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靈,林愛勇
(宿州學院 經管系,安徽 宿州 234000)
農村金融如何支持新農村建設?農村居民在新農村建設中提出了什么樣的金融服務訴求?針對上述情況,我們以具有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特質的宿州市為個案,就目前欠發達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金融服務有哪些方面的現實需求,現行農村金融體系對這一需求的滿足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問卷及入戶調查,對各主體的金融服務需求進行細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剖析和探討。本次調查,我們共發出1200份農戶問卷,收回有效農戶問卷1137份。
我們所調查的宿州市位于皖東北江淮平原,是傳統的以大宗農產品種植為主的農業欠發達地區。2009年,宿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130元,比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低1099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低50元,其中實物性的收入占50%以上。

表1 2009年宿州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

表2 2009年宿州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及其構成
為了使此次調查更具針對性,我們根據宿州市農戶收入和消費的實際情況,把農戶家庭的富裕情況設定為一個綜合指標系數(R),根據綜合指標系數把農戶的家庭情況劃分幾個收入層次,以確定每個需求階層實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情況。我們所設定的農戶富裕綜合指標系數(R=r1+r2+r3)由三類單元系數構成。
一是農戶人均純收入系數r1,其計算公式是家庭人均純收入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確定農戶當年家庭收入及在宿州市轄區內的相對富裕情況。此項指標系數設定的理由是,農戶家庭富裕狀況雖然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但當年的人均純收入水平對家庭的富裕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其目的是反映欠發達地區宿州市農戶區域性的農戶相對富裕情況。
二是農戶家庭消費系數r2,其計算公式是1-恩格爾系數。此項指標設定的理由是,農戶家庭富裕狀況和消費性的總額支出呈正相關的關系,同時又和消費結構中生活消費性支出(主要為衣、食消費支出)占總消費之比呈負相關關系,其目的是從家庭消費結構的角度來考察農戶家庭富裕情況。
三是家庭擁有大型生產、生活耐用品系數r3,其計算公式是家庭擁有量與標志性總量(農用拖拉機、收割機、農用運輸車、彩電、冰箱、洗衣機)之比。此項指標設定的理由是,受欠發達地區農村教育、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等因素性的影響,教育、醫療、養老成為欠發達地區農戶支出的巨額費用。受此影響,欠發達地區部份農戶相對較低的衣、食消費支出,往往是農戶節衣縮食的結果,而不能準確地反映農戶家庭富裕情況。設定此指標的目的是矯正上述二個指標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根據此種比例設定,我們把農戶家庭富裕狀況劃分四個層次。富裕綜合指數在1.50以下的家庭劃分為貧困型家庭;把綜合指標系數在1.51至2.50之間的家庭劃分為溫飽型家庭;把綜合指標系數在2.51至4.00之間的家庭劃分為小康型家庭;把綜合指標系數在4以上的家庭劃分為富裕型家庭。計算結果如下:
據問卷調查,宿州市農戶中的貧困階層農戶基本以種植業為主,家庭人口較多,基本沒有外出務工人員。這部份農戶由于入不敷出、家庭較為貧困,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需要制度性的財政救助和連續性的政策性金融融資支持或小額信貸支持,幫助他們發展生產盡快脫貧。同時這部分農戶還需要提供政策性的醫療保險和子女就學救助。但由于這部份農戶家庭收入水平較低,得到過商業性的金融支持比率較低。這部分農戶是實現農村生活富裕目標的難點,也是金融服務體系中急需向這部分農戶提供救助性金融服務的重點。但在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下,商業性的金融都不可能滿足這部分農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表5 各階層農戶對金融服務需求及滿足情況統計表
溫飽型農戶70%以上的家庭有勞動力在外務工。受農村“勞務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農產品價格保持較高水平的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穩定增長,農戶的自有資金在“勞務收入”的補充下,基本能滿足家庭承包式的小農經濟的生產需要,使一般性小額信貸需求下降。問卷調查顯示,這部份農戶的小額信貸需求不足17%,比5年前下降約34個百分點,這也是農村信用社的信貸人員所說的農村小額信貸基本飽和的現象。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產品種類、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的變化,農戶生產資金投入則有所上升,這時,暫時而脆弱的資金平衡就會被打破,需要農村信用社給予必要的商業信貸支持和具有政策性的消費信貸支持,幫助這部分農戶發展經濟,盡快向小康型和富裕型轉變。這是實現農村生活富裕的重點。
