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生態文明對新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構造和環境組成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順應生態文明發展趨勢并作出相應的發展調整,是生態文明對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生態文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背景下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對推進我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從傳統向現代轉變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科學把握和準確理解生態文明的豐富內涵
作為一個體系,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豐富的內涵。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研究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科學準確地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對此,人們的理解并不統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四種。
其一,生態文明是指人類的主流價值取向和社會實踐已能自覺地把自然生態效應納入一切社會經濟活動之內。這是社會文明在自然環境中的擴展,是一種比工業文明更進步、更高級的文明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從維護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重視資源和生態有限的支撐力,重視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其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其二,生態文明即生態環境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包括較強的生態意識、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態制度。
其三,生態文明的主要內涵是物態平衡、生態平衡和心態平衡。所謂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某一地理區域中建立起以物態平衡、生態平衡和心態平衡為基礎的高度信息化的新的社會文明形態。物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態文明的基礎和條件,心態平衡是生態文明的意識形態體現。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物態、生態平衡,社會可持續生存與發展,人們心態健康、和諧、平衡的文明社會。
其四,生態文明是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表現,是關于天人關系的文明,涉及體制文明、認知文明、物態文明和心態文明,寓環境保護于經濟建設之中,強調一個“合”字,在發展中保護環境。這種環境與經濟的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層次的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觀。弘揚生態文明是重建中國的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筆者認為,生態文明的含義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強調人類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達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類要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并按自然規律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繼工業文明之后更為高級的新型文明形態,囊括了物質、精神、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不僅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還要求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全方位的和諧。生態文明是建立在把“人——社會——自然”看做一個辯證、發展、整體的生態科學世界觀的基礎上的,它把人與社會看做自然的一部分,把人類的整體利益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二、構建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舉措
1.加強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生態農村
農村發展的可持續是農村全面發展的持續維持,生態文明建設切合了農村發展的全面性要求,對農村發展也有著全面的要求,其中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而構建生態農村是農村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要求。農村的基礎條件差,這制約了農村的發展,也極大地限制了生態文明的建設。長期以來在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農村地區環境設施欠缺和基礎設施破舊老化,既影響農村地區和農業產業的發展,使農民的生活環境不斷惡化,也限制生態文明建設,使生態文明發展受到極大影響。
新農村建設就是要使農民從根本上擺脫生活的被動處境,實現全面小康。也就是使人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改變農村發展的落后基礎條件和環境狀況,加強環境保護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實現農村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傳統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生態已施加了沉重的環境壓力,使農村地區的生態狀況受到極大的破壞,這與農村落后的發展方式對環境生態的不當利用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只有實現農村發展的生態文明轉型,才能使發展的生態壓力和環境壓力得到釋放,使其穩定運行,進而為農村發展提供有序的支持。
生態農村是隨著我國生態農業建設而出現的概念,其實質是在村域范圍內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集成農業生態工程技術,創建農林牧漁復合生態系統,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建立一個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步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其內涵局限于農業生態系統內部,側重于農業生產。生態文明視閾中的生態農村是環境優美的農村,其經濟社會發展體現了生態文明的發展要求,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新農村。
2.確立生態文明新理念,走循環經濟之路
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新農村,就要轉變舊的觀念,樹立起“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新觀念,確立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生態文明新理念,這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前提。
我國多數鄉鎮企業的設備都比較落后,產品技術層次不高,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容易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發展鄉鎮企業就要以生態文明為指導,走循環經濟之路,合理安排鄉鎮企業布局,綜合考慮農村產業結構現狀和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不能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農業循環經濟以經濟活動生態化、資源利用節約化、廢棄物資源化的資源利用方式,在遏制農業污染、促進和諧農業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可行途徑,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有效之路。
3.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加強廣大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加強環保宣傳工作,倡導“綠色消費”
首先,基層政府要進行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辦農業知識補習班,讓農技所的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生產進行科技指導。還要著力培養和建立“三支隊伍”,即新農村的帶頭人隊伍、農民技術員隊伍、骨干農民隊伍,增強他們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其次,在農村地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民文化生活的質量和水平,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遏制近年來在農村愈演愈烈的畸形消費,提倡合理消費、“綠色消費”。
最后,搞好環保宣傳工作。基層政府要充分利用報刊、網絡等向農民宣傳環保知識,在農村形成“人人關心環保、參與環保”的良好環境。
4.改革發展體制,健全生態文明的發展機制,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
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進行體制創新,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科學健全的發展機制的保障,建設生態文明也離不開相應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對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特定要求,它不僅是對自然生態的文明,更是適用于一切生活領域的普適性文明。只有健全了社會發展機制,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就是在制度文明中對生態文明作出有效的肯定。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發展的加速期,發展機制還不健全,還沒有專門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構成,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機制還不完備,因此要加強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這是推進生態文明的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
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
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從生態文明的角度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協調農村生態環境與資源之間的關系,體現農村和諧發展的積極效應。
1.突出整合效應
“所謂整合,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質特點的前提下,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整體。”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農村的“四個多樣化”趨勢在增強。同時,隨著城鄉交流頻繁和城鄉互動增多,農村生活的“異質化”也在增強。建構生態文明就需要提高農村建設的環境意識,把不同生活習慣、價值觀念、思想文化基礎的農民協調統一起來共同建設新農村。也只有借助于社會整合,協調社會各個組成部分和環節之間的關系,才能增強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也才能夠為農村的發展提供盡可能廣闊的社會聯系網絡,進而推進新農村建設。
2.突出創新效應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在現代科技的推進下,西方國家率先實現了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但是,透過“人的心理學”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以“工業化”為主導的文明并不是完美的文明,而是一種“畸形”的文明,突出的表現是:這種文明模式不能擺脫文明的發展對于環境的破壞,也不能擺脫“城市優于農村”的思想假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把農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通過協調各個方面的關系,積極利用生態資源,努力促進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課題。從這個意義上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新的思路,需要通過創新,需要通過農村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先進文化不斷發展、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激發廣大農民的創新精神,發揮社區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進農村科技、教育、衛生、環保、文化等各個方面協調發展,推進農村逐步擺脫落后、向著文明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潘岳.弘揚環境文化建設生態文明[J].求是,2004,(3).
[2]楊國昕.生態文明應與物質、政治、精神文明并重[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9).
[3]朱孔來.論建設生態文明[J].中國環保產業,2006,(8).
[4]王素娟.生態文明——人類的必然選擇[J].理論探討,2004,(3).
[5]王長江.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安東尼·奧勒姆著.政治社會學導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楊學峰.生態農村:新農村建設的理想載體[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
[10]朱芳琴.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9,(6).
[11]黃和文.論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農村[J].江西農業學報,2008,(7).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