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是人類自覺的道德要求,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品質。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但是部分大學生的誠信缺失卻令人擔憂。因此,高校必須認識到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立系統的誠信教育機制,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誠信品質。
關鍵詞:高校;誠信教育;思考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規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前提條件。然而在大學生中,考試作弊、求職時弄虛作假、貸款不還等現象卻屢見不鮮,大學生誠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針對大學生誠信缺失現狀,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現狀
(一)考試作弊現象普遍。大學生考試作弊是大學校園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相關調查結果顯示,30.8%的大學生承認自己在大學期間有過作弊行為,10.65%的大學生承認自己雖沒有作弊行為但有過作弊意圖。近年來,教育部多次強調要嚴肅大學考場紀律,并制定了嚴厲的處罰措施。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也積極采取各種措施試圖杜絕考試作弊現象,卻屢禁不止。大學生作弊行為越來越猖狂,從交頭接耳、夾帶紙條發展到請“槍手”代考,甚至集體作弊等,這令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都頭疼不已。
(二)拖欠學費現象嚴重。自上世紀末高等教育學費普遍提高之后,大學生拖欠學費現象便日趨嚴重。許多大學生相互攀比,往往是“舊債未還,新債又添”。江蘇省教育廳結算中心的數據顯示,該省多數高校都有學費收不上來的現象。全國其他省、市、自治區的大學生拖欠學費現象也相當嚴重,除一些客觀原因外,大學生將學費挪作他用是拖欠學費的主要原因。有些學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交了學費,但信用意識不強,沒有按時還貸,使得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實施各方都有苦難言。筆者認為,大學生缺乏誠信觀念是造成此類現象的主要原因。
(三)弄虛作假問題突出。如今,大學生抄作業、拼論文、求職時在自己的簡歷上做手腳等現象屢見不鮮。華東師范大學在一項調查中發現,某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時收到84份畢業生自薦表,發現有5人為同一學校的學生會主席,6人為同一班的班長。更有甚者,有的學生把別人的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獎學金證書、優秀學生干部獎狀以及發表過的文章改頭換面復印后就變成了自己的“輝煌經歷”,堂而皇之地交給用人單位。
(四)違紀違法問題突現。當前,大學生違紀違法事件數量呈上升趨勢。在違紀行為中,與學習相關的比例最大,其中因睡懶覺、打網絡游戲、外出旅游等原因遲到和曠課而受到處理的學生為數不少,并呈現出隨著入學時間增長而增長的趨勢。在違法犯罪行為中,涉及財產的案件占絕大多數,其中盜竊案件居多。因此,高校應該大力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讓誠信成為大學生的自覺意識與行為。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社會上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些對大學生會產生不良影響。虛假廣告讓人眼花繚亂,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社會中不誠信現象泛濫成災,象牙塔中的大學生也會受其影響。可以說,誠信雖然在觀念上得到了人們的尊重,但是在現實中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倡導。
(二)家庭和學校不重視誠信教育。長期以來,我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強調的是智育,忽視了德育、體育等方面。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對孩子提出勤奮學習、多才多藝等要求,卻漠視對孩子的人格培養。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弄虛作假,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養成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在學校教育中,很多學校只把追求高升學率當做根本任務,并不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當前,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理念、評價指標等方面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很多高校過分強調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強調師生比的提高,卻忽視了建立良好的大學生德育機制,這些必然影響學生誠信品格的養成。
(三)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反思能力。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經歷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對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等關系的全面理解和認識。同時,由于他們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選擇能力,很容易將觀察了解到的一些社會消極現象當做社會本質,從而失去保持誠信品質的信心。很多大學生考慮更多的是個人名利,極少考慮承擔社會責任。
三、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途徑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環境。高校要成為培養大學生誠信品質的沃土,關鍵在于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為廣大學生服務。高校行政、后勤部門要轉變工作作風,及時妥善解決學生反映的問題,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教師要加強道德修養,自覺接受學生的監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學生。在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工作,諸如獎學金評定、學生干部選拔、評先評優等,高校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提高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此外,高校還要結合辦學特色,廣泛深入地開展以誠信教育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誠信氛圍。
(二)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方式。首先,高校要在教育實踐中認真落實誠信教育,將誠信教育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積極推動誠信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的工作。要注意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典型事例和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誠信教育。其次,高校要將誠信教育貫穿于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而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課程旨在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把個人發展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兩類課程基本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所以高校在系統地進行“三觀”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同時融入誠信教育的內容,可以對大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最后,高校要加強新形勢下的誠信教育方法研究。一是增強市場意識。現在,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注重兩條:人品和業務能力。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高校應當讓每個大學生都認識到誠信是進入社會的“通行證”。二是加強案例研究。高校可以收集現實生活中政治家、科學家和企業家的誠信案例,并引導大學生研究分析案例,從而增強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堅持“請進來,走出去”。高校可以邀請成功人士作以誠信教育為主題的系列講座,也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觀具有良好經營道德的企業,切實感受誠信與成功的關系,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三)構建大學生信用機制,從制度上規范誠信教育。當前,僅僅從道德倫理層面上來討論誠信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高校必須加強誠信制度建設,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機制。首先,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制定誠信規章制度。高校要在大學生守則及行為規范中明確誠信要求,對諸如抄襲論文、考試作弊、貸款不還等誠信缺失行為要有科學的懲罰措施。其次,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結合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測評,高校對學生誠信品行作出定量記載和定性評價。記載的內容既有講誠信的優秀表現,也有不講誠信的缺點記錄,并將學生的誠信檔案如實提供給用人單位。最后,針對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建立獎優罰劣機制。高校應該設立大學生誠信單項獎,每年組織大學生誠信狀況評比活動,及時表彰優秀學生。還應建立懲罰機制,通過通報批評、紀律處分等措施使不講誠信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對于高校來說,在新形勢下做好大學生誠信教育還是一項新課題,所以各高校要在“明禮誠信,以德治國”的方針指引下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積極創建符合學校特色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培養出誠實守信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萬清祥,李國昌.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3,(4).
[2]殷運嵐.也談高校學生誠信教育——大學生失信原因分析及對誠信教育機制的思考[J].社科縱橫,2009,(9).
[3]張瑞春.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缺失與對策[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4]單鸝娜.高校誠信教育的途徑及實效性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