小康型農戶所從事的一般為小規模的種養業、小型農產品加工、貿易,或家庭中有一定技術特長的外出務工人員。由于這部分農戶家庭收入穩定,家庭積累較多,一般性的生產、生活支出等均能自行解決,也較容易從農村金融部門取得小額信貸支持。但是這部分農戶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時,家庭的自我積累往往顯得不足,需要金融部門給予更大規模的信貸金融支持,信用社的小額信貸就不能滿足其需求。但受農戶可供抵押的財物不足,和自身發展市場風險的不確定等因素的影響,農村金融中的商業信貸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難以給其提供較大規模的信貸支持,資金不足就成為制約這部分農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同時這部分的農戶在規模種養業的發展中,也迫切需要農業保險部門為他們設置合理的農業自然保險為他們分擔風險,使他們在遭受自然災害時,能夠從容應對,為日后恢復生產提供資金保障。
富裕型農戶主要從事規模較大的種養業、農產品貿易和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初加工。這部分農戶有一定的實業基礎,經營所需的流動資金能夠自我滿足,并能提供一般性的抵押財產,是農村金融機構的“黃金客戶”和重點支持的對象,農村金融機構和這部分的農戶較容易達成合作意愿,一般性貸款的申請均能得到滿足。但這部分農戶為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經營檔次,需要擴大投資規模的時候,農村信用社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從量上給予滿足,而農行又因貸款條件設置較高,使這部分農戶獲得貸款的成本大大提高,有的甚至高于從民間融資渠道獲得的融資成本;同時又因種養業所面臨瘟疫、市場價格和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迫切需要保險部門給予農業訂單保險和農產品期貨市場以抵御自然災害和價格風險。如何給這部分農戶從量和質上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服務,是農村金融業亟須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由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戶富裕綜合指數不同,各階層的農戶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是不同的。而目前農村金融體系由于各種原因,金融服務需求遠遠達不到要求。如表4所示。
根據以上對宿州市農戶對金融服務需求與供給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象宿州市這樣的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體系是不健全的,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不能滿足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求。
(2)形成欠發達地區金融服務體系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持不足的原因,是市場失靈在資金市場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我國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多項制度安排的失當。
(3)要改變目前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業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持不足的現狀,使經濟金融共生、協調發展,僅靠農村金融市場的力量來調節或依靠從農村外部注入資金,無疑是不現實和不成功的,根據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全競爭理論,進行政府的適當介入,給予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是必要的。
(4)在路徑的選擇上,應在借鑒國際上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在堅持金融體制市場化改革取向的大前提下,努力建立起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并存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當前,我們應通過制度供給性的補差和重建,構建以商業金融為基礎,政策金融和合作金融為主導,競爭、多層次型的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促使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的供需均衡:
一是借鑒孟加拉國“鄉村銀行”和美國農民家計局的成功的經驗,完善我國欠發達地區的政策性農村金融體系。
二是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
三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商業化改革的進程,構建起欠發達地區商業性金融組織體系。

表4 宿州農村家庭富裕情況及對金融需求計算分析表
[1]李姚礦,姚傳柱,楊善林.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19).
[2]李光輝,王慶鋒.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
[3]朱曉,周洪鵬.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發展小額誠信貸款問題的研究[J].商業經濟,2009,(6).
[4]吳子穩,莊德林,傅為忠.安徽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分析及調整對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