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16號文件”)正式頒布,按照要求,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輔導員隊伍是深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之一。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高校共有本專科生專職輔導員91808人,與2006年底相比增加22610人,增長33%;另外,還有本專科生兼職輔導員29329人、班主任212851人,與專職輔導員一起共同構成了做好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一直是本刊關注的重點,自創刊號起就開設了“輔導員在線”欄目,目前已發展為本刊最重要的欄目之一——“大學輔導員”,該欄目旨在宣傳黨和國家有關輔導員隊伍的政策和動態,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交流學生工作經驗、探討學生工作規律的平臺,為輔導員服務,為輔導員隊伍建設服務,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創刊5年來,我們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關注可以用16個字加以概括:三次提升、兩大活動、重在策劃、緊貼時政。
三次提升。第一次提升:2007年,為加大對高校輔導員的關注和支持力度,我們把“輔導員在線”欄目由原來的2個頁碼增加到5個頁碼,每期選擇一個話題進行重點解讀。第二次提升:2008年,我們把“輔導員在線”欄目由5個頁碼增加到10個頁碼,并在該欄目中設立子欄目。第三次提升:2009年,“輔導員”欄目升格為刊中刊“大學輔導員”,每期16個頁碼,由輔導員圓桌、明星輔導員、學工在線、培訓講堂、輔導員工作100個怎么辦、專欄、博客、特別推薦等組成。
兩大活動。為了解輔導員工作的現狀,從學生的視角關注輔導員工作,我們于2005年9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舉辦了“我眼中的輔導員”征文活動。征稿啟事一經刊出便得到了省內外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共收到征文千余篇。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為進一步幫助高校輔導員開展和創新工作,我們開展了“輔導員工作100個怎么辦”大型征文活動,有30多所高校的近千名輔導員通過各種途徑參與,最終評出優秀文章150余篇,即將結集出版。征文期間,我們還及時選出20多篇優秀文章予以發表。
重在策劃。一本雜志重在策劃,一個欄目同樣也重在策劃,這是我們開辦“輔導員”欄目貫穿始終的理念。第一,特別關注策劃。2006年5月,一封輔導員的來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來信敘述了他對輔導員職業的諸多迷茫,并期待能得到我們的解答和幫助。如何幫助輔導員找準角色定位,明確工作職責和素質要求?于是,在2006年第7期我們推出了“輔導員:充滿活力的光榮職業”的“特別關注”,由《一封輔導員的來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春天來了》《我省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做輔導員,是一種幸福》等文章組成。在當時,該策劃的關注點較為新穎和突出,我們又及時作了相關解讀,在高校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各大網站也紛紛轉載。昨天還是大學生,今天卻已是大學輔導員。面對思維活躍、個性突出甚至被認為有些沒落和倒退的“90后”大學生,新踏入工作崗位的“80后”輔導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一個重要而且需要得到完美解答的課題。于是,2008年第10期我們推出了主題為“新任輔導員:你準備好了嗎”的“特別關注”,以5篇“與新任輔導員談心”系列文章為他們提供工作技巧方面的參考,在輔導員中間產生了很好的反響。
第二,欄目策劃。新時期輔導員的作用是什么?新時期輔導員如何定位自己?新時期輔導員的出路何在?新時期學校應為輔導員做什么?于是,2007年7月的“輔導員”欄目推出了“新時期輔導員四問”的策劃,通過對“輔導員四問”的討論,讓新時期的輔導員們能夠重溫并加深認識自身工作的重要和前途的光明。當“80后”輔導員與“90后”大學生相遇,他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故事?面對個性十足、自我傾向化很濃的“90后”大學生,“80后”輔導員該怎么與他們和諧共處?于是,我們在2009年第3期推出了“當‘80后’輔導員遇上‘90后’大學生”的策劃。5年來,類似這樣的策劃還有很多,比如,“班級建設:輔導員工作的基石”“輔導員待遇,職業幸福感的風向標?”“科研:輔導員不能承受之重”“走進輔導員職業化時代”等。
第三,品牌策劃。為了擴大“輔導員”欄目的影響力和輻射面,我們召集8位優秀的輔導員,創辦了全國第一份具有真正意義的免費輔導員電子雜志——《中國高校輔導員》,它通過郵箱傳播,為廣大輔導員提供義務指導和服務。《中國高校輔導員》一方面可以實現“輔導員”欄目相關內容的網絡化,擴大其閱讀量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它有著相對獨立的編輯流程和網絡傳媒的優勢,有利于迅速擴大自身的影響,塑造輔導員工作領域內的品牌。目前,《中國高校輔導員》的訂閱量已經突破千份。
緊貼時政。關注黨和國家有關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政策和工作動態,也是我們做“輔導員”欄目的重要理念。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上海考察期間,得知復旦大學輔導員包涵以周記的形式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后,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是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一種有益探索。在他的關心下,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選編了《包涵心語》,并由學習出版社出版。為了讓《包涵心語》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開花結果”,2007年第1期“輔導員”欄目特別選編了該書的兩篇周記,并組織了兩篇輔導員閱讀《包涵心語》的心得文章一同配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受啟發,有力地推動他們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6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宣傳表彰一批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輔導員,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指導下,“2008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于2009年1月正式啟動,歷時4個月,共412所高校推薦候選人參加評選,最終馮圣兵等10名輔導員脫穎而出,榮獲“2008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稱號。于是,我們在2009年第12期推出了“2008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之成長感悟”的策劃,特別約請10名輔導員對自己的工作經歷進行有針對性的總結,希望能給廣大輔導員帶來啟迪和激勵。該策劃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大輔導員的歡迎,不少省外的輔導員還打電話索要該期樣刊。
“打造高校輔導員的精神家園”始終是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我們深知,目前的工作離此目標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但定將為之奮斗不息。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