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巖

當一道紅燒牛腩被端上餐桌時,可能沒有人會設想這些牛肉此前都經歷過什么:牛被宰殺前是什么狀態、它們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食用過哪些飼料……因為即使你去想了,這些問題似乎也難以找到答案。但是通過“物聯網”工程,你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牛肉被端上餐桌之前所經歷的全過程。而這僅僅是物聯網功能的一部分——對物體的遠程監控。除此之外,物聯網還具備很多人們還不熟悉的功能。
在7月12日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公布同意設置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的通知》中,“物聯網工程”和其他新增的25種專業、140個專業點一起通過審核,獲批首次在84所高校的本科中設置,并將從2011年起開始招生。
戰略性新興產業“催生”專業調整
通常,教育部對于新專業設置都是按年度進行審批的,而這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申報和審批,則是一次打破常規的動作。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大良表示,此次評審是為了促進專業結構調整,培養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急需人才和國家長遠發展的儲備人才。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政府在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繼4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新一輪刺激經濟的方案之一,被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電動汽車等七個技術領域。
2009年9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三次座談會,邀請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企業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就上述七大產業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會議公告中,首次將它們表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張大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人才的工作,許多高校早在前幾年就已經開始探索,在我國高校現有的38000多個專業點里,已經有不少是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專業。教育部此舉是為了引導高校更好地、主動地適應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進一步推動新專業的建設。
實際上,除了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以外,此次新設專業也是對原有專業目錄的補充。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目前的高校本科專業設置過于陳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到了必須進行修訂的時候了。”
據了解,中國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自改革開放以來先后經歷了1987年、1993年和1998年三次較大幅度的調整。目前實行的是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競相申報,高校各展“身段”
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劉志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校將把6個新設專業統籌納入相關大類分流專業的范圍,今年入學的新生在2011年7月進行分流時,將會轉入這些專業。”
大連理工大學是此次公布的84所高校中獲批新專業最多的學校。2010年3月,接到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后,該校綜合相關產業領域的發展態勢和地域分布情況,并結合本校條件,選出了9個專業上報教育部審批。最終有6個專業獲批,而他們申報的太陽能科學與技術、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工業生態工程3個專業未獲批準。
教育部把此次評審工作的總原則定為:堅持專業設置的科學性、規范性、適應性要求,慎重穩妥、從嚴把握,并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審查:申報的新專業是否提出了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是否與相近專業有明顯差異;是否具備開設專業的基本條件;支撐學科中是否有博士點;同時還要考察高校所在地區是否有申報的新興產業相關企業。
據劉志軍介紹,大連理工大學此次獲批的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早在2004年就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這個專業在該校已有扎實的學科發展基礎。而申報物聯網專業則是由信息工程學院和軟件學院共同承擔的。
雖然物聯網概念的提出有近十年的時間,但是由于這一技術涉及眾多領域,能夠真正將它認識得非常透徹的人還很少。大連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王鄂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物聯網涉及到很多產業,包括傳感器應用、自動化技術等。目前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都是從其他相關專業轉過來的。”
同樣獲批設置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四川大學則在申請過程中對該專業進行了專業設置的可行性分析、學校申辦優勢分析、專業籌辦情況分析、國家人才需要分析、國內外相關或相近專業比較分析等調研和論證,經過申請、論證,該校的物聯網工程專業最終獲批。
針對新興產業,兼顧學生就業導向
在王鄂看來,物聯網技術目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隨著它的快速發展,在未來2~3年間,對于人才的需求會增多。在我國,與物聯網有相似人才問題的還有節能建筑、光伏技術等行業。
邱均平認為,新專業的設置會讓學校增加生源,也會壯大學校的實力,而且新興產業中的能源、生物等領域易于申請資金。但是如果大家一哄而上都來創辦這些專業,很難說未來是否會出現“人才擁堵”的現象,教育部應該做好對于人才需求的預測工作。
記者從高校培養質量評估專業機構麥可思(MyCOS)了解到,從就業角度看,對于本科專業的設置主要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社會需求主要是產業需求產生的本科畢業生直接就業。
麥可思總裁王伯慶說,“新專業主要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就業前景看好,同時可能出現扎堆報考的現象。需要提醒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才需求狀況在發生變化。讀新專業是否真的畢業時就容易就業,還要看屆時產業的吸納能力,以及高校的培養是否符合產業的實際需要。”
邱均平則認為,此次審批的專業“有點太多了”,專業劃分太細反而在就業上會帶來困難。“因為本科教育屬于通識教育,主要起打基礎的作用。如果分得過細,學生今后的就業口徑會太窄。”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大良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在對招生規模的控制上是比較慎重的,日后可以擴大,這些主要由各高校自己把握。”高校根據各領域人才需求的不同,新專業的招生規模應有所不同。總的來講,為慎重起見,各專業的招生人數原則上第一年控制在60人以內,以后可逐年增加。比如武漢理工大學的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的招生規模為每年約30人,三年后逐步擴大到每年約150人。
劉志軍認為,這些專業盡管一開始的培養規模不會很大,但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拓展大學生的就業領域,提升就業質量,對大學生的就業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