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師范教育轉型對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十分重要。我國的綜合性大學參與師范教育才剛剛起步,而國內很多學者仍在探討師范教育轉型的具體措施。英國綜合性大學參與師范教育已有百年歷史,其在師范教育轉型方面的得與失,對改革當前我國師范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英國是世界上綜合性大學參與師范教育最早的國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這百余年間,英國綜合性大學在師范教育領域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困惑。英國師范教育轉型是一種制度變遷的過程,主要包含師范教育機構的變遷、師范教育模式的變化以及教育學學科的變遷。這里,筆者僅從師范教育機構變遷的視角,探討英國師范教育由封閉到開放的得與失。
一、英國師范教育轉型的途徑
在傳統上,英國政府對教育采取不干涉政策,幾乎所有的教育機構都由私人或教會開辦,19世紀中葉之前的英國師范教育也由宗教組織、民間團體或個人自行開辦,主要形式是“導生制”和“教生制”。
1.師范學院的產生
早在18世紀,英國就出現了專門的教師培訓,培訓活動的開展大多由私人團體組織,要求學生掌握比“導生制”學校的師范生更加專業的技能。19世紀30年代,英國樞密院教育委員會專門派人參觀、考察歐洲其他國家的師范教育,于1840年在倫敦郊外創辦了著名的巴特西師范學院,這是英國真正有組織的師范學院的開始。該學院是以裴斯泰洛齊的教育經驗為基礎,以普魯士教師講習所為藍本,結合英國國情創立的一所實驗性師范院校。在其影響下,英國各地又相繼開辦了多所專門培訓師資的私立師范學院。
2.大學實施師范教育的嘗試
19世紀90年代,英國政府嘗試在綜合性大學里開辦走讀制學院,從而拉開了英國綜合性大學實施師范教育的帷幕。
英國綜合性大學實施師范教育的第一項措施就是設立走讀制學院。1886年,英國保守黨政府任命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負責監督初等教育法的實施,考評見習生制以及師范學院的工作效率。該委員會提出:為了提供義務教育所需要的初等學校師資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必須加速培訓合格教師,建議創建附屬于大學或大學學院的師范教育機構。1890年,該委員會簽署法令,允許大學或大學學院建立走讀制學院,委派教師講授教育理論和教育史課程,監督學校實習,開設示范課和觀摩課;由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主持教育學科考試,通過考試的學生可獲得教師資格證書。截至1900年,英國新成立的大學走讀制學院共有18所,在校學生1355名,培訓的教師占初等學校教師總數的25%。走讀制學院成為英國現代大學教育系或教育學院的前身,也成為英國師范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世紀初,隨著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英國逐漸建立了中等國民教育體系,中學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師資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社會開始將大學視為承擔中等學校教師培訓的合適機構,大學逐漸設立教育系來承擔培訓中等學校教師的任務。教育系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的發展,師范教育為大學引入了新的學科和學生,使大學與普通學校的關系更加密切。到1939年,幾乎所有的英國綜合性大學都實施了師范教育。
3.師范教育的大學化
1902年,隨著《巴爾福法案》的頒布,英國形成了公立師范學院、私立師范學院和大學走讀制學院或教育系共同培養師資的局面:中學教師主要由大學來培養,初等學校教師主要由師范學院來培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了重建遭到戰火破壞的英國師范教育,英國政府和社會開始討論如何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師范教育體系,于是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主張在綜合性大學設立教育學院,其職責是監管該地區的師范教育。該觀點對那種將師范教育視為職業培訓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質疑,主張打破教育和培訓的差異,認為綜合性大學應關注職業教育,培訓教師與培養工程師具有同樣的價值和性質,綜合性大學在教育質量和學術素養上遠遠優于師范學院,綜合性大學主導師范教育能夠提升師范學院的辦學水平。
第二種觀點提出制定新型機構管理地區師范教育的方案,反對綜合性大學實施師范教育。其理由有三:一是綜合性大學的主要職責是實施通識教育,本質上不承擔各種職業培訓,少許的職業培訓僅是其一種附屬功能;二是教師的師德勝于學術水準,一旦由綜合性大學確立師范教育的標準,就勢必強調未來教師的學術性,但是師范生必備的教師素養(熱愛兒童、掌握教育教學方法等)不適合在學術環境下形成;三是綜合性大學承擔師范教育有失公允,其結果會導致師范學院很難找到教育實習場所,客觀上容易產生不公平。
最終,多數綜合性大學權衡利弊選擇了地方教育當局、師范學院和教育大臣都支持的第一種觀點。從此,英國綜合性大學打破了擁有教學和科研兩種職能的樊籬,確立了自身在師范教育方面的特殊職能。由此,英國實現了師范教育的大學化。
1963年10月,著名的《羅賓斯報告》總結了英國師范教育的發展成就,提出師范學院應真正融入大學結構之中,兩者不應分而治之,師范學院與綜合性大學教育學院之間應形成聯邦式的關系,并通過綜合性大學教育學院與綜合性大學建立聯系。
到20世紀80年代,英國單一的教育學院已讓位于多科性的高等教育學院,單獨建制的教育學院開始在英國師范教育體系中消失,獨立設置的師范教育機構基本上已不復存在。如今,英國實施師范教育的機構主要是綜合性大學教育學院和多科性高等教育學院。綜合性大學教育學院是英國師范教育的主力軍,主要培養中小學教師特別是中學教師;多科性高等教育學院主要培養小學教師。這二者共同構成了以綜合性大學為主體的開放型師范教育體制。
