的校風、教風、學風等精神文化;既包括豐富多彩的行為文化形式,也包括健全完善的激勵約束制度;既包括對學生的技能培養,也包括對其良好品德的培養。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出現了不平衡、不和諧發展的態勢。
1.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建設是有形載體,是高校在自身發展進程中累積下來的各種物質存在。精神文化是高校辦學理念、校風校貌的集中體現,是一所高校發展的“軟實力”,是一所高校的靈魂所在。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加快,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也在深刻地影響著高校校園,一些高校在加快物質文化建設、追求規模和效益時,忽視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2.重制度文化建設,輕行為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學、后勤管理等各項工作中各種規章、細則的總和,它規范、約束了廣大學生的行為,有效地保證了學生學習、生活的順利進行。近年來,各高校制度文化建設可謂成績顯著,但是諸如考試作弊、貸款不還等不良現象在大學生中仍然存在。可見,僅靠制度約束是不夠的,還要將這些制度轉化為青年學子的自覺行為,這樣一來必要的行為文化就顯得愈加重要了。但目前在許多高校,行為文化建設缺失嚴重。行為文化是師生員工在學校教育、科研、學習、生活及娛樂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學校靈魂、精神狀態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反應。制度建設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將條文式的制度轉化為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行為操守。
3.重學生技能培養,輕良好品德養成
目前,高校比較注重教學與實踐的統一,比如:逐步建立起了各種實驗室、校內外實訓室,改革教學模式,積極到教學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深入企業一線開展學生頂崗實習。這些教學形式和教學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實踐技能的增強,推動了畢業生就業工作。相比之下,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教育高校則沒有給予足夠重視。一方面,一些教師認為,現在就業形勢不好,能夠千方百計把學生推向市場就算成功了;另一方面,一些學生認為,一崗難求,能夠謀得一個崗位就算不錯了。而實際上,對于學生的職業教育應該是全面的、完整的,既包括職業技能教育,還包括職業道德教育。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任務
按照國家教育部、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的要求,結合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我們認為,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任務有以下三項。
1.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的統一
物質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基礎,能夠促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高校校園里的各種建筑、花草樹木等無不是構成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影響著廣大青年學子,陶冶著他們的身心。有時候,高校的某些物質存在已經成為學校的特色,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比如清華大學的荷塘、北京大學的老校門、河南大學的古典建筑、河南師大的毛主席塑像等。學生身處其中,倍增崇敬之感,平添積極進取的豪情。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之一就是要重拾高校精神,把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統一起來,把校園文化的精神建設提升到與物質文化建設同等重要的高度。
2.職業技能教育與良好品行教育的統一
近些年,一些高校為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適時調整辦學思路,不斷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努力提升學生適應崗位需求的能力,使得學生比較符合崗位要求。但從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個別畢業生仍存在著跳槽頻繁、愛崗敬業精神不強、團隊合作意識淡薄、歸還助學貸款的誠信意識較差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突出的一點是他們在校期間接受的品行教育不夠。也就是說,高校在重視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養的時候,忽視了對他們進行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教育。
3.制度文化建設與行為文化建設的統一
制度建設與行為養成應是相互融合、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如何把嚴謹規范的制度條文轉化為一個人的自覺行動,值得每一名高校管理工作者深思。制度的貫徹執行是制度文化建設與行為文化建設相統一的重要舉措,這是在制度制定之初就應該首先考慮到的問題。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為了推動工作、規范行為的,因此不能把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將制度鎖進“保險柜”,而要在實踐中檢驗制度、修訂制度、完善制度。
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采取的對策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黨政領導的“大手筆”,需要師生員工的積極參與,需要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高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做好“六個以”:以優美的環境影響人,以優良的校風熏陶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學的制度約束人,以豐富的活動感染人,以先進的典型感召人。
