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鋒 馮春 婁曄
全身麻醉是通過藥物所致的一種人體無意識狀態,在此狀態下病人沒有知覺且不能回憶起痛苦的經歷。但由于個體差異一些病人感到術中的疼痛,甚至能聽到醫生們的談話,我們稱之為術中知曉[1]。在美國一份大樣本調查中顯示,知曉的發生率是0.15%(11785例[2])~0.2%(1000例[3])。隨著現代麻醉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有了專門的監測儀來解決這一問題,即腦電雙頻譜(BIS)監測和麻醉深度監測,它們都是基于腦電圖的波形變化得到一個量化的催眠等級來反映麻醉深度,用來指導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避免出現術中知曉和縮減麻醉后恢復時間。我們把BIS值當成安全的術中監測鎮靜程度的金標準之一,但它并不能有效地反映鎮痛程度。本試驗記錄了患者感受傷害性刺激前后的CSI和BIS值,并將其進行比較,證明其能否應用于臨床監測鎮痛程度。
1.1 一般資料 選擇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全麻手術患者50例,ASAⅠ~Ⅱ級,年齡(43.2±6.3)歲,體重(67.1±5.7)kg。丙泊酚靶器官效應室濃度為4.0μg/ml。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丙泊酚靶控進行誘導[4],入室后均給予有創動脈壓監測,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使用電刺激儀給予一次相當于切皮的超強電刺激(強直刺激,80mA,50Hz,0.25ms,4s),瑞芬太尼靶控效應室濃度依次遞增為2.0ng/ml,2.2ng/ml,2.4ng/ml,2.6ng/ml[5],觀察血壓和心率變化,特別是把心率和收縮壓的變化做為反應鎮痛的指標之一,以血壓和心率波動不超出基礎值的20%作為每個病人對疼痛刺激無反應的最適瑞芬太尼靶控效應室濃度。然后將瑞芬太尼靶控效應室濃度設定為此濃度的80%,目的是在插管和切皮時患者可有一定的無意識反應,然后給予肌松劑。待血漿效應室濃度平衡后進行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記錄插管前后每間隔30秒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BIS、CSI值。記錄切皮前后每間隔30秒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BIS、CSI值。通氣頻率為12次/min,潮氣量是8ml/kg,吸:呼比=1:2,氧流量為1.0L/min。麻醉維持采用丙泊酚與瑞芬太尼靶控輸注系統,維庫溴銨的誘導劑量為0.1mg/kg,追加劑量為0.015mg/kg。術中觀察有創橈動脈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觀察BIS、CSI。
1.3 統計方法 術中相關系數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x±s)表示。
2.1 插管前后、切皮前后CSI與BIS值比較 本研究中CSI、BIS各自對于氣管插管和切皮刺激前后的鎮痛深度監測值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痛刺激前后心率和收縮壓變化 本研究中氣管插管前后和切皮刺激前后的心率、收縮壓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1 插管前后、切皮前后CSI與BIS值比較(n=50)

表2 痛刺激前后(插管前后、切皮前后)心率和收縮壓變化(n=50)
腦電雙頻譜指數(BIS)是最常用的腦電監測指數,已廣泛用于臨床。CSI是一項采用腦電信號的子參數作為一種自適應神經模糊推理系統的輸入,自適應神經模糊推理系統的優點是它不會假定一種潛在的數字函數來控制EEG值和患者的臨床狀態之間的偶然聯系。與BIS值相似,CSI值在90~100時是清醒狀態,80~90為嗜睡狀態,60~80為輕度麻醉,40~60之間適合外科手術的麻醉深度范圍。
BIS的局限性表現在:(1)不能監測刺激引起的體動或血液動力學改變,因為BIS是取值于皮層EEG信號而產生的;(2)對于有CNS損傷的病人、EEG低電壓的病人,BIS無意義。理想的麻醉深度監護儀的標準是能夠顯示意識知曉前淺麻醉階段;準確反映體內麻醉藥不同濃度;對不同方式刺激,如氣管插管特別是外科手術刺激敏感,能即刻顯示結果;在統一標準下反映所有麻醉藥的麻醉深度。這樣不但可以保持血壓、心率穩定,還能保證內環境的穩定。
同樣,CSI值也是通過計算EEG值得出的。本試驗旨在觀察CSI和BIS監測鎮靜程度的同時在病人能夠感知疼痛的瑞芬太尼效應室濃度時與鎮痛效果的相關性,即能否正確有效地反映鎮痛程度。CSI與BIS一樣不能用于術中患者鎮痛深度即對傷害性刺激反應的監測。
[1] 張亮,鄧小明.全麻過程中的知曉[J].中國麻醉與鎮痛,2003,5(3):226-228.
[2] Sandin RH,Enlund G,Samuelsson P,et al.Awareness during anaesthesia:A prospective case study[J].Lancet 2000;355:707-711.
[3] Liu WHD,Thorp TA,Graham SG,et al.Incidence of awareness with recall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J].Anaesthesia 1991;46:435-437.
[4] 王若松.靜脈麻醉與藥物輸注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202-205.
[5] 裴麗堅,王波,黃宇光,等.雷米芬太尼與異丙酚麻醉誘導期腦電雙頻譜指數、藥物效應室濃度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與臨床目標的相關性分析[J].麻醉與監護論壇,2004,(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