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所有的輔導員都愛自己的學生,都希望成為學生的成長導師,幫助他們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增強素質。但是,如同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培養出來的孩子卻良莠不齊一樣,不少輔導員也是愛著、累著卻收效甚微,這是為什么?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輔導員沒有把握好學生成長的規律,沒有按照規律來引導學生成長。父母為什么會教育不好孩子,因為僅有愛不行,還要讓愛的行為符合孩子成長的規律。輔導員如何真正成為大學生的成長導師?首先要把握學生心理成長的規律;其次要深入了解學生,了解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環境,了解他們的共同特點和個性特點,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等;最后要進行分類引導,從集體到個體切合實際地引導學生成長。
從心理上把握規律
其實人的成長有兩個方面:一是身體的成長。身體成長的規律幾乎人人都能夠把握好,只要遺傳基因正常,攝入足夠的營養,那么身體就會遵循自然規律發育成長。也就是說,只要條件滿足,這個過程是本能的、自發的。二是心理的成長。如同身體的成長一樣,心理的成長只要條件滿足也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也是本能的、自發的,只不過這個條件經常得不到滿足。這個條件是什么呢?就是得到適度的愛。人感受到愛就會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就能深度放松,就有能力去探索和體驗,內在的潛能就能指引人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內在心理就會自然成長。身體和心理的發展都要經過孕育和獨立兩個階段,連接這兩個階段的過程就是分娩。對身體孕育和分娩的過程大家都清楚,但是對心理孕育和分娩的過程很多人則不是很了解。
不妨回顧一下人的成長歷程,感受身體和心理成長的經過。首先從在媽媽肚子里開始,胎兒在恒溫下感覺很舒服,一切都無須擔憂,受到了最嚴密的層層保護,這種被愛感,讓胎兒覺得很安全……某一天,身體的發育達到了階段性的成熟,自己具備了一定的能力,獨立的過程就開始了。分娩是人經受的第一次創傷,但正是這樣,人第一次因為某種成熟而獨立了,這種獨立更多的是指身體上的獨立。
第二次孕育的成熟與獨立從這時也開始了,第二次孕育的是心理。從孕育的環境看,主要是家庭,其次是學校;從孕育結束的時間看,每個人都不同,但是社會普遍的預期應該是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時候。當來到這個世界,怎么活下去也許是每個人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何與人交往?這個世界是怎樣的?這需要人們在愛的氛圍中感受、學習、認同。在愛的氛圍中,我們就會獨立得相對較早,就會表現得有創造力、勇氣和力量,對未來充滿希望。
用愛來營造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這是心理成長的條件,但是這種愛應該是適度的。缺失的愛阻礙心理發展,過度的愛限制心理成長。首先來看缺失的愛,它會讓人非常焦慮。也許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一旦家庭和諧的氛圍因為某種原因遭到破壞,譬如說吵架,自己就會變得焦慮無比,同時熱情也會突然消失,學習沒有效率,工作心神不寧。因為沒有了愛,就沒有了溫暖和安全感,人就會焦慮,就會被束縛。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簡單說就是缺少愛,缺乏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在這種缺失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其行為方式往往會出現問題,心理的發展會受到阻礙。其次來看過度的愛。過度的愛其實是在愛的名義下,限制了人經歷各種事情的機會,同時也阻止了人成長的腳步。
所以說人的心理成熟是在愛中孕育的,這次孕育也有一次“分娩”的過程,就是人在經歷世事中漸漸成熟而走向獨立,第二次“分娩”意味著人的心理已經可以獨立面對這個世界,靠自己的力量生存,這次獨立獲得了心的自由。
深入了解學生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之后,社會環境正發生著快速而又巨大的變化,他們有著共性的部分,個性特點也非常鮮明。從共性的部分講,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全家的寵愛使他們的童年在溫暖和安全中度過,但是這種寵愛也限制了孩子的成熟和獨立。同時,巨大的學習壓力也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阻礙了他們心理的成長、成熟,使他們成了智慧、活躍、創新同時也是自我、幼稚、依賴的一代。從個性特點看,由于家庭氛圍等成長環境差別很大,使得不同學生之間的心理成熟度差異很大,有的學生已經能夠獨立成長了,而有的學生還在依賴中迷茫。事實上,輔導員要準確把握每一個學生真的很難,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使人與人之間的代溝不斷加大,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年輕輔導員經常感覺理解不了學生的原因所在。這都要求輔導員應去除主觀判斷,深入調查研究,分類把握學生。
