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的一些合法權益還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相對淡薄,對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比較盲目。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維權意識、完善大學生維權機制應成為高校和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維權體制和機制,應從完善我國法律法規(guī)、激勵和懲戒機制、宣傳和教育機制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維權意識;維權機制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想互相碰撞,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群體,難免受到社會的影響,面臨許多問題。一方面,大學生作為代表知識分子的群體,相對其他社會群體還是比較強勢的;另一方面,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閱歷,與成年人相比處于弱勢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目前社會上就出現(xiàn)了一些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事件,這些事件對大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完善大學生維權機制,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就成了當下擺在高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開展大學生維權工作也已成為新時期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大學生法律維權意識概述
1.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談大學生的維權意識,有必要先論述一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大學生關于法律現(xiàn)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統(tǒng)稱。法律意識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和態(tài)度,對法律規(guī)定的理解以及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
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如果大學生沒有法律意識,或者說法律意識淡薄,那么大學生就有可能不懂法,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權利;即使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了,也不知道哪些地方被侵害了,更不知道如何用法律作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目前大多數(shù)大學生法律意識缺乏或者淡薄,認為法律離自己很遠,懂不懂法不太影響自己的生活。正是由于這種思想作怪,很多大學生在遭遇侵權時往往采取自認倒霉的做法或抱著息事寧人的想法,不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就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使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的這種心態(tài)堂而皇之地侵害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可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于大學生維權意識的塑造至關重要。
2.大學生的法律維權意識
大學生的法律維權意識主要是指大學生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依據我國憲法、法律、法規(guī)以及政策規(guī)定,通過適當?shù)某绦蚝屯緩剑延械那趾ΓS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向。
目前,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呈現(xiàn)出一系列復雜的事實,要理解大學生維權意識的含義,就必須充分理解以下四個論斷。
首先,必須先有大學生合法權益遭受侵害,這是大學生維權意識的前提,或者可以稱為原因,因為如果沒有侵害,就談不上維權。
其次,大學生在面對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必須依據我國憲法、法律、法規(guī)以及政策規(guī)定,通過適當?shù)某绦蚝屯緩剑@樣才能稱為維權,否則就是同態(tài)報復,或者根本談不上維權。
再次,必須能夠消除已有的侵害,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被稱為結果,而且是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如果是對自己不利的結果就不能算維權。
最后,必須是大學生有維權的意向,或者說有維權的想法。
二、大學生法律維權問題的現(xiàn)狀
目前,大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情況很多,表現(xiàn)形式也各種各樣,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四種。
1.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比較簡單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學校對考試作弊的大學生的懲戒過于嚴厲,大多數(shù)學校的做法都是只要學生作弊就對其采取開除、留校察看或嚴重警告等處罰措施。
2.對殘疾大學生不公正
很多學校在招生錄取時對身體有殘疾的學生都采取不予錄取的態(tài)度,而理由卻多種多樣,這種做法直接侵犯了殘疾學生的受教育權。
3.就業(yè)歧視
在大學生畢業(yè)找工作方面,侵犯大學生權利的情況就更為多見了。比如: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生時,在年齡、性別、身高、戶籍所在地、身體狀況等問題上人為設置障礙,這些障礙就可以被視為就業(yè)歧視。
4.詐騙
有些用人單位以延長試用期為借口,克扣或者拖延支付大學生應得的工資;有些單位在與大學生簽訂勞動合同時,規(guī)定了一些不利于大學生的條款,為今后隨時解雇大學生提供依據。這些侵權事實有些是明顯的,有些是不明顯的,但都是違法的,對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都造成了侵害。
三、大學生法律維權問題產生的原因
1.表層原因
(1)大學生法律知識比較欠缺
為了充分了解大學生維權意識的現(xiàn)狀,我們前不久特意針對社會上發(fā)生的有關現(xiàn)象制作了一份《大學生法律意識與維權意識調查問卷》,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對某大學的200名大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這所大學被調查大學生的維權意識現(xiàn)狀。
對“你認為我國目前權力和法律的關系是什么”,認為“權大于法”的大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16%,認為“有時法大于權,有時權大于法”的占40%,認為“不清楚”的占8%,認為“法大于權”的占36%。這說明,從大學生對法律與權力的認識上看,有64%的大學生對法律與權力的關系認識不清。
對“你對于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執(zhí)法機關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認為“充分信任”的大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3%,認為“比較信任”的占51%,認為“除非不得已,一般不跟他們打交道”的占32%,認為“不信任”的占14%。這說明,大學生中對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執(zhí)法機關持信任態(tài)度的竟然不到60%。
對“我國的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不知道每年12月4日為我國法制宣傳日的大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67%。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法律意識比較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學生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有權有勢可以辦成一切事情,法律是無法與權力相抗衡的;二是學生家長平時的辦事方式影響了學生,很多家長在面對不利情況應該進行法律維權時都會采取找關系、托門路的方式,認為只有送禮才能把事情做成,這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三是國家、社會和學校沒有充分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授,雖然大多數(shù)高校開設了法律基礎課,但教學效果大多不盡如人意;四是大學生自身對法律知識不重視,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法律是萬不得已時才用的,平時解決問題能不通過法律途徑就不去考慮。