二、英國師范教育轉型的成效
英國師范教育轉型客觀上滿足了培養高素質教師的需要,使師范教育呈現出高學歷化的趨勢,增強了師范教育的學術性。同時,由于綜合性大學具有學術自由的特征,大學化后的師范教育更有利于開展教育研究,并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形成和發展。
1.加強通識教育,提高教師的從業基本能力
綜合性大學作為學科知識最完備的學術場所和學習中心,有利于發展未來教師教學所需的各種知識。英國學者指出,綜合性大學的通識教育奠定了未來教師的從業基本能力,使教師可以積極應對社會與教育變革的挑戰,擺脫傳統職業化的師范教育模式。以往專業性的師范教育機構很容易導致師范教育限定在狹隘的技術培訓層面,而具有深厚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底蘊的多學科綜合性大學更適合實施師范教育。
2.提供多學科文化環境,促進教師教學素質的形成
英國學者杰夫·維梯指出,提供多學科文化環境的綜合性大學能夠為未來教師——師范生提供個性和心理發展的支持。未來教師所必備的教學素質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個性特征、認知能力、洞察力和心理成熟度等。師范教育大學化可以促進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為未來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
教育理念與個性特征構成教師實踐活動的基礎,它們或清晰或潛在地指導著教師的行為。綜合性大學的人文環境為形成師范生的教育理念和個性特征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更容易通過豐富的自我體驗與經驗形成自身的教育哲學思想和專業價值觀。認知能力和洞察力潛藏于教師的意識與理念之中,根植于各種學科知識體系之中,綜合性大學所提供的多學科文化環境恰恰更有助于促進師范生認知能力和洞察力的形成與完善。綜合性大學匯集了各種智力資源和課程資源,使個體在自尊、自我意識、智力傾向、心理調適和健康等方面受益頗多。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提高未來教師應對各種心理問題和壓力的能力,使他們游刃有余地化解教育教學中的壓力。
3.擴展教育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水準
英國學者約翰·庫拉漢指出,從教育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角度來看,教育研究是綜合性大學的基本功能之一,而綜合性大學在促進教育研究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綜合性大學是一個學術自由、充滿挑戰、質疑、對話和辯論的場所,因此師范教育大學化可以促進教師成為“反思性實踐者”和“研究者”。
綜合性大學實施師范教育之后,教育研究成為提高師范生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并有助于師范生迅速形成超越現有水平的、批判性的教育理念。正是由于綜合性大學的積極參與,英國教師的專業地位和學術水準才在今天達到了與大學同等的程度。
三、英國師范教育轉型的困惑
英國綜合性大學長期奉行“精英教育”,注重學術性和自由性,視師范教育為低層次的職業培訓。因此,英國師范教育大學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負效應。
1.重學術性,輕師范性
師范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事業,要求未來教師不僅要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廣博的知識背景,還要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技能。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那就是培養合格的中小學教師。然而,由于英國綜合性大學精英性與學術性的特點,師范教育課程受綜合性大學影響而片面地追求學術性,造成了掌握學科專業知識成為師范教育的“核心”,而教育學學科的課程被普遍削弱。其結果是師范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相脫節,師范教育專業訓練成為一種次要的補充。
2.師范教育的邊緣化
以高深學問和精英教育為傳統的英國綜合性大學歷來輕視師范教育,甚至將綜合性大學與師范教育的合作看做對綜合性大學社會地位的威脅。盡管很久以來綜合性大學就被認為是培養教師的合適場所,但由于綜合性大學對師范教育的偏見,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師范教育一直被大學看做“副產品”。許多綜合性大學實施師范教育的熱情不高,不愿意為師資培訓投入過多的經費,導致教育系學生與教師的學術能力和教學技能長期被懷疑。
3.大學自治性的動搖
英國綜合性大學具有鮮明的自治性和學術自由的傳統,被視為象牙塔,對自身的內部事務和管理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政府無權干涉。這已經成為英國綜合性大學的一種精神追求,一旦失去,綜合性大學就將淪為職業培訓的場所,進而喪失其存在的社會基礎和價值取向。相反,英國師范教育是在教育世俗化后出現的,一開始就與國家強迫實施義務教育聯系在一起,沒有絲毫的自治性,管理權限掌握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手里,受地方教育當局直接領導,并受女王督學團的質量監督。
英國綜合性大學普遍擔心實施師范教育后將會動搖其自治的傳統。因此,盡管許多英國綜合性大學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展師范教育和培訓,但幾十年來英國綜合性大學一直不承認師范教育的存在,因為一旦卷入師范教育就要面臨喪失某些自治性的壓力,而如果綜合性大學試圖在政府控制的師范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那么它的自由與自治就會受到限制。直到今天,英國綜合性大學在實施師范教育時仍然沒有擺脫這種兩難選擇的境地。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