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肉食說NO
圣海/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
我們的內心里,天生都有一股對所有動物的偉大愛力,如果我們吃肉,潛意識里會有罪惡感,這種罪惡感會造成各種疾病和不舒服的感覺,以及生活上的不快樂。肉食在某種程度上有害健康,最急迫把本書送給最親的人。
反思“吃肉”這件事
涂潤林
因為工作的關系,經常會接觸一些食品安全類事件的報道,“反思”是我的常態,我常常反思:怎樣吃,怎樣選擇食物,才能使自己更加健康,才能對得起“家里掌勺的”這一重要職位。
在書店里看到圣海先生著的《向肉食說NO》這本書,我開始全面反思“吃肉”這件事情。
在我們的生活還不豐富之前,“肉食”被看作是珍貴的東西,一般家庭都以“有肉吃”為高興的時候,往往只在過年的時候,才會“大魚大肉”一番。然而現在普遍家庭隨時都有經濟實力吃到肉,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會滿足孩子“想吃肉”的要求,然而我們的小胖墩們是越來越常見了,成人們“發福”的年齡也早了。
讓人們反思自己的飲食并不是件普通的事情,因為“食欲”時刻都有,“吃”也是一般人每天的基本需求,一般人都認可“有肉的菜才能算是美食”。
人生的前三十年,我也是這樣認為的,即使我大學學的專業還是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簡單來說,這個專業是學習如何制造食品,以及分析食品的營養結構等等。在學習中,我們被告知,按照營養金字塔來吃可達到營養均衡,最易保持健康。
2008年,我國最權威的膳食指導機構——中國營養學會公布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建議每天吃肉50至75g,魚蝦類50至100g。這其實也就是兩筷子或者三筷子的量,但是我們常常吃多了。我們既沒有考慮到應該節制肉食的攝入量,更不會想到我們吃的這些肉、水產品是否健康、安全?看了《向肉食說NO》,我們就知道要保障這些肉的健康是多么困難。
在閱讀《向肉食說NO》之前,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看到一本獸醫專業學生用的教材,里面講到動物易發的各種病癥,肉類中易有的容易超標的抗生素、農藥、重金屬等等,還有種類繁多的寄生蟲,涉及肉類安全的知識就有60萬字。這給我的感受是在肉的生產加工環節,容易產生問題的環節太多了!肉類檢驗檢疫成本太高了!要保障肉類的安全太困難了!我開始思考:不吃肉行不行?并開始尋找替代肉的其他營養來源,結果令人欣喜地發現:不吃肉的人也能保持健康。而且科學數據也表明,不吃肉的人更容易保持健康!親自實踐“拋棄肉食”這一看起來很難的行為之后,我發現給我帶來的好處是大大超乎我的想象:產后居然恢復到比孕前還瘦;沒有鍛煉身體,但是身體卻矯健很多,能一口氣爬到五樓去!思維也變得敏捷。
但一般人是不會去看也看不進去厚厚的大學教材的,而圣海先生寫的《向肉食說NO》通俗易懂,書中大量引用了我們身邊的事來引導我們反思“吃肉”這件事。
本書讓我們反思:你吃的那塊肉健康嗎?動物易得的疾病成百上千,動物傳染病帶給人類的可怕后果有哪些?動物寄生蟲是怎樣危害國民健康;人們吃進多少獸藥?吃進多少農藥殘留?吃進多少激素?肉食中的重金屬有多少?致癌物有哪些?因為監管不善,多少死的病的動物上了國民的餐桌?過量吃肉和富貴病、癌癥有何關系;我們整天為越來越少的資源憂慮,但是飼養牲畜又需要耗費多少的水、糧食,牲畜的糞便會帶來多少的污染呢?
對以上問題找不到答案的普通消費者,相信您從這本書里面都能找到事實的真相。
讀罷全書,本人又悟到兩個新的問題:人得癌癥在早期是很難檢測出來的,高密度飼養的動物也會得癌癥,然而動物的語言人是很難聽瞳的,誰會主動去檢查動物是否得了慢性病、癌癥呢?蓋上檢疫合格章的肉是真的沒有病的肉嗎?
2008年,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在兩會期間提交了一份題為“警惕肉類抗生素泛濫使用避免人類毀滅性災難”的提案,但是,恐怕很多人還是意識不到每天吃含抗生素的肉也間接吃進抗生素,意識不到這樣會使得自己的身體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越來越強。
總之,我看本書是給出了千百條“對肉食說不”的理由,無論您是從自己的健康還是從地球的健康考慮,相信總會找到幾條說服自己克服“肉欲”的理由。
說到健康,最后還想分享一個身邊的小故事。前些天見到一位32歲的男性朋友,看他精神面貌、身材都要變好很多,像似大學剛剛畢業時的面貌和身材,問他怎么變化這么大,沒想到他說,半年前體檢居然發現自己得了糖尿病,醫生讓他盡量不吃肉,他還沒有結婚,也不想年紀輕輕的就開始一輩子擺脫不了降糖藥,就乖乖地不吃肉了,沒有想到幾個月以后他的糖尿病居然不治而愈了!
