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巴洛克時代(1600—1750)在西方音樂史乃至整個藝術史上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代,充滿矛盾和動蕩,同時它又是變革和理性開創的一個時代,這都為巴洛克藝術的宏偉壯觀提供了社會條件。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也和以往迥然不同:隨著歌劇的出現,音樂旋律的歌唱性和情感表達都豐富了起來;調式也從中世紀教會音樂調式轉變成大小調體系。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節奏富于時代的動力性。表現出堅持不息的特點;多聲部音樂盛行。復調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力度表達也呈現出階梯式的特點等。另外。音樂形象則因為受建筑繪畫等美學影響而呈現出不斷延長、連續擴展的特征。可以說。巴洛克音樂不僅繼承和發揚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優秀傳統,又為燦爛絢麗的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巴赫的青樂創作及其無伴奏小提琴作品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樂誕生在巴洛克的大時代背景中。他的作品主要是在教堂和宮廷中創作的:1708—1717年,巴赫在魏瑪擔任宮廷管風琴師和室內樂演奏家。這一時期。他對管風琴作出了巨大貢獻。并鉆研了意大利的弦樂音樂。1717—1723年,巴赫在科騰宮廷任職,創作了大量器樂及室內樂作品,成為他新風格的形成期。此時期的作品有:《布蘭登堡協奏曲》、《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平均率鋼琴曲集》等。1723—1750年,巴赫在萊比錫托馬斯教堂任職。創作了大量宗教及世俗康塔塔、三部宗教清唱劇、彌撒曲、經文歌、受難曲,如《狩獵康塔塔》、《圣誕清唱劇》、《b小調彌撒曲》、《馬太受難曲》等。在巴赫生命的最后幾年。他潛心完成了《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為音樂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巴赫是代表巴洛克音樂高峰的最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素有“音樂之父”的美稱。巴赫全面地繼承吸取了前輩和同輩大師的創作技巧。融會貫通地加以發展和創新,他的作品幾乎涉及到當時的所有音樂體裁,內容嚴肅深刻,技術完美創新,形式豐富多樣。將復調創作推向了頂峰。對此。貝多芬曾評價“巴赫是大?!?。
在巴赫眾多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對小提琴藝術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那就是被稱為“小提琴圣經”的《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巴赫在其中融入了豐富的和聲與對位法,使小提琴這一旋律性樂器在獨立、沒有其它樂器伴奏的情況下演奏出不可思議的多聲部復調音樂。小提琴的音響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呈現出宏大富麗的音響和無窮的藝術魅力。這也全面地完善和提升了小提琴的演奏技術。同時巴赫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深刻的音樂思想內涵在這部作品中所揭示的美學訴求與哲理思辯,使其具有重大的訓練價值和深遠的研究意義。至今,巴赫的《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不僅作為世界上各大音樂院校小提琴專業的必修課,而且是國際國內小提琴大賽中檢驗選手技巧和藝術表現的必備曲目。
巴赫的小提琴復調巨作《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寫于1720年。這一時期巴赫在科騰宮廷任職。是年5月,他的妻子瑪利亞·芭芭拉不幸去世,使巴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思索中。這一年,巴赫完成了這六首為小提琴而作的、被稱為“小提琴圣經”的經典作品——《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這部《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經約阿希姆演出傳播,引起很大轟動,各國都出版過不同的版本,到現在為止,約有50多種版本問世。1962年,德國出版了巴赫手稿的復印版,對研究巴赫小提琴作品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