(2)大學生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比較欠缺,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就會出現(xiàn)不知道該怎樣保護自己的現(xiàn)象。在調查中,對“如你在商場購物時保安無理搜查你隨身攜帶的物品你會怎樣做”,選擇“拒絕,強烈抗議”的大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51%,選擇“忍讓,不跟他一般見識,但以后絕不來這里買東西”的占12%,選擇“找商場領導或者消費者協(xié)會解決”的占37%。對“當你受到侵害時或對方明擺著坑你時,你如何反應”,選擇“算了,損失不大”的大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31%,選擇“對方太蠻了,覺得斗不過”的占17%,選擇“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爭不過就投訴他”的只占52%。這說明,大學生的維權意識還很欠缺。
對“你在消費的過程中或者打工前有不清楚的地方,你有沒有問清楚”,選擇“沒有,懵懵懂懂就達成協(xié)議了”的大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25%,選擇“沒有,覺得對方很可信”的占17%,選擇“有,但有些地方沒看懂就算了”的占33%,選擇“有,什么疑問都要問清楚”的只占25%。實際上,如果大學生在消費或者打工前不問清楚自己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就有可能遭遇欺詐,合法權益也會受到侵害。對“當你受到侵權時,是否清楚受到哪些侵害了,有沒有法律保障”時,選擇“只知道受到侵害了”的大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17%,選擇“知道有法可依,但是具體說不清”的占72%,選擇“很清楚什么法能幫自己討回公道”的占11%。
2.深層原因
一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確立,市場經濟的體制和機制還不健全。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我國法治建設還沒有最終形成,違法犯罪和不誠信事件常常困擾著法治社會的建設,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不法侵害。
二是大學生自身造成的。大學生面對侵權大多選擇回避,而不是奮起抗爭,這就會有意無意地給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
三是大學生對法律知識不太了解。因為不懂法,大學生就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有哪些,更不知道如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侵權事件。
四是社會、學校的維權機構和維權教育缺失,大學生遭遇侵權后不知道該向哪些機構投訴,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
四、完善大學生法律維權機制的建議
對于如何提高大學生法律維權意識,我國學者和專家都提出了一些積極的、有建設性的建議,這些建議豐富了大學生法律維權的理論。作為一名長期在高校從事管理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筆者想為完善大學生法律維權機制提出一些建議,以拋磚引玉。
提高大學生法律維權意識、完善大學生法律維權機制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維權體制和機制,能夠使大學生法律維權工作沿著健康良性的軌道發(fā)展,不會由于領導的更換而廢止,也不會由于某個領導的主觀臆斷而朝令夕改。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維權體制和機制,應該從完善我國法律法規(guī)、激勵和懲戒機制、宣傳和教育機制等三個方面著手。
1.完善我國關于大學生維權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
我國現(xiàn)行的關于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guī)很多,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大學生權益的進一步明確化,還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例如: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困難的家庭,其子女面對大學高額的學費就會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了保護學生享有高等教育的權利,國家就應制定《高等教育機會法案》,鼓勵高校遏制學費上漲,使學費信息透明化,建立完整的學生貸款計劃問責制,簡化大學生補助申請程序,加強對教科書費用的管理,為低收入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提供支持,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確保殘疾學生擁有平等進入大學的機會,完善校園安全與災害預防計劃,鼓勵高校可持續(xù)、高效地利用能源,提高大學生的勞動能力和社會競爭力。如此,就能更好地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2.完善關于大學生維權的激勵機制和懲戒機制
激勵機制和懲戒機制既對立統(tǒng)一又相輔相成。激勵機制是為了更好地勸導人們向善,懲戒機制是為了遏制人們作惡。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社會上各種欺詐、違約、侵權等違法犯罪事件并不鮮見,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因此,只有整頓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外部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維護和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一方面,對于侵權的機構和個人,有關部門應按照其對大學生的侵害程度和造成的影響來衡量對其的懲戒,既可以進行行政處分或處罰,也可以追究民事責任、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對于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做得好的單位和機構,政府應給予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褒獎,以激勵其他單位、機構、個人積極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一些維權機構,制定了一些維權機制,但還不夠完善。以高校為例,由于學校的管理機構中沒有完整意義上的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部門,也就不可能建立相應的機制,這樣就不能很好地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筆者建議,應在大學管理機構中設立大學生法律維權中心,主要為遭遇侵權的大學生提供維權幫助。
3.完善大學生維權的宣傳機制和教育機制
在調查中,對“你所在的學校有沒有宣傳和教育學生維權”,認為“沒有,學校沒有維權的氛圍”的大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29%,認為“有宣傳,但是力度不大,途徑單一”的占64%,認為“工作到位,學生維權意識不斷提高”的占7%。這說明,大學生維權的宣傳機制和教育機制急需完善。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1)注重改善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
學生通過學習法律基礎課可以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目前很多學生只是把法律基礎課當做一門普通課程,學習之后考試過關拿到學分就萬事大吉了。因此,高校應注重法律基礎課的實際教學效果,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通過學習這門課提高法律意識。
(2)引導學生參加法律實踐
高校除了開設法律基礎課,還應多引導學生參加法律實踐。開班會時,輔導員應組織學生討論一些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事件,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避這些侵權事件發(fā)生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舉辦法律類講座
高校應不定期邀請一些法律專家和學者到校舉辦法律知識講座和法律維權講座,引導學生重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鼓勵他們知法、懂法、用法。
(4)將法律維權引入大學生就業(yè)指導課
高校應將法律維權引入大學生就業(yè)指導課,使大學生了解就業(yè)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了解什么是就業(yè)欺詐、什么是就業(yè)歧視。
(5)幫助大學生提高法律意識
高校應經常舉辦法律知識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大學生樹立對法律的信仰,這對大學生、對國家、對社會都十分有利。如果大學生法律維權意識提高了,知道了什么是侵權行為,懂得了如何通過法律途徑維權,那么社會上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空間就會大大壓縮,人們的法律意識就會隨之逐步提高,國家的法治建設進程就會大大加快,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就會盡早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程天權.法律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