調查研究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從了解大環境著手,看看自己的學生是如何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有哪些重大的社會變革,影響他們的社會思潮是什么,甚至要了解他們的話語體系。這可以幫助輔導員把握這一代學生的特點,消除代溝,縮小與學生的距離。二是從把握個體著手,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氛圍、教育方式,學生在家庭中的感受,了解每一個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影響,了解他們曾經所在學校的氛圍。把握每個個體的成長環境,這可以幫助輔導員更深刻、更準確地理解每一個學生。
調查研究清楚后就需要給學生分類。分類不是為了分個三六九等,貼上標簽;分類的前提是輔導員必須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平等的,他們只是在某些方面的成長速度不同而已,分類是為了更好地引導他們成長。第一類是心理已經基本成熟的學生,他們就如同已經長滿根的小樹,只要告訴他哪里有養分,他們就會去積極地吸取。第二類是心理正在成熟的學生,他們還會時不時地面臨一些成長的困惑和問題,科學地引導他們一下,他們就能順利成長。第三類是心理還遠未成熟的學生,有的是因為身體的創傷而造成了心理問題,阻礙了成長的進程;有的是因為經歷的太少,還處在依賴狀態,無法獨立成長,他們都需要特殊的幫助和引導。
分類引導成長
輔導員在分類引導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做好自我調整。應該清楚的是,引導學生成長的過程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這就意味著不是只有輔導員在影響著學生,學生也在影響著輔導員;不光學生在互動中成長,輔導員也在互動中成長。要實現共同成長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真誠平等地對待學生。從學生的角度看,現在的大學生個性鮮明,大多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大的,輔導員如果沒有真誠平等的態度,就不能讓學生有被尊重感,甚至連和學生溝通的機會都沒有,更別奢談影響和引導了。從輔導員自身看,真誠平等的態度有助于放開自我的束縛,勇敢地面對自我,這是在人際互動中覺察自我、獲得成長的前提。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都有成長的議題,而成長的前提就是覺察,否則問題就會在生活中不斷重演,得不到解決。二是注重自我身心健康。輔導員的身心狀態不光影響自己同時也影響學生,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輔導員會牢牢吸引住學生的心,成為他們認同的對象。注重身心健康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考慮:首先是自我調節,最重要的是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情緒需要宣泄,傾訴、運動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宣泄作用;其次是團體支持,可以組成輔導員的團體,定期相互傾聽交流,彼此支持;最后是心理輔導,并不是只有心理問題才需要心理輔導,心理輔導是促進成長的專業捷徑。
輔導員只有自身做好了準備才能在和學生的互動中引導他們成長,不管是集體互動還是個體互動。給予學生愛,營造溫暖安全的氛圍是前提條件,在這個前提下分類引導學生應注重集體和個體兩個層面。一是創建溫暖安全的集體。班級建設是有規律的,而不是簡單地開展集體活動。班級的發展有四個階段:一是表面形成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學生相互認識和熟悉,逐步建立信任感的階段;二是暗流涌動階段,這個階段是學生為了維護班級表面上的和諧,隱藏互動中的摩擦和矛盾,只在小圈子中分享交流,形成暗流,表面的和諧掩蓋不住不和諧暗流的涌動,小團體就在這個階段中形成;三是真實凝聚階段,如果暗流能夠浮上表面并得到溝通解決,那么班級就會發展到真實凝聚階段,這個階段學生之間相互信任,坦誠交流,凝聚力極強,這是真正能促進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階段;四是處理分離階段,畢業前班級就會自發進入處理分離的階段,大家合影留念,互留贈言,相互祝福,依依惜別。從現實中看,為什么有些班級感覺很散,原因就是它們的發展滯留在了前兩個階段,沒有順利發展到真實凝聚階段。譬如,有的班級學生畢業時還有叫不上名字的同學,還滯留在表面形成階段;有的班級集體活動搞不起來,學生經常分散活動,還滯留在暗流涌動階段。當班級發展到真實凝聚階段的時候,學生之間相互支持、促進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這時輔導員就真正“省心”了。二是幫助遇到問題的學生。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輔導員要特別關心、幫助那些遇到問題的學生,與他們溝通交流的時候要注意平等尊重、傾聽接納,在此基礎上再給他們有用的信息,要說到聽者想聽,聽到說者想說。在現實中輔導員總是會遇到棘手的學生,當感到無從下手或是收效甚微的時候,千萬不要堅持到底,建議轉交給學校心理咨詢機構,請專業人員幫助,自己做好輔助工作。
當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解讀輔導員如何成為大學生成長導師的時候,就會覺得輔導員的職業是如此重要和神圣。輔導員“孕育”的正是一個個鮮活的、渴望成長的生命,其人格魅力以及所做的工作直接影響了學生在走入社會時能否真正獨立。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