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圣敏 ,陳鵬宇
(1.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清遠 511500;2.中山大學,廣州 510275;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武漢 430074)
灰色預測模型是灰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GM(1,1)模型是灰色預測模型中最基本的預測模型,已經在許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1~3]。但是GM(1,1)模型在許多情況下預測精度并不高,即使擬合純指數序列也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因此一些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劉思峰研究了GM(1,1)模型的適用范圍[4],張小璇指出GM(1,1)模型的白化響應式并不是其灰微分方程的真正解[5],其他還有一些學者做了大量有意義的研究[6~8],每一種研究對于提高灰色預測模型的精度都有一定的意義。本文將從分析GM(1,1)模型的缺陷出發,對PGM(1,1)模型[9]的背景值構造進行分析,證明PGM(1,1)模型中存在權值p使模型能避免GM(1,1)模型中的缺陷,并以模式搜索法求解最佳權值p以及優化初始值,以期提高PGM(1,1)模型的預測精度。
令x(0)為GM(1,1)建模序列:
x(0)=(x(0)(1),x(0)(2),…,x(0)(n))
令 x(1)為 x(0)的 AGO 序列:
x(1)=(x(1)(1),x(1)(2),…,x(1)(n))
x(1)(1)=x(0)(1)

令 z(1)為 x(1)的均值(MEAN)序列:

則GM(1,1)的定義型,即GM(1,1)的灰微分方程模型為

其中a為發展系數,b為灰作用量,是微分方程的參數。灰微分方程白化型為

GM(1,1)白化型響應式為

由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得參數
[a b]T=(BTB)-1BTY
其中

將式(1)代入式(2)有

將 x(0)(k)=x(1)(k)-x(1)(k-1)代入式(4)有

整理得

將式(5)中k變為k+1有

取 x(1)(1)=x(0)(1),由式(6)遞推有


只考慮前四項,則


PGM(1,1)模型相對于GM(1,1)模型的改變僅為背景值的構造不同,其背景值構造為

將式(8)代入式(2)有

整理上式有

取 x(1)(1)=x(0)(1),由式(10)遞推有

以指數序列x(0)(k)=ck累加后代入式(9)以最小二乘法可求得

此時有

將上式代入式(3)有

累減有

證畢。
因此PGM(1,1)模型不僅存在權值使模型可以避免白化時額外增加的誤差,該權值還可以使模型滿足白指數律,但是由于p值與a值有關,尋找一個 p值使
成立并不容易,通常權值p的求解方法如下:p從0.01開始,每次遞增0.01,按PGM(1,1)的建模步驟,依次求出對應的殘差平方和,直到p=0.99為止,通過比較找到最小的殘差平方和及其對應的p值,即為最佳權值。
尋找權值p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尋找一個p值使模型白化時的額外誤差最小,從而使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最小”基本保持,但是由可知p值通常情況下并不是有限小數,因此其取值精度對預測精度是有影響的,按照原始p值的求解方法,p值的取值精度只有0.01,為了求取更高精度的p值,本文采用模式搜索法求取高精度p值。模式搜索(pattern search)法是Hooke和Jeeves于1961年提出的,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探測性移動”尋找最佳點信息,然后用“模式性移動”沿著找到的最佳點信息前進,兩種移動交替進行直到步長δ小于事先給定的某個小正數ε為止[11],其基本原理及搜索過程可參考文獻[12][13]。具體操作可利用Matlab模式搜索工具箱,以p=0.5為初始點,以原始數據的殘差平方和最小為目標進行搜索。下面以指數序列說明p值取值精度對預測精度的影響。

表1 對應于不同精度p值的殘差平方和
取原始數據為 X(0)={9,92,93,94,95}
以模式搜索法求得p=0.33011961331341
代入式(8)中,取不同精度的p值建立PGM(1,1)模型,所得殘差均方差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p值的取值精度較小時,取值精度僅僅增加一位便會對預測精度產生明顯影響,當p值精度取到小數點后六位時,模型預測誤差才可以基本忽略,而模式搜索法所得到的p值下的預測誤差已經可以完全忽略。
由式(11)可以看出PGM(1,1)模型同GM(1,1)模型一樣默認經過初始值點,而上面的討論是以純指數函數為基礎的,由于PGM(1,1)模型可以滿足白指數律,所以模型默認經過初始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原始數據為近似指數序列時,PGM(1,1)模型默認經過初始點便與最小二乘法的思想不符,此時模型雖然保證了模擬序列首位數據誤差為零,但無法保證整個預測序列殘差平方和最小,因此需要對初始值進行優化。具體優化方法如下:
對以模式搜索法求得最佳p值的式(3)添加修正項有

以模式搜索法在原始數據殘差平方和最小的目標下搜尋最佳β值,代回式(13)便得最終優化后的PGM(1,1)模型。
由于應用需求的不斷刺激,網絡技術和相應的應用程序得到了快速開發和應用。網絡通信量管理對網絡性能有著直接的影響,而性能因素已經成為衡量一個網絡系統事務處理能力的重要尺度。維持不了一致和可靠的性能水平,作為底層基礎結構的網絡就會阻礙整個系統的有效運轉。本文以網絡通訊流量預測問題為例,原始數據及預測值見表 2,其中優化后的 p=0.479088,β=-1.61×10-4。 從表2可以看出,相對于標準的PGM(1,1)模型,本文優化的PGM(1,1)模型平均擬合相對誤差從0.784%降低到0.075%,平均預測相對誤差從1.348%降低到0.086%。很明顯模型的優化是有效的。

表2 原始值與不同模型預測值比較
本文通過分析GM(1,1)模型的缺陷,指出PGM(1,1)模型中存在p值使模型可以避免白化時的缺陷,并且滿足白指數律,但是由于p值通常是無限小數,其取值精度對預測精度存在影響,因此本文提出了以模式搜索法求取高精度p值,實例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同時本文也指出了原有PGM(1,1)模型初始值確定的不足,提出了以模式搜索法再優化PGM(1,1)模型;最后實例應用結果證明了優化的PGM(1,1)模型可以再次提高預測精度,這對提高PGM(1,1)模型的應用價值具有一定的意義。
[1]鄧聚龍.灰預測與決策(修訂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Liu S F,Forrest J.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in Science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UK),1997,9(4).
[4]劉思峰,鄧聚龍.GM(1,1)模型的適用范圍[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5).
[5]Zhang X X.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of Parameters of GM(1,1)Model[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6,(3).
[6]王正新,黨耀國,劉思峰.基于離散指數函數優化的GM(1,1)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2).
[7]姚天祥,劉思峰.改進的離散灰色預測模型[J].系統工程,2007,25(9).
[8]李翠鳳,戴文戰.非等間距GM(1,1)模型背景值構造方法及應用[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7(S2).
[9]賴志坤,王新洲,朱欣焰.PGM(1,1)預測模型及其參數估計[J].測繪通報,2003,(11).
[10]謝乃明,劉思峰.離散GM(1,1)模型與灰色預測模型建模機理[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5,(1).
[11]陳炳瑞,馮夏庭,丁秀麗等.基于模式搜索的巖石流變模型參數識別[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2).
[12]Yosef S S,Bruce A B.Optimization by Pattern Sear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4,78(13).
[13]陳寶林.最優化理論與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