1.以優美的環境影響人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優美的校園環境有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激發靈感、啟迪智慧。優美的校園環境應包括美觀和諧的校園建筑、催人奮進的校園雕塑、綠草如茵的球場、整齊潔凈的道路、寧靜高雅的文化場所、寬敞安靜的教室、氣勢恢弘的圖書館、纖塵不染的學生宿舍、樹影婆娑的園林、風格獨特的亭臺等,它們共同營造出寧靜和諧、昂揚向上的物質文化氛圍。
2.以優良的校風熏陶人
校風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而持久的。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幾年,身上必然會被打上這所學校的烙印,尤其是校風的烙印,所謂“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良好的校風至少應該包括篤實嚴謹的教風、踏實勤奮的學風和樸實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三部分內容。因此,高校要努力培育優良校風,并以此深刻影響青年學子,讓他們在高校這座神圣的知識殿堂里鑄造出高尚的靈魂。
3.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大學精神是大學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有人把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可見,傳承和弘揚大學精神不僅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梁啟超先生曾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激勵清華學子,后來這八個字就成了清華大學的校訓。可以說,它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清華大學的精神,這種精神又影響和塑造了一代代清華人。
其實,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精神氣質,有的側重于辦學思想,有的側重于學生品德修養,有的側重于學習,有的側重于創新,凡此種種都與這所學校的辦學歷史、文化傳統密切相連,這種精神促使學校不斷改革和發展并創造新的輝煌。
4.以科學的制度約束人
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概念性、長期性等特點。加強高校制度文化建設至少應該遵循四大原則。
一是人文關懷原則。校園各項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以維護學生的利益為目的,這樣的制度才能使學生信服,執行起來也才方便易行。
二是激勵引導原則。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人的發展越健康,成功的幾率就越大。真正的好制度不是限制學生什么不能做,而是鼓勵、倡導學生應該做什么。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應該能夠給高校制度建設以啟迪。
三是過程監督原則。對學生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過程評價更加不可或缺。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為什么不在過程中加以矯正,而非要等到出現嚴重偏差才去收拾殘局不可呢?好的制度應該是對學生行為過程的規范,而非對其不良行為結果的處理。
四是化繁為簡原則。為了便于執行和操作,高校應該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最佳的狀態是,學生時時處處都能夠感受到制度的關愛,卻又從來都不曾感受到制度造成的壓力和負面影響。
5.以豐富的活動感染人
“大學校園活動如果組織得成功,有時可以形成品牌。”一些高校的校園活動為學校增色不少,人們通過它們增進了對學校的了解和情感。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籃球項目、華東理工大學的乒乓球項目等,都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體育活動品牌;一部歌劇《中國蝴蝶》則使鄭州大學西亞斯學院和武秀之老人聞名中國戲劇界。
用文化精品感染當代大學生,是高校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高校要注重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動為載體來活躍師生員工的文化生活,增強他們的團隊精神,具體來說,可以利用重大節日、重大紀念日等舉辦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6.以先進的典型感召人
近年來,大學生英雄群體和英雄個人不斷涌現:面對旋渦中的少年,他們舍生取義;迎著歹徒的尖刀,他們勇敢向前;面對衰老的雙親,他們攜母求學;對于困難的同學,他們不離不棄;災難面前,他們義無反顧地志愿救助;洪澇干旱,他們拿出微薄的積蓄為災區捐款……這些都是時代的英雄,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楷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還要善于利用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涌現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教育和感召青年大學生。同時,還要善于發掘身邊的典型,用先進的典型引導人、用優秀的事跡激勵人。例如:可以在教師中深入開展“十佳教工”“青年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等評選活動,在學生中深入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學生”“校園女杰”“學習標兵”等評選活動,這些評選活動可以有力地促使廣大師生發現先進典型的閃光點,自覺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形成“學先進、比先進、爭先進”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余明陽.大學品牌[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
[2]聞奇.清華精神九十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楊東平.大學精神[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4]沈顥.燕園變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