巴赫《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共六首。巴赫在自己的手稿上將第一、三、五首稱為奏鳴曲(sonata),將第二、四、六首稱為組曲(partita)。前者較為莊嚴深沉。由“慢一快一慢一快”四個樂章組成,而后者則與當時流行的組曲有密切關聯,采用組曲的舞曲結構和樂章結構。這六首分別為《g小調第一奏鳴曲》、《b小調第一組曲》、《a小調第二奏鳴曲》、《d小調第二組曲》、《C大調第三奏鳴曲》、《E大調第三組曲》,其中貫穿了巴赫的復調創作手法,以和弦的演奏為主,旋律優美、音響宏大、技巧艱深。內涵深刻,使小提琴這一具有主調音樂特質的旋律性樂器演奏出氣勢龐大的不可思議的復調多聲部音樂。吸引了無數演奏者和作曲者進行探究。
二、《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作為巴赫這六首樂曲的開創性的第一首,很有研究價值,堪稱無伴奏小提琴藝術的典范。全曲共分四個樂章:Adagio(柔板),Fuga(賦格),Sicfliano(西西里安舞曲)和Presto(急板),四個樂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
第一樂章柔板是ABA單三部曲式,旋律優美、布局均衡,調式為g小調;第二樂章賦格是ABA復三部曲式。由一個節奏鮮明的短小動機開始,到第三小節的三聲部主題呈示,向人們展示了個性鮮明、性格活潑的主題形象,調式為g小調;第三樂章西西里安舞曲是二部曲式,主題動機由bB大調開始,采用了與前兩個樂章不同的詞;第四樂章急板是ABA復三部曲式。周期性是它的--一大特點,調式回歸到g小調。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巴赫對《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安排采用類似起、承、轉、合的手法。在第三樂章采用了不同于其它樂章的調式,在第四樂章調式又進行了回歸:采用了近關系調的手法,即關系大小調
g小調與bB大調。
綜觀這四個樂章的整體布局。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均衡性。慢、快、慢、快的四個樂章的鮮明對比反映出18世紀初奏鳴曲式的特點;在調式的轉換與回歸上也充分地反映出巴洛克時期功能性調性布局的勻稱性、均衡性。巴赫就像位工程師對待他的建筑一樣對他的作品進行精心布局,為后人創造了一個宏大的音樂殿堂。
對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后,要想演奏好,還需飽含感情地投入到作品中去,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我們演奏作品不能僅僅完成譜面要求,解決技術問題就算“大功告成”,更要深入到作品的內涵中去,把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樂思最真實地再現出來。比如,如果沒有對巴赫所處時代以及這部作品全面的了解。不知曉巴赫是在愛妻逝世后創作的這六首奏鳴曲與組曲,就不會了解到這部作品所表達的凝重與憂傷,在哀傷的段落演奏出不適宜的風格來。這樣。演奏的作品就是無味的“骨架”,缺乏音樂之美。如:
在巴赫《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中,第一樂章開篇的第1小節。和弦一出,那暗淡憂傷仿佛嘆息般的音響便牢牢地抓住了我們的心,悲壯而肅穆。小提琴隨即奏出歌唱性的流暢的旋律,在各個聲部間流轉。樂曲看似平靜,其實內部蘊涵的思緒已如大海般洶涌,充滿了哀傷。和弦等技巧固然是演奏好巴赫無伴奏作品的重要前提,但是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到這些音樂深層次的內涵,僅僅演奏出音符,那樣必然是空洞乏味的表達,無法做到技術與音樂內涵的完美結合,則不能稱為完整地演繹作品。
音樂演奏的基本職責是有效地傳遞音樂信息,要引起聽眾的共鳴。怎樣才能作到這一點,將技術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演奏出動人心弦的旋律呢?筆者認為。其實就是要做到一個“情”字。演奏者用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作曲家的創作靈感與情感,使自己投入到“彼情彼景”中去。首先要能打動自己,產生由內而發、恰如其分的激情,才能感染觀眾與聽眾。矯揉做作的風格是不可取的。
當然,要想把音樂內涵表達到位,技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試想,即便有著再大的激情,而技術問題還沒解決好,演奏出錯音或聲音不美產生噪音的話,必然會影響音樂的表達和傳遞。
所以,技術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小提琴家應當使他們指尖所發出的每一個聲音都充滿靈動的生命力。我們在日常的學習與演奏過程中。要多聽多看,豐富自己的音樂知識儲備:要扎實地練好技術。不斷地追求好的音樂,才能使左右手精湛的技藝與內心充實的情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最好地表達出作品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