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面構成是一門注重培養創造力、想象力和對于視覺美規則的認知能力的設計專業基礎課。現今的平面構成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應該對平面構成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進而使平面構成課程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圖形創意的有效課程之一。
關鍵詞:平面構成課程;教育現狀;反思
平面構成是一門注重培養創造力、想象力和對于視覺美規則的認知能力的設計專業基礎課。平面構成課程始于1919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校的基礎課程,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并稱為“三大構成”,都屬于藝術設計專業的造型基礎必修課。平面構成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思維和手繪訓練課,它更注重各種形態的研究以及與設計實踐的聯系。20世紀70年代以來,平面構成作為設計基礎,已廣泛應用于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平面設計、時裝設計、舞臺美術、視覺傳達等領域。它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環境共同促成的。
平面構成設計是指將各種單形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中按照一定的規律和秩序進行分解、組合,構成理想化的新的圖形。這是一種平面的圖形設計,它不像立體構成設計那樣是通過材料的組合創造出占有一定空間的物質性實體。雖然平面構成設計也有立體表現手法,但是這種立體表現只是一種立體感,或者說只是在平面圖形上造成的一種幻覺現象,目的是從中獲得有意味、有創意的美的平面圖形。平面構成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目的,通過系統訓練各種構成技巧和形式手法,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奠定基礎。
因此,在平面構成的教學中,關注學生對平面構成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以及與設計實踐的聯系是設計專業教師應該仔細研究和思考的問題。然而,在近些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到,現今的平面構成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應該對平面構成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平面構成課程不應局限于現代派構成的以形式分析和數理邏輯為基礎的“抽象構成”訓練,還應輔以傳統的以自然形態寫生變化為基礎的圖案“意象構成”訓練,使后者成為從傳統素描過渡到現代構成的跳板;增設“主題構成”“圖形創意”等能夠創造性地綜合運用構成知識的教學課題,從而組合成一套全新的平面構成教學系統。這樣就以一種全新的造型觀念,給平面構成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一、高校平面構成課程的教育現狀
1.平面構成的教學用書流于形式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翻閱了很多平面構成的高校教學用書,這些教材在章節分布上大概三成是理論知識、七成是圖片資料。理論內容過于陳舊,千篇一律,沒有更多結合不斷變化的設計新趨勢,圖片案例創新不多,模仿痕跡很重甚至重復使用。這些教材無法使學生真正領悟平面構成語言的規律,只能使學生更多地模仿已有的相關圖式,直到課程結束還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學習,而且聯系的內容也多是以單純的重復、近似、漸變、發射、特異等構成形式的骨骼,弱化了對于基本形態的創新和組合形式的創造。這樣的練習沒有真正挖掘學生的藝術潛力,也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最終只能使他們對于平面構成課的意義提出質疑。所以,目前的教材已經不適應當今設計行業的發展。如果教學用書長期滯后,學生就會完全忽視平面構成這一設計必修課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平面構成課程應該及時更新教材,加大學生對于基本形態的創造、形態之間的組織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2.平面構成的表現手段過于單一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求教學要不斷地更新觀念,采用新的更加便捷的科技手段服務于教學實踐。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主張完全用手繪去完成平面構成作業,甚至有意識地給學生傳達“電腦工具不利于創作”的觀點。從近年學生完全手繪的設計成果和手繪電腦技術結合的設計成果來看,后者的長期意義大于前者。傳統的手繪作業是思維、運動及最終創意形成的過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使學生無法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構思作品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甚至抑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當然,平面構成表現形式的電腦技術參與已逐漸成為主流,但也不是非要全方位使用電腦不可。在構思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鉛筆、鋼筆繪制草圖,然后再用電腦將其加工完善并最終成圖。教師要幫助學生把平面構成課程的設計制作時間作有效合理的安排,不能讓學生因長時間的手工重復繪制而產生枯燥感,以致草草完成設計。因此,如果將手繪與電腦二者相結合,讓學生盡量減少制作時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設計構思上,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教學環節上,應調整學生學習電腦繪圖軟件課程的時間,不能到大三全面學習專業課程的時候才開始讓學生接觸電腦軟件類課程,而應在大一時就引入電腦教學,使學生應用便捷的電腦手段即可完成復雜的構成作業。
3.平面構成形式的刻板模仿及材料使用的不足
學生的作業模仿成分過多,形式重復,創新意味不強。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而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讓學生進行基本形態的重復構成和漸變構成訓練上,其結果是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平面構成的圖形創意目的,對平面構成認識淺層化、簡單化。傳統平面構成練習作業一直是以小毛筆、顏料、卡紙為工具,所使用的手法也都是常用的平涂、勾線、打點而已,形式單一,有些好的創意不能通過新的創作手法和材料表現出來。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掘由生活環境中各種圖形、現象激發的靈感和創意,同時選取適當的材料與技術相結合以實現靈感的傳達,走出傳統平面構成只用黑白兩色重復涂抹的思維定式。
二、高校平面構成課程的教育反思
1.用中國傳統圖案啟發創造性思維
平面構成課程教學過程應是:首先,通過圖片、文字及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讓學生認識造型藝術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即形態方面的色彩、肌理、大小、形狀等。這些基本元素之所以是基本的,就是因為它們是構成形體變化的基礎。其次,引導學生通過對基本元素的分析,抓住它們不同的視覺特征所形成的美感,把握形成這些美感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基本圖形創新需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一思維方式并不需要熟練的技巧,但要具有某種程度的感性自由,因為感性自由是創造性思維生長的前提條件。然而,受傳統美術教育的影響,目前的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偏重具象,注重再現,從全調素描、結構素描一下子過渡到平面構成課,學生一時難以適應。那么如何讓學生具有對圖形的敏銳感覺和豐富的想象力呢?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中國傳統圖案和自然造型逐漸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勝過其他任何一種繪畫訓練形式。中國傳統圖案注重師法自然,在自然造型中發現美的形式,并且把自然形態進行“寫意”化抽象處理,因此,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形式法則的創意主題開發
當代平面構成“形式法則”中包含著美學原則的形式規律和表現手段的構成手法,構成形式法則可歸納為聚散(密集、發射)、變形(漸變、特異、近似、變換)、均衡(對稱、重復、共形)、數列(比例、分割)四大部分。在傳授形式法則時,一方面要結合很多案例向學生進行生動的講解,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形式法則的作業給學生一些有意義、有趣味的提示。因此,如何把教學從形式法則的模仿變為學生潛在藝術能力的發掘,使其成為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也就是如何實現從模仿到創新,是教學需要解決的基本課題。筆者曾經嘗試過設立一個主題并研究實現和完善它的方法,如視知覺聯想部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春夏秋冬”“夕陽晚霞”等主題性較強的點線面平面練習訓練。這樣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創新意識,另一方面還可加深學生對所學形式法則的主觀認識。
在平面構成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感受到了學生創造性潛能的巨大。教師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將學生這種巨大的潛能充分地激發并使之展現出來,并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平面構成是隨著現代工業、現代生活的發展而出現的一門現代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當代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且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意義。筆者希望通過對平面構成課程的教育反思推進教學改革,進而使平面構成課程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圖形創意的有效課程之一。
責編:趙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