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社會中,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也使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完善階段的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負面影響,這對現階段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高??梢酝ㄟ^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布局、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意識、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力度等措施來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發布和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因此,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避免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互聯網的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一)對大學生的影響
1.對大學生認知的影響。網絡的發展使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渠道得到空前拓展。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成熟的關鍵時期,具有極強的求知欲,對外界事物有著極強的接受能力,但又缺乏必要的信息篩選能力。超過一定限度時,他們對信息的概括和抽象就會出現錯誤,看事物膚淺化、感情化,難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出現認知問題。
2.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網絡交流具有時效性、互動性、自由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為方便和隱蔽,甚至可以使人們跨越時間和空間建立起各種關系。許多大學生在網絡或者游戲中能夠達到自我實現和與人交流的目的,于是網絡的“去抑制性”特征在他們身上不斷擴張和扭曲,使他們對網絡產生依賴,甚至出現網癮。
(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1.教育環境的復雜化。在網絡時代,信息傳播渠道豐富多樣,所以社會上的各種思潮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影響更加明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2.教育模式的復雜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歸結為自我教育。網絡交流的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使人們在網絡上具有天然的平等性。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會不自覺地把教師當成平等的交流對象,而不是傳統意義上“高高在上”的教師。由于網絡交流的互動性,學生既能以被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又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協助教師對其他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動型的教育機制。
3.教育對象的復雜化。在網絡環境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各種教育資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不僅可以覆蓋本校的學生,也可以覆蓋其他學校的學生,甚至可以覆蓋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員。同時,由于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關系是非緊密型的,如果教育模式和方法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就會不接受,就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困難。
二、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戰略規劃方面
互聯網對傳統的教育模式來說是一種新生事物,所以許多高校在開始進行網絡建設和網絡教育時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對校園網的功能不能準確定位。許多校園網僅僅作為學校發布新聞的窗口存在,沒有設置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的欄目,使校園網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應當發揮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高校開展網絡建設和網絡教育的人才儲備也不足。在許多高校中,懂網絡的教師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經驗,而有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的教師卻又不熟悉網絡的相關知識,這就嚴重制約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指導思想方面
網絡可以迅速實現世界范圍內的信息交流,也使西方腐朽思想的滲透范圍更廣、力度更大、形式更多樣。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時刻警惕,要積極搶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與此同時,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不僅要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挑戰,還要面對一般商業網站的競爭。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他們上網時大多挑選最能吸引自己、最能引起共鳴的網站。學校的網站如果不能吸引他們瀏覽,就無法起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商業網站為了提高點擊率采取了各種各樣的運作手段,而高校網站在這方面則做得遠遠不夠。對于高校而言,并不是建立了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或網頁就萬事大吉了,建立網站僅僅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高校還要用較高的建設質量吸引大多數學生看,讓學生感到看過之后有所收獲,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網站內容方面
網絡教育不同于我們以往所見的任何教育方式。網絡教育中,學生在浩如煙海的信息面前,往往會感覺無所適從,難以分辨真假正誤,容易形成迷失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網絡技術的整合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抽象變為具體、從靜態變為動態、從平面走向立體。然而,很多高校的校園網內容陳舊、說教味濃,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和厭倦情緒,無法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校園網內容的枯燥直接導致點擊率不高,網站也就無法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
(四)教育形式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作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必須能夠吸引學生、啟發學生,這樣才能發揮作用。隨著網絡的普及,視頻、音頻、聊天軟件等許多新興載體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主流,深受大學生的喜愛。但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頁面呆板、內容單調,沒有充分利用新興載體,只是簡單地將政治理論知識的文字上傳到網上,沒有充分依托網絡的技術優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這樣就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勞而無獲。
(五)管理方法方面
目前,很多校園網都存在功能定位不準確、結構不嚴謹、主題不突出、欄目缺乏互動性等問題,對于學生關心的情感、娛樂、健康和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缺乏迅速的反應。這就造成網站和網頁上的信息缺乏時效性,容易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偏差,學生的思想問題也就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網絡的交互性和隱蔽性決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互動的過程,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堅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理念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三、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對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網絡與電視、手機一樣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高校必須以開放的姿態主動出擊,迎接挑戰,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信仰。
(一)科學規劃,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布局
在網絡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 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明確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點。為此,高校應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全面規劃和整體部署,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和資源投入進行科學的規劃。
(二)轉變觀念,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建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要對網絡流行文化中消極之處及時矯正,為大學生在心理接受機制上砌起一道“紅色防火墻”。我國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采用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但網絡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很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被腐朽思想腐蝕。因此,高校要特別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批判精神,使大學生提高認識水平,不迷信網上的言論和行為,敢于革故鼎新、激濁揚清。
(三)完善機制,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力度
高校要讓大學生接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要重點建設內容豐富、服務性強、受眾面廣的校園網,在網站內容和形式建設上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開展教育。在網站運行中,高校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高度重視與學生的互動,發揮網絡高度自由性、廣泛性和參與性的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學校網站的認同度,增強學生的集體歸屬感,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良好互動平臺。學生的積極性一旦被調動起來,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臺,他們就會把積極性轉化為強大的內驅力和行動執行力,促進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四)積極創新,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高校輔導員應積極學習計算機知識和網絡知識,將政治輔導工作從“網下”轉化為“網上”與“網下”相結合。對于許多人提出的培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專業人才”的意見,筆者不能茍同。在現代社會,上網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并不是技術或科研行為,而只是一種休閑和生活方式,因為上網并沒有太高的技術要求。對于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是必須掌握的工作技能,是了解學生心理和行為必不可少的工具。誠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輔導員都是網絡高手,也不能只在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中選擇輔導員。網絡的普及給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大輔導員必須與時俱進、加強學習,使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在網絡中同樣有用武之地。
(五)加大投入,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長效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但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校園網絡建設都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甚至有的高校根本無法自主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無法發揮網絡的思想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建設必須堅持長期性、時效性和互動性,及時維護,及時監管,及時互動,從形式到內容進行及時、全面的改善,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增強學生的歸屬感。最好使各高校思想政治網絡聯合起來,加強交流,形成一個具有規模性和互補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網絡,這將使網上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得以不斷擴大和鞏固。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正在改變著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建設是一項緊迫而現實的艱巨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期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法。高校只有積極調整思路,才能成功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不斷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參考文獻:
[1]孟勇.論網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5,(9).
[2]蔡海江,楊華琴.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網絡健康的互動關系[J].前沿,2005,(5).
[3]潘敏,陳中潤,于朝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5,(5).
[4]劉建萍,李琦.高校網絡德育親和力、滲透力和有效性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