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5月,團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團組織要加強領導,把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共青團組織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積極參與到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中。在此背景下,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有效服務,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創業,成為高校團組織履行基本職能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高校團組織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團的十六大召開期間,胡錦濤總書記接見部分代表時提出了“兩個全體青年”:一是團組織網絡覆蓋全體青年,要做到重心下移,加強指導基層團支部開展工作,增強團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激發團支部的活力和創新能力;二是團的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要求高校團組織深入研究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認識到他們需要什么,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這就要求高校團組織必須從大學生帶有普遍性和共性的利益訴求入手,從思想上、行為上引領他們。當前,大學生最普遍和共性的需求就是成功就業或穩定創業,抓住了就業創業就抓住了吸引和凝聚大學生的關鍵,就找到了實現團的基本職能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與共青團的基本職能完全一致,是高校共青團工作一項長期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內容。
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強調,在促進青年就業創業工作中,既要看到創業對就業有帶動作用,又要看到一定就業經驗和技能的積累對成功創業的支撐作用;要努力找到青年就業創業過程中的實質性需要與共青團有所作為之間的結合點,善于把共青團工作的組織運行模式與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青年就業創業的商業模式結合起來,保證促進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普遍性和持久性。這就要求高校團組織服務大學生的重點要從思想引領和成長服務著手。而成長服務就是幫助、指導青年學生解決成長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這是共青團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創業能力,是高校團組織努力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的具體表現,是共青團事業在新時期實現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強共青團組織凝聚力、吸引力和戰斗力的有效途徑。
二、高校團組織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分析
1.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多樣且分散,各項就業創業政策有待進一步發揮作用。近年來,黨和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團中央也相繼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聯合出臺了服務青年就業創業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但是,這些政策貫徹執行時分布在不同的行業部門,政策的多樣性和分散性使得各項政策發揮出的作用不夠有效。
2.高校團組織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正逐步圍繞“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這個主題展開,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就業競爭力和為大學生就業奠定社會化基礎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但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是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統攬,其基本內容是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方面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完善自身素質,全面成長成才。在實施過程中,許多地方和高校團組織都把就業創業見習、社會化技能培養融入社會實踐中,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團組織深入開展的社團活動活躍了校園文化,滿足了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需要,但就業創業的校園氛圍還沒有形成。
3.“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但創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創業教育的不足,一方面幫助獲獎學生向社會推薦優秀作品并申請專利,積極推動學生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為大學生創業創造機會和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發揮知識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是,仍存在下列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二是創業文化氛圍欠缺火候;三是缺乏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等社會服務體系,沒有建立起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服務、支持和幫助的組織體系;四是大學生雖然有獨立創業的愿望和熱情,但由于接觸社會較少,對創業認識的不足,缺乏對社會生活的真實了解、市場調查和必要的創業指導,因而形成了創業素質存在缺陷、個人創業能力不強的狀況。
4.“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的建立培養了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但共青團建立的見習基地短期內難以納入學校正常教學計劃,大學生見習結束被見習單位錄用的比例有待進一步提高。2009年3月以來,按照團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高校團組織積極參與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的創建工作。截至2009年8月,共有935所高校參與基地建設,建成見習基地6608個,提供見習崗位163545個,已上崗見習的學生82566人,占到基地提供見習崗位的50.5%,其中見習結束后被基地正式聘用8074人,僅占參加見習學生人數的9.8%。這表明,大學生就業理念不合理與見習基地人才需求不對接的矛盾同時存在。
5.團中央實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各地實施的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不僅讓部分畢業生收獲了步入社會后工作的勇氣、經驗與智慧,也讓他們明白了什么是腳踏實地,怎樣適應與創造新生活。自2003年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以來,已選派近10萬名大學生志愿者到西部基層和中東部省份欠發達地區服務;各地還根據實際,實施了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選派了一批高校畢業生到當地的貧困鄉村開展服務工作。8年來,通過西部基層、貧困地區的志愿服務磨煉,一批又一批青年茁壯成長,在高校畢業生中形成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創業”的積極導向。但是,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宣傳、組織不到位等問題,地方項目辦對志愿者進行跟蹤培養、技術支持的欠缺,志愿者升學、就業相關政策落實難的情況時有發生。
三、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高校團組織履行基本職能的舉措
當前,把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作為高校團組織融入市場經濟主戰場的切入點,是履行服務青年職能的重要途徑。
1.建立協調和信息反饋機制,做好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和法制環境的宣傳工作。高校團組織應發揮自身組織體系廣泛、宣傳陣地多樣、聯系青年緊密的特點,加大對黨和政府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的宣傳。一是發揮團報團刊、廣播、網絡等宣傳陣地,配合就業指導部門,對一些招聘信息、就業政策和就業過程中的新規定等給予廣泛宣講;二是通過開展系列講壇、專題講座和說明會等途徑,為大學生提供最新的資訊,為大學生處理就業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提供經驗交流的平臺;三是拓寬畢業生就業信息渠道,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大學生就業信息發布平臺。
2.明確就業創業教育的目標定位,重新認識自身在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引導過程中的功能發揮,做到系統規劃。高校團組織要根據團中央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具體路徑,發揮自身優勢,轉變觀念,對本校素質拓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工作重新梳理,結合學科專業設置和辦學理念,找準工作切入點,對促進就業創業工作的目標和內容進行科學劃分,構建系統的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工作路徑。一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念;二是著眼于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展工作,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對就業創業認識理解的特點,發揮校園文化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導向作用;三是通過與學校有關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力爭形成有利于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良好環境。
3.統籌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幫助大學生增加職業經歷,學習擇業就業技巧,提高創業能力,做到與教學環節有效銜接。團中央把建立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作為當前服務青年就業創業的重要載體來推進,是針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和教書育人環節設置的,它既強調創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又突出必要的就業經驗和技能積累對創業的推動作用,為學生實現就業提供過渡期、適應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成功率。因此,高校團組織在統籌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時,一要堅持把建立就業創業見習基地作為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內容;二要堅持基地選擇的針對性和廣泛性,針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選擇不同的見習基地;三要堅持基地建設的長期性,把建立就業見習基地作為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優化對接和管理工作,認真地堅持下去;四要保證已建成基地的實效性。
4.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觀念和創業精神,營造大學生創業的校園環境,積極支持大學生參與創業的實踐活動,逐步建立完善大學生創業機制,實現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分層實施。在實踐中,一是在開設成體系的創業課程的同時加強大學生創業宣傳和引導,在校園里營造創業的濃厚氛圍,啟發大學生的創業思維。二是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重點是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高校團組織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時,通過設計一些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及創業教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使他們做好投身創業實踐的準備。三是高校團組織應聯合有關單位和職能部門制定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如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與高新技術開發區等機構聯合構建創業孵化機制、提供科技項目或物質支持等。四是對不愿創業只想就業的學生,高校團組織應提供社會觀察和社會實踐的機會,使這些學生從大二開始就通過實習或參加公益活動接觸社會,更多地了解社會,從而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正確定位、調整心態、把握機遇、瞄準長遠發展而有目標地就業擇業。
(作者系周口師范學院團委書記)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