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教學中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為探索建立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機遇,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方法,支持和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使教學資源的應用得到最優化,并將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這也是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模式
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專業和領域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視聽教育運動”。從1963年到1994年,美國教育技術界對教育技術進行了多次定義;而我國學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中也對教育技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李克棟教授在1997年3月提出:“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優化的理論與實踐?!?/p>
教育技術是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它以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習理論為基礎,研究的是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其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和相關高新技術創立新的教學模式,其最終目的在于深化教學改革,優化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一、現代教育技術對基礎課程教學活動的支持
在基礎課程教學中,教育技術主要從硬件和技術、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學資源、文化和思維等四個方面提供支持。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對硬件和技術方面的支持
在設置標準的多媒體教室、演播室,通過計算機網絡及傳輸系統的設計、運用和維護,為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2.對教學模式和方法方面的支持
即對教學中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的研究。教育技術的應用為創造個別化學習和組織學習的教學提供方便,為師生交互、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教學平臺,在完成以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起著很大作用。
3.對教學資源方面的支持
在設計、開發、應用和評價的研究中,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視聽資料,為網上教學和遠程教育提供更好的條件,為教育教學創造新的資源,使教學資源得到更好的應用。
4.對文化和思維方面的支持
視聽文化主要是指超媒體和超鏈接組織知識的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技術環境下學習研究的不斷深入,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已無法滿足于技術的簡單應用,教育技術所支持的學習環境將真正體現出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等特點,更注重學習內部的情感等因素,也更注重社會交互在學習中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方法,從文化和思維及知識組織方式的角度支持和促進教育教學改革,使教學資源的應用過程得到最優化,從而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這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探析
教學過程就是信息傳播的過程,它包括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學生、教學評價等五個部分,教師是知識的主動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材是知識的主要載體。合理的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應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學媒體,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教學內容系統化的設計。
目前,基礎課程教學基本上包括黑板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兩種。相對而言,多媒體教學由于采用了光、電、圖、文等技術,使教學內容直觀易懂、生動活潑,可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但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短,學生的思維容易被打斷、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產生疲勞等,從而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另外,教師的表現力和對學生的感染力也會由于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注視屏幕而大大降低,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不管是使用黑板還是使用多媒體,基礎課程教學都可歸納為“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由教師組織、監控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其缺點在基礎課程教學中尤為突出。
大學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程在內)教學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上課信息量大,這就難以兼顧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傳統教學模式采用的師生面對面的方式,使很多學生不愿發表個人意見,造成教與學交流不足,教學效果反饋不及時。另外,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基礎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相比相對落后,知識信息量相對不足,而同一課件、同一教材也難以適應不同接受程度、不同學習興趣的學生,造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下降。
目前倡導的網絡教育就是將教學內容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處理、制作并進行遠程傳輸和學習的過程,對傳統教學模式有很好的完善作用。
網絡教學包括資源庫內容的建設、資源庫管理平臺和服務平臺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A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包括課程教學介紹、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修改、圖片及影像資料的收集、思考題與討論題的布置、有關課程內容的網上文獻資料、相關基礎教學網站鏈接和課程發展信息等相關內容。教學資源庫建成后,教師就可將課件放到網上,便于學生課后復習,減輕學生上課記筆記的壓力,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專注于教師的講解與分析,課下可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復習。
依托學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建立的師生互動交流模式,以課件和教材作為學習的基礎,在網絡交流、網絡文獻資料和教學內容信息量不斷增加的基礎上加大課程難度,滿足不同學習層次、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既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學習經驗,與教師討論問題,又可以使教師及時收到教學反饋,為師生充分交流提供平臺,有效地彌補目前教學中教與學交流太少的不足。
三、現代教育技術對基礎課程教學的促進作用
基礎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與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和未來的發展密不可分。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已成為教學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各種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出現極大地優化了教學過程、改善了教學效果,計算機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為探索建立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機遇。可以說,現代科技、社會的發展使教學手段逐漸多樣、教學內容更加廣泛。目前的基礎課程教學融入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形成了新的視聽語言,為教育教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F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給基礎課程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極大地拓展了專業知識的空間,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育教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前進,也帶動了教育教學的發展,最明顯的是計算機輔助技術在教學中所占的比重愈來愈大,已成為現代技術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計算機網絡傳輸系統開展教學,避免了像以前那樣每個教學環節都有很大的工作量,從而大大地節省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多層次、多角度地將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更富有實踐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理想的學習環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教學中形成具有強烈沖擊力的視覺畫面和視聽效果,強化學生的感知力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接收和記憶。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為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媒體資源,依據學科發展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豐富相關信息,不斷提高學生對基礎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學生真正成為符合時代發展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謝百治,馬飛,夏仁康.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