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共外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了解英漢思維差異的意識,使學生意識到英漢思維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通過了解思維差異,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語言差異的生成機制;通過了解語言差異,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思維差異。學生的這種努力換來的是英語理解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最終達到準確、規范、恰當地用英語傳遞信息的目的。
關鍵詞:語言;思維;思維模式差異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東西方民族因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生活條件、風俗習慣各異,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因為沒有認清英漢思維之間的差異,很容易犯“漢語歐化,英語漢化”的錯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比較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培養學生洞察文化差異的自覺意識,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逐步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最終達到準確、規范、恰當地用英語傳遞信息的目的。
英漢民族不僅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還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思維風格等,這些思維差異會進一步導致人們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
一、英語民族傾向于客體思維方式,漢民族則注重主體思維方式
英語民族嚴格區分主體與客體,強調用客觀、理性、冷靜的態度對待客觀世界,尋求自然規律,探索科學真理。連淑能教授指出,“理性主義將主體作為旁觀者,對客體尤其是本質世界進行探究”。因此,英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常使用不主動發出動作的詞或無生命名詞充當主語。例如:It appeared to me that ... It occurred to me that ...而漢民族的傳統思維注重主體意識,常常以“我”為視角,以“我”的情感、態度、觀念為依據作出價值判斷,以“我”為認識的出發點。所以漢語是主體突出的語言,常以有生命名詞作主語,多用主動語態。受此影響,我國學生遣詞造句時總是從說話者出發,喜歡用“We think ...”“I hope ... ”等句型結構。試比較以下兩個句子:This proposal was generally considered impractical. We generally considered this proposal impractical.(我們都認為這個方案不切實際)顯然前一個句子的語氣平和委婉,更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更客觀公正,讓人易于接受,而后一個句子的主觀色彩相對濃厚。
二、英式思維概括抽象,漢式思維形象直觀
抽象思維通常撇開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抽取其本質屬性,使認識從感性達到抽象。形象思維的表達手段則是使用能為感官所感知的圖形、圖像等表達。英語民族比較注重抽象思維,而漢民族則注重形象思維。體現在語言層面,英語多用抽象表達法,漢語多用形象表達法。
1.英語用詞傾向于虛,漢語用詞傾向于實。英語用詞傾向于使用整體詞語來表達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漢語用詞傾向于具體,常常以具體的事物表達抽象的內容,借物言志。我們比較下面兩組句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①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 As you sow, so you’ll reap.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動詞、名詞和介詞的使用頻率不同。思維的抽象性導致英語的名詞化傾向,形成了以靜態為主的語言特色,進而產生介詞優勢,使英語顯得虛、靜、抽象。漢語中多動詞連用,甚至一個句子里可按序排列出現多個動詞,所以漢語顯得實、動、具體。例如:① He didn’t let me in. (他不讓我進來)② 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 me.(這本書太難了,我看不懂)
3.用詞搭配方式不同。由于缺乏抽象思維能力,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在處理漢英詞組轉換時經常沿襲漢語的形象思維方式,根據漢語意思套用英語單詞。例如:①表達“接電話”,“receive the phone”是錯誤的,“answer the phone”才是正確的;②表達“擁擠的交通”,“the crowded traffic”是錯誤的,“the busy / heavy traffic”才是正確的;③表達“身體狀況良好”,“good body condition”是錯誤的,“in good shape / form”才是正確的。
三、英式思維是理性的,漢式思維是感性的
英語民族注重理性思維,其措辭講求“真”和以理服人,較少使用修飾詞。而漢民族思維是感性的,強調以情動人,喜歡用華麗的辭藻來加強語氣。這種詞義冗余的現象是中式英語的主要特征之一。冗余詞可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而其中最典型的是名詞冗余和動詞冗余。
1. 名詞冗余。在中式英語里,大部分多余的名詞都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和冠詞或介詞一起出現在短語中。刪除這些名詞時,也應該把這些冠詞或介詞一起刪除。例如:表達“我們必須加速教育改革的步伐”,“We must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ducational reform”是錯誤的,“We must accelerate educational reform”才是正確的。
2. 動詞冗余。中式英語里的大多數冗余動詞通常出現在“冗余動詞+名詞”的短語中。這些冗詞看起來是有用的,也是可以容忍的,因為它們在語法上是正確的。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將這些冗詞刪掉,做到句無冗詞、段無冗句。例如:表達“我們必須改進我們的工作”,“we must 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是錯誤的,“we must improve our work”才是正確的。
四、英式思維重視形式邏輯,漢式思維重視辯證關系
漢語和英語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與意合的對立。西方人理性思維發達,思維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因此非常重視形式邏輯。漢民族直覺思維發達,思維具有較強的情感性和直觀性,因而更加重視辯證思維。這種思維差異在語言上表現為英語重形合,其關聯照應手段是顯性的、多樣的,大多數句子之間用連接詞if, because, although, while等明確表達出來,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而漢語重意合,其行文按照動作發生的先后順序或事情的因果邏輯關系逐句展開,分句之間以意相連,層層鋪開,似乎結構松散,推理不太嚴密,往往表現為簡單句或并列句大量堆積。因此,中國學生在布局謀篇時寫出如下的英文也就不足為奇了:My mother is a waitress. She works in a restaurant. She has some good habits. She eats vegetables everyday. She drinks milk everyday.以這個句子為例,它是由幾個簡單句組成的,讀起來單調乏味,缺乏感染力。這個句子通過變換句式可改為:My mother is a waitress who works in a restaurant. She has some good habits such as eating vegetables and drinking milk every day. 改后的句子讀起來令人回味。
五、英語民族是直線型思維,漢民族是螺旋型思維
美國學者卡普蘭認為,漢民族的思維方式是螺旋型的,而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型的。思維方式不同,寫文章的重點信息布局也就各異,信息的傳遞也會受到影響。英語民族的人們寫文章時通常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前面,然后陳述次要信息,即從一般到具體、從概括到舉例、從觀點到案例,句子呈“樹形”結構。例如:English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glish is spoken by pilots and airport control operators on all the airways of the world. Over 70 percent of the world’s mail is written in English.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the world’s radio programs are in English.而漢語則采用螺旋型的段落發展結構,其語篇結構屬歸納型,即先交代細節或舉例說明,然后逐漸引出結論,最后以總結歸納結尾,句子呈“竹型”結構。因此,在用英語寫作時,有些中國學生沿用漢語的段落發展方法,這樣的英語作文很難被讀者認可,很可能被認為文理不通、缺乏連貫性。
英語學習者需要用心去揣摩和感悟英漢兩種語言所涵蓋的思維模式差異。學習一門語言卻不知其思維特點就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了解英漢思維差異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英漢思維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當然,思維差異和語言差異是緊密聯系的。通過了解思維差異,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語言差異的生成機制;通過了解語言差異,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思維差異。學生的這種努力換來的是英語理解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最終達到準確、規范、恰當地用英語傳遞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龔愛華.思維方式差異與漢英翻譯[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唐祥金.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詞匯中的映射[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1).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