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教育肩負著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職責。大學語文教學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注重大學語文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完善學生人格;利用大學語文的批判性資源可以實施批判性人格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結合大學語文的人性因素,可以培養學生的美好人性。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這門課程人格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加強大學生的人格培養,進而提高他們的全面素質。
關鍵詞:大學語文;健康人格;人格教育
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心理發展最為重要的時期之一。大學教育肩負著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職責。健康人格是指由人的內在心理引導的,尊重生活、熱愛自我及自然環境,其個人的意識、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的和諧發展,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和個人特征。大學語文教學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所蘊涵的人格資源豐富多彩。因此,要深入挖掘大學語文教學審美因素、批判精神和人性教育等資源,用于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教學實踐活動之中,提高他們的全面素質。
一、注重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基本素養之一。大學語文精選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而這些不同體裁的藝術珍品都極富審美特性。教師只要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去分析這些作品,并將它當做藝術品來鑒賞,就能激發起學生心靈中美好情感的浪花,使學生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從而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審美情趣,并在獲得美感享受的同時,吸取塑造健康人格的養料。
文學作品中蘊涵著豐富的審美因素。晉朝文章的慷慨風骨、唐詩的性靈典雅、宋詞的純熟高遠等都蘊涵著無盡的美感體驗。如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師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詩歌營造的境界,深刻感受月夜中江的悠遠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潔嫵媚與夜的寥廓恬靜,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優美的藝術境界里,獲得美的享受。這些作品可使學生的審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生活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情操。林語堂說:“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卷深切地滲入生活,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并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了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通過享受簡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圣潔的理想?!笨梢?,詩歌(文學)以其獨有的審美特質維持了人的精神平衡,具有對人心靈的穿透力,進而提升人格境界。
如果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曉之以理”,那么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則主要是“動之以情”。審美教育可以在潛移默化的情感體驗中,以美啟真、啟迪心靈,以美悅情、凈化性情?!案腥诵恼撸群跚??!币虼艘朴诩ぐl學生的感情體驗并穿插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不僅從書本、課堂中獲得美的體驗,還要從生活實踐中強化美感享受。如講到“思鄉懷人”的作品時,可讓學生聯想各自的故鄉,重溫親情、友情的溫馨,讓美好的情感滌蕩心胸,從而達到人格境界的提升和完善。
二、實施批判性人格教育,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素質教育的重點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人格。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都在強化學生的服從性人格,如強調遵守紀律而不允許學生質疑其合理性、強調尊敬師長而不允許學生當面頂撞、樹立榜樣以強調某種行為方式的合法性同時否定其他的行為方式等。長此以往,教育出來的學生缺少批判精神。批判是創新的前提,缺乏批判精神就談不上創造性。我們要將批判精神的培養作為健全人格的主要內容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要注意在作品的批判精神和作家的批判性人格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人格。
幾千年的中國文學蘊涵著豐厚的批判精神資源,貫穿著文人憤世憂國的批判意識?!对娊洝烽_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憂國憂民的杜甫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哀嘆,《孔雀東南飛》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愛情的扼殺,關漢卿的《竇娥冤》奏響了當時社會批判的最強音……縱觀中國文學發展史可以發現,真正偉大的優秀作品大都是作家堅持自己進步的理想或正確的政治主張,在遭到反動勢力迫害后,為了反抗這種迫害而堅持斗爭的產物,表現出了極大的批判精神與戰斗精神。所以,在具體教授課程時,教師要注意聯系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悟作品的批判戰斗精神和作者的人格魅力,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講《離騷》就不能不說屈原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身被流放,窮困潦倒,心中充滿了怨憤不平之氣,遂發而為《離騷》;《史記》作者司馬遷以驚人的毅力,“就極刑而無慍色”,發憤著書;要理解蘇軾詞作的魅力,就繞不開“烏臺詩案”對作者仕途和人生的重要影響;要領悟《紅樓夢》的精神實質,就要熟知作者曹雪芹的家庭遭遇等?,F代文學大師魯迅無疑具有最強的現實戰斗精神和現代反抗意識,他的作品向愚弱病態的國民性作出最有力的攻擊。在文學戰斗精神的感召下,中國文人堅持的文人意識和批判精神有力地支持了作家們用各種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批判性看法。
實施批判性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學習作者大膽揭露時弊而又實事求是的可貴品質,從而培養他們對世態人生的關注以及批判意識和獨立意識;培養大膽直率、興趣廣泛的個性。利用大學語文的批判性資源塑造批判性人格就是要教育學生具備分辨是非、審視美丑的能力,自覺抵制邪惡、弘揚正氣、提升人生境界。學生有了這樣的境界,才能從容應對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增強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自強、達觀、進取的精神。
三、利用人性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的美好人性
大多數人認為,最成功的教育是發現人的天賦、開發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個性發展。大學語文教育是實施人性教育的有利陣地,也是開發學生潛能的重要途徑。因為文學是人的文學,書寫人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創作亙古不變的主題,其中所洋溢的人文精神是寓于素質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的人性教育因素。因此,要善于利用這些因素實施人性化教育,培養學生的美好人性。
文學作品中的每個人物形象都以各自鮮明獨特的性格從不同角度展示著人性的美好與深刻。《荷花淀》這部戰爭題材的小說曾經征服了無數讀者,作者塑造的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群像,展示了最樸素、最本真的人性之美。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建構了一個詩意的田園牧歌世界,支撐其底蘊的是一種美好而自然的人性,主人公翠翠身上體現著人性中健康、美麗、虔誠的一面,是日益發展的現代文明遙不可及的人性美。鐵凝的《哦,香雪》講述了現代文明之風吹拂下的小山村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恰是通過一群普普通通的山村少女來表現的,她們的純真質樸體現出迷人的人性美,是作者對人性淳樸的民間社會作出的由衷贊美。《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以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所思,核心是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的苦難: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變,從而達到對于個體苦難以及一切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人性的堅執與從容具有恒久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人性因素,引導學生與文學大師進行心靈溝通和思想對話,獲得全面深厚的精神滿足。鍛煉學生從中學會如何品鑒、欣賞、享受高雅的精神產品,學會讀書的方法、求取新知、豐富自己、拓展興趣愛好,進而陶冶人格與人性。
理想的教育境界充滿了深切的人性關懷和崇高的個性尊重,大學語文教學要努力達到這樣的境界。教師除了挖掘人性因素開展教育,還要切實尊重學生的人格,滿足他們的需要,引導其發展,這也是學校、家長和社會在教育學生方面要努力做到的。
陶行知說:“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睂W生的群體性和差異性要求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一個自身人格魅力欠佳的教師授課能否達到人格教化的目的是值得商榷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固然能感染學生、陶冶情操,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但大學語文教學不能僅限于書本和課堂,而要從生活這個更大的課本中感悟人生、塑造人格。
參考文獻:
[1]林語堂.中國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楊國榮.作為倫理問題的幸福[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2,(1).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