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國,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專家咨詢委員,全國著名輔導員工作專家。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內社會轉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標準化教育模式,必須對涉及人才培養的教育觀念大膽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大學如果不能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展所需的創造性人才的模式辦學,就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智力開發;智力第一,重智輕德。
現代教育的本質是德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學習知識,只是服務社會的手段。前者的學習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學習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輕德,忽視思想品德的塑造,必然導致片面發展,培養出來的人有智商無智慧、有知識無文化、有文化無修養、有欲望無理想、有目標無信仰。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寧無才。有德無才要誤事,有才無德要壞事。成小事靠業務本領,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道德人格、思想品質比專業知識學習、謀生手段訓練、競爭能力培養更重要。如果學生將來到社會上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不夠的原因,但相當一部分是因為思想品德問題。現代社會,學生多學點知識、少學點知識,多讀本書、少讀本書,對其發展、成功、成才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如果人生觀發生偏差,做人理念出現缺失,其人生就會注定失敗。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而現代教育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前者是以社會為本,后者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歸根結底只能落腳在人的個體發展上。人的個體發展沒有統一的模式,沒有千篇一律,沒有千人一面,沒有萬人一格,而是充分展現了人的自由個性。生機勃勃的社會必定是個性充分發展、潛能充分發揮、積極性充分調動的社會。教育要著眼于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價值。好的教育就是讓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發掘學生天賦,發展學生強勢智慧,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給學生自信,才能保證教育的成功。重視個體,發展個性,就是發展創造性。與眾不同不一定是創造,不與眾不同一定不是創造。發展個性就是發展豐富性、發展多樣性、發展創造性。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組織形式是以課堂為基礎體系的,而現代教育組織形式是建立以問題為中心的跨學科結構,更加突出強調問題取向的教育方式。問題是知識學問的先導,是引發學習興趣的關鍵。會學習的人才會有問題,不會學習的人沒有問題。學問,顧名思義,既學又問。學,是吸取已有知識;問,才是研究探索新知識。如何學、如何問,本身就是學問。我國的教育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是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學生越是能把教師問住越能說明教育的成功。創造力是沒法教的,創造力教學就是給人發表意見的機會,提出問題和觀點,這樣才能產生創新的靈感火花。強調問題取向教學,關鍵是對這代學生有一個正確評價。“80后”“90后”這代學生個性之突出、信息之靈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前幾代人所不及的,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融入社會的能力都很強。要充滿信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與習慣,實施研究式、參與式教學,強調知識的發現、發展與教學的統一,學生既學習現有知識,也參與發掘新知識。
傳統觀念認為,培養人才是高校的根本功能。事實上,高校有三大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從功能上看,高校應強調社會服務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最終都要落腳在社會服務上,這是高校的功能性任務,也是現代社會對高等教育更高層次的要求。高校作為創新重地,不但要在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中發揮基地作用,而且要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生力軍的作用,在承擔國家科技重大戰略任務中發揮骨干作用,在發展創新文化中發揮表率作用。現代大學不但要在文化知識傳播上有重要影響,更要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上有重要影響。
當前,高校應轉變觀念、凝聚力量、整合資源、相互協作、擔當重任,充當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發動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助推器”、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先遣軍”、調整就業矛盾的“蓄水池”;要著眼于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要求,瞄準行業共性技術,以學科群、人才群和信息群對接產業群,實現學科和產業對接,將學科鏈轉化為技術鏈,讓技術鏈轉化為產業鏈,集群化推進產學研合作,為“成長產業”提供人才和技術儲備。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