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造假上市問題是中國股市的頑疾。這個問題近來又接二連三地暴露出來。
先是準創業板公司蘇州恒久因為涉嫌在招股說明書中進行虛假陳述,在上市前夕被緊急叫停上市。該公司自稱是目前國內激光有機光導鼓生產制造行業內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龍頭企業。然而,該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宣稱自己擁有的5項專利技術,卻因為未繳年費的原因,已于今年2月下旬終止了專利權。蘇州恒久在招股說明書中對此只字不提,依然宣稱自己擁有專利技術,構成虛假陳述,涉嫌欺詐上市。
隨后曝光的是中板上市公司江蘇三友。早在2004年6月5日,江蘇三友控股股東南通友誼實業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就已經發生了變更。但該公司一直刻意隱瞞這一事實,騙取上市資格,并于2005年5月18日成功在中小板上市。直到今年3月27日,該公司一紙《關于公司控股股東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才將刻意隱瞞了5年之久的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變更事宜暴露在公眾面前,該公司欺詐上市證據確鑿。
不僅如此,隨著2009年年報及2010年一季報的披露,一批新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事情也接連暴露出來。如輝煌科技上市半年即宣告業績虧損,而網宿科技上市兩個月后即爆主營虧損,華英農業上市半個月就爆虧,更有得利斯上市之前就驚現虧損。這些上市公司難逃包裝上市的嫌疑。
而不論是蘇州恒久涉嫌虛假陳述,還是江蘇三友欺詐上市,或者是輝煌科技、網宿科技、華英農業、得利斯等公司的業績大變臉,這些都暴露出了新股發行環節審核把關不嚴的問題。而且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這個問題又突出體現在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中。如蘇州恒久、網宿科技就是創業板上市公司或準上市公司,而江蘇三友、輝煌科技、華英農業、得利斯則是中小板公司。
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因為滬市上市的多是一些大中型企業,管理相對規范。而中小板、創業板以民營企業居多,這些企業很多都是個人股東控股,或實際控制人為個人股東。鑒于股票上市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誘惑,這些企業造假上市的沖動非常強烈。如此一來,中小板、創業板公司自然就成了造假上市、包裝上市的主角。
而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造假上市、包裝上市,發審委的把關不嚴顯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目前的新股發行實行的是審批制,發審委把握著企業上市的生殺大權。發審委有責任為中國股市把好“入口關”。但上述事實表明,發審委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尤其是這類公司集中在中小板、創業板出現,這表明目前的發審機制已經難以滿足中小板、創業板公司發審的需要。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中小板、創業板公司有著強烈的造假上市沖動。畢竟這些公司只要造假上市成功,按照現行的法律法規,這些公司就不會被摘牌,這些企業以及相關股東(特別是個人股東)就可以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也正是基于這種造假上市的沖動以及巨大的利益關系,發審委在審核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上會時,理應更加嚴格把關。但遺憾的是,發審委在審核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上會時,還是沿用主板公司上會時的傳統審核方法,把發審會開成“故事會”。
當然,把發審會開成“故事會”有利于提高發審委的發審效率,這在保薦機構能夠盡職盡責的情況下,也許是可行的。但現實的情況是,保薦機構與發行人已經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有的保薦機構本身就是發行人的股東,保薦機構已經失去了公正性。在這種情況下,把發審會開成“故事會”顯然不妥。因此,中小板、創業板公司的發審會有必要告別“故事會”模式,把發審會開到上會公司的現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