這位朋友是因為疾病才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反思“吃肉”這件事,希望更多的人不是經歷疾病和不適以后才進行反思!
吃才是硬道理
時至今日,世界上的大國仍無一例外,沒有不重視農業和食糧問題的。像美國固然是全球唯一的超強國家,但它同時也是世界上少數的農業大國之一。即便是中國,最為重視的也是農村和農業問題。在工業化以前的時代,貿易以食品為中心,為了追求食品貿易的利益,歐洲各國就向海外發展,戰爭也隨之而起。飲食是人類文化的根本,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造就了人類歷史的流轉。
大約一萬年前農業革命出現,人類籌措糧食的方法從狩獵采集一變為農耕畜牧。這一人類史上最大的改變正與飲食有關。把眼光拉到近代,我們讀馬爾薩斯,也會讀到他以人與食物的關聯來分析經濟:“人口一但增加,食物就變少;食物減少,人口隨之減少。”飲食與經濟二者之間,或者說農業和經濟二者之間,已經幾乎可以畫上等號,彼此密切相關。
可是當時間往前走到現代、以及20世紀的工業化時代,過去被視為常識的飲食和經濟密切連動的看法就被遺忘了,而變成只知道一味的強調科技工業和經濟的關聯性。這難道是正確嗎?
我開始認為以上觀點有其重要性,是在我邁入五十歲的時候。
1990年代,當時在大藏省國際金融局(現財務省國際局)任職的我,忙著與世界各國交涉談判金融相關問題,過的是空中飛人的生活。“一泊三日”、“二泊四日”,急行軍一般的行程乃是家常便飯,出差期間能享受到得少數樂趣之一就是品嘗當地的食物。就在那個時候,我實地感受到,各國的料理、飲食文化,的確大大不同。而且我也注意到各國飲食文化上的差異,很清楚地反映在經濟活動上。
故事的源頭,是我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半期經常到巴黎、日內瓦出差。當時,日本與法國在國際金融問題上看法相近,兩國經常聯合起來對抗美國的主張,我前往巴黎交涉之際,曾經多次到法國財政部的餐廳用餐,說是部內餐廳,可厲害著,款待外國賓客時,請的是一流的主廚,做出來的是上好的菜肴。
有一回在宴席上,因為吃的全是法國菜,眾人都要了紅酒來搭配,唯獨某一美國高級官員信口說道,“給我無糖的可樂。”不用說,在座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
同時睜大眼睛。該君以可樂搭配法國菜的奇怪品味已經很不可思議,但他毫不懷疑地以為任何地方都一定備有無糖可樂的,此一態度更是驚人。
不過主廚的對應倒是非常合宜,“先生,可樂會在餐后給您送來。用餐當中請享用紅酒或水。”在座的皆是紳士,沒有人會挑明說,但是從歐洲人或是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難免要把美國人看做是鄉下人了。畢竟依一般的想法,法國菜就是要配紅酒,如果配的是可樂這種人工加味的飲料,一定會糟蹋了料理的美味。再者。當時美國金融圈的精英份子非常風行無糖可樂,他們很認真地相信,喝無糖可樂是關心健康的聰明行為。但是在日本和法國就不會有人認為喝無糖的可樂有益健康,那不過是美國精英們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各國飲食文化竟然這么不一樣!”這是我實際體驗到得飲食趣事之一。
股市公開信息淘金
揭幕者
這是全國首本如何利用公開信息尋找投資機會的圖書。決戰股市,準確的信息必不可少,否則就像盲人摸象,豈有不敗之理?信息都是公開的,信息都是存在的,多數人熟視無睹,只有少數人才能發既其中的秘密和財富。
茶當酒集
馬未都
我們民族用文物證明的歷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歷史,絕不飄渺。一磚一瓦,一木一石,在先人的手中部有靈性,跨越時空,送達至今。關鍵看我們有無能力解釋它們,讓祖先的靈性變成我們的力量。
險道三十年:中國民營經濟啟示錄
丁子江
中國民營經濟的崛起是社會轉型中一種別無他擇的風險取向,一種在兩難抉擇中迫不得已的生存拯救。經過30年的發展,它在現代經濟增長中越來越占有更大的份額,并為中國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化開辟了一條出路。
金融幻象
海思
本書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通俗易懂的邏輯,生動可感的實例,客觀翔實的數據,細致分析了經濟、貨幣、金融和投資泡沫等基本原理和歷史教訓,深刻揭示了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大膽預測了世界及中國的未來經濟前景。
峭壁邊緣——拯救世界金融
亨利·保爾森
在世界經濟逐步走出蕭條、迎來復蘇之際,保爾森關于21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回憶錄對于我們冷靜回顧金融世界的榮辱沉浮,感知全球經濟的冷暖交替,了解世界經濟格局的風云變幻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世博會看點
吳建中
萬眾矚目的上海世博會已經開幕,看什么?怎么看?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的吳建中博士給出自己的視角。本書以主題入手,聚焦上海世博會的建筑,由表及里,與您淡世博會的展館,為廣大讀者參觀上海世博會提供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