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的一致性、工作內容的關聯性、理論基礎的獨立性、工作方法的差異性以及二者作用的共振性,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度研究,對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向度
高等院校是我國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主要陣地,它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開展深入細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因此,深入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度,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工作目標的一致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正確處理學習、交往、愛情、求職等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減少心理沖突,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其思想行為向著符合社會主義高校培養目標的方向變化發展的活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都是幫助大學生排解認知、情感、意識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提高大學生知、情、意等方面的素質,促進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發展,把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二者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勵志成才方面具有一致性。
二、工作內容的關聯性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各種利益的重新調整和分配,社會價值評判標準的多元化,高校招生、收費、就業等政策的改革均給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致使他們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其思想觀念和價值認同等都會引發諸多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又往往與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緊密相連,致使大學生的思想認識隨著心理問題的產生而出現問題。
心理是思想的基礎,思想是心理的發展;健康的心理是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的前提條件,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為有效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完善的心理條件和有效的方法。要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要妥善處理好他們的心理問題,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雙管齊下”,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行為養成等方面全面展開,促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理論基礎的獨立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包括情感分析、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等多學派的理論,結合高校日常教育、教學管理,根據大學生心理行為特點,并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原理以及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等,有組織、有目的地增強大學生心理防范能力,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為理論基礎,依據大學生思想變化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培養大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本需要,側重于從個人發展的層面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本身不具有明確的階級性,價值取向保持中立,立足于對個體的心理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變化、規律的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則是社會需要,著重于從社會關系的層面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屬于純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基礎上具有各自的獨立性。
四、工作方法的差異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心理學理論和實驗的基礎上,采取引導、傾聽、分享等方法,通過心理測驗、行為矯正、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學生學會自我領悟和自我心理調適,從而達到消除心理困惑、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的主動和自愿,以“聽”為主,注重傾聽與感情溝通。從一定意義上講,心理健康教育是“自下而上”的教育,學生有心理問題時主動找心理老師,就會得到心理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個教導的過程,以灌輸、示范為基本手段,通常以課堂講授、報告、講座等形式進行,方法多為經驗總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教師施教,以“說”為主,通過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等進行教育和宣傳,圍繞人的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開展工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有一種領導與被領導、教育與受教育的關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側重對大學生心理的發展、矯正,目的是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協調發展。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則側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轉變,目的是引導教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和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殊途同歸。
五、二者作用效果的共振性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深入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為的實質及根源提供了一種新視角、新方法,對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積極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主要是指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對癥下藥”、“因人施教”。要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等方面的問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培養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進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引導作用,決定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效果。要大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引領作用。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項只在心理學范疇內進行的單一性治療或矯正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涉及對人、人生、社會、理想等的價值判斷,亦即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構和認同。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深層次的一致性,兩者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的統一體,育人效果具有共振性。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會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新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覺構建一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配合的全新教育理念,最終從更高層次上給大學生以正確的價值引導。
參考文獻:
[1]張運生.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J].河南大學學報,2006,(11).
[2]李曉莉.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與職業,2007,(6).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