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構建和諧社會和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加強對英語和諧課堂教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諧課堂教學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和終身發展,是一種自然、開放、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英語;和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課堂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構建什么樣的課堂,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和諧社會和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在英語教學中構建和諧課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那么,什么是和諧課堂呢?和諧課堂是一種堅持以人為本,使教育的各項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學生態,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激勵、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課堂模式,它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和終身發展,是一種自然、開放、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和諧課堂教學概述
(一)和諧教育思想的歷史淵源
1.遵循“自然適應說”的西方和諧教育思想
和諧教育思想在西方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當時的奴隸制國家雅典城邦就比較重視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古希臘“三哲”都是和諧教育思想的倡導者。西方的和諧教育思想是與一個重要的教育觀念“自然適應說”相聯系的,可以說后者是前者的理論基礎。
可以認為,在一定意義上西方的“自然適應說”與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論”是一致的,其共同的基本精神是自然的發展是有序的、協調的、和諧的,人的發展要適應自然的發展,所以人的發展也應當是有序的、協調的、和諧的。
2.主張“仁、智、勇統一”的我國和諧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圣人”“君子”“成人”,而這種人應當獲得多方面的和諧發展。孔子強調把仁、智、勇三者統一起來,以培養學習者成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仁、智、勇的統一,從教育學上講,實質上就是德育(仁)、 智育(智)、體育(勇)的統一;從心理學上看,則是情感(仁)、 認識(智)、意志(勇)的統一。這兩種統一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英語和諧課堂教學的構成要素
1.師生關系的和諧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過濾學說表明,情感屏障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者對輸入語言的理解、吸收和內化。孔子也提出了“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理念,由此可見和諧的師生關系之重要。師生關系的和諧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師生關系融洽,配合默契,相互信任和尊重,教師沒有污辱、諷刺學生的現象,學生也無頂撞、厭煩老師的行為。
2.教師與教材關系的和諧
教師能準確地把握英語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內在的邏輯關系,能用英語熟練地講授教材,能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應用一系列外語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3.學生與教材關系的和諧
學生課前能夠根據教師的要求預習教材,準備語言材料;上課時能獨立思考,自學教材,能正確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完成學習任務。
4.學生與學生關系的和諧
教師要善于正確引導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積極倡導和鼓勵有利于外語學習的人際關系,使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探討問題,通過溝通交流提高語言應用水平。
二、如何構建英語和諧課堂教學模式
(一)轉變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要實現從“知識傳授”到“全人教育”的轉變。全人教育強調教育范疇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均衡性,換句話說,也就是要讓學習者不僅學習到各種知識,還要形成正確的道德觀與生命價值觀,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危機,從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
(二)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指的是物質化的環境,包括教學設備的配置、教學物品的擺設、教室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軟環境指的是由師生共同創造的學習氛圍等。首先,學校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硬環境。如教室光線明暗適中,桌椅擺放便于討論、交流,多媒體設備的配置合理等。其次,教師要和學生共建良好的學習軟環境。如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克服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情緒等。
(三)改變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遞模式
課堂教學的和諧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在這一教學活動中體力和腦力活動的均衡支出。要使原來的知識單向傳遞模式(師對生)向多元互動模式(師對生、生對生、生對師)轉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有多種智能結構,這就決定了教育過程中的組織形式不能是單一的、固定的。過去,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活動形式單一、溝通不暢,它只是少數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而且師生也只是在一些淺層次問題上開展教與學活動。和諧課堂內的師生雙邊活動應該形式多樣,并呈開放性,任何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體現教師的民主性和學生活動的主體性,體現多種教學形式的綜合應用。
(四)構建和諧課堂內部機制,完成師生間角色的轉變
教學領域中以“教”與“學”為主的各種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和諧是構建和諧課堂的核心。要實現課堂教學內部機制的和諧,就要完成教學活動中由“教師為主”到“學生為主”的轉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地對話、交流,從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加強。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變,例如:由傳統教學法轉變為小組討論法,教師就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觀察者、指導者。
(五)綜合運用各種有效評價
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反饋,也是促進和諧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認真觀察,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等進行全面綜合評價。
1.激勵性評價,激發學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們對過去經歷過而且獲得成功的事情容易發生興趣。心理學研究結果也表明,正確而充分的激勵能使一個人的自身潛力發揮到90%,而缺乏激勵則只能使一個人發揮出其潛力的20%。心理學家還指出,人最本質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教師發現自己的優點并得到激勵與肯定。
2.形成性評價,培養學生能力
形成性評價不是把評價結果作為學生發展的終結,而是把評價結果作為學生發展的新開始。這種評價方式在英語教學中要求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進行持續的評價──不僅評價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評價他們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情況。形成性評價的終極目的不是考查學生學了多少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增強自信,獲得成就感,使他們能夠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培養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
3.綜合性評價,助學生樹立自信
綜合性評價是通過多項、分層、互動的評價發現學生的長處,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它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尊重個性差異,給予學生個體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幫助學生增強自信。該評價弱化了評價的鑒別、篩選和選拔功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和諧教育思想也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反之,在壓抑的思想環境里,在較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和諧課堂是充滿民主的課堂,是動態的課堂,它以學生學會學習和終身發展為追求。只有構建和諧輕松的課堂,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Marion Williams Robert L. Burden.語言教師心理學初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7).
[2]Krashen, Stephen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New York: Longman,1985.
責編: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