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偉偉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之一。語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的是語言交際雙方是如何在特定的語境下,通過語言知識和話語環境來傳遞意義的。它解釋了語言使用者是如何根據話語的方式、時間、地點、人物關系等因素來表達意義,避免歧義。作為語月撐的一個核心理論,言語行為理論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被廣泛運用到教學、翻譯、語篇分析等領域。話劇的特點就在于它是以人物的對自來推動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說,是劇中人物的言語行為實現了情節的發展。因此,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解讀中國話劇,對于中國話劇的創作、賞析、表演、翻譯都是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的。
話劇本身含有多層次的交際。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它要實現作者和讀者的交際;作為一種舞臺藝術形式,它要實現話劇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交際:而到了翻譯領域,還會涉及到文化交際。要成功實現這些交際,最根本的就是要成功實現話劇內部人物之間的交際。話劇本身是一個由劇中人物來展現的立體世界,無論創作,還是賞析、表演、翻譯,都以這個立體世界為基礎。而劇中人物的交際主要依靠人物對話,那么人物對話就成了整個交際的核心。人物在特定語境里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行為,這一點在話劇中尤其具有代表性。人物每一句臺詞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批評、抱怨、拒絕、詢問等。
話劇的戲劇性就體現在人物的對話中。人物借助語境通過話語表達其目的。話劇以“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推動情節發展,揭示矛盾沖突,其本質是對話的藝術。人物對話不僅富有個性,凸顯人物特征,而且富有強烈的動作性,含蓄,蘊含豐富的潛臺詞。從言語行為角度來講,話劇語言蘊含豐富的語力,實施各種言語行為,反映人物內心世界,推動矛盾的發展。人物的言外行為能揭示人物的動機,而言后行為即是語力的延伸,是情節發展的體現。所以話劇創作要著眼于“語力”的創造,語言才富含動作性。同時這種動作性又不是直白,在話劇中往往是通過間接形式表達的,這也符合交際的心理特征,直白的語言會讓讀者覺得索然無味,所以,同樣是表示“質疑”,表達方式有多種,可以是陳述,也可以是疑問,要根據語境來確定最適宜的形式,語言才富有潛臺詞。耐人尋味。所以臺詞的“語力”應當以間接形式表現。而且在具體的語境中能清楚地表達預期的“語力”。讀者或觀眾賞析話劇,也應著重語言中的言外之意的表達,感受人物的目的和表達方式之間的巧妙,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含蓄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目的。要把劇本搬上舞臺,演員同樣要深入這個立體世界,在舞臺上再現矛盾沖突,把“語力”表現的語氣、表情、動作表演到位。而話劇的翻譯,涉及的問題要更復雜一些,用另一種語言再現原文的戲劇效果,該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表達“語力”,才能創作出同樣富含個性特征、動作性的含蓄的語言,這是對譯者的一個很高的要求。人物對話的方式多種多樣,無論創作、賞析、表演,還是翻譯,都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而是把握語言內部的力量。這就要求話劇的創作者、賞析者、表演者、譯者,在創作、賞析、研究或翻譯劇本的時候,要綜合考慮話劇自身的特殊因素,包括其語言特點,歷史文化背景、人物關系、人物性格特征、情節推動要素,特別l是話劇語言本身的動作性來凸現矛盾沖突的內在力量。話劇語言之于舞臺的表演特征,包括人物的語音、語調、表情、動作,以及外在著裝、舞臺場景、道具、音樂、燈光。話劇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依靠劇中人物的話語展開情節,推動情節的發展,而舞臺說明起補充作用。所以話劇臺詞的錘煉對于一部話劇作品成功與否是十分關鍵的。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行為,人們在說話時總是伴有一定的意圖和目的,借助語言可以完成各種行為,如:感謝、要求、命令、允諾、批評、抗議、威脅等等。言語行為理論把人的交際意圖和言外行為作為研究的中心,是文學作品研究縱深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從這一角度分析話劇,不僅可以幫助作者錘煉臺詞,也幫助讀者透析臺詞,透過字面意思了解說話人的真實意圖,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和行為動機,使讀者對話語的言外之意更加敏感,更容易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情節。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話劇作品分析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語言的力量,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提高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