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際鑫先生精擅書畫之道,看他即將付梓的書畫作品集,我有了更深的感受。
我和際鑫先生在一起工作、交往已有二十余年,久而彌篤。讀先生之文,服膺先生所學,窺見先生胸襟與為人,然后可論其書畫。
論書畫,固難以跡象求索,當于書畫以外求之。清代劉熙載《藝概·詩概》有云:“吐棄到人所不能吐棄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為大,屈折到人所不能屈折為深。”我以為,際鑫先生的文章和他的書畫藝術都有此境界。因為,際鑫先生是以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責任感,在領導與文人、學者之間,在不同學科之間探索相通之處,在諸多角色間自由來去,而步入藝術理想境界的。先生是以有突出成就的學者型領導的涵養來對待和從事書畫藝術的。他把書畫藝術作為自身修養和生命歷練,作為教育影響下一代的風范,數十年臨池不輟,堅持下來。
先生的書畫藝術成就,是與他的德、才、學、識分不開的,是與他豐富的閱歷和曠逸的胸襟分不開的。先生曾在省、地、縣三級黨政領導機關和業務部門工作,有著豐富的閱歷。他擔任主編的《中國革命道德·規范卷》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他主編的《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曾在全省高校使用;他主編的《河南省中小學書法藝術教材》由全省中小學選用;他的文章《從講政治的高度正確認識和處理新時期的黨群關系》《新時期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等被全國多家報刊轉載;他寫的上萬字的整版文章《悲劇究竟發生在哪里———兼談“好學生”的標準是什么》一文被《求是》雜志的《內部文稿》刊發,教育部領導還對文章加了批語,讓“認真閱讀,從中思考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在際鑫先生退休離開行政領導崗位后的十年中,他閉門謝客,心無旁騖,堅持習書作畫、寫文章。為了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他系統研讀了有關專業書籍,虛心向專家名師求教,憑著他的韌勁和不懈努力,終于圓滿完成了由黨政干部向書畫家的轉變。至今,先生仍承擔著許多社會工作,他堅持書畫創作,繼續為大學師生作報告、講課,還經常為報刊撰寫文章,認真做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透過這些看際鑫先生的書畫,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他的書畫根植于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有著蕭散俊逸的韻致,含有更多的文人清氣和學者意趣,這些確實是一般書畫家所難以企及的。先生在書藝畫道中的游興,既來自他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也來自他對諸多學科的融會貫通與采擷,當然,還有他的靈性感悟,更包含了他懸針倒薤的錘煉歷程。
我贊同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對際鑫先生的評價:“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的藝術視野更廣闊、藝術抉擇更理性。高屋建瓴,廣涉博取,受家鄉深厚文化積淀和人文氣息的滋養,他逐漸形成了博大渾厚、樸茂勁健的藝術風格,作品散發出中原特有的質樸醇厚氣息。際鑫先生雖不以書畫專門家名世,然而業內同道對他的藝術水平卻都是給以充分肯定的。我深知作為一名書畫家達此境界絕非易事,這也正像際鑫在人生藝術上所達到的境界絕非易事一樣。”
際鑫先生曾出版過個人書畫專輯,最近出版的《王際鑫書畫作品集》卓然于同光風氣之外而獨樹一幟。探賾發微,請俟他日。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書記、河南省教育廳廳長,博士生導師。該文系作者為《王際鑫書畫作品集》所做的序言。)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