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創業板注定是市場關注的焦點。10年磨一劍,創業板終于掛牌。創業板的掛牌,標志著多層次的中國資本市場日趨成型,其里程碑的意義不容抹殺。但是,創業板為市場帶來的,顯然并非僅僅如此。
創業板掛牌近六個月,在賺足了市場眼球的同時,更多的是質疑之聲。高價高市盈率發行、巨額超募現象,以及其新股上市后的超高市盈率,再到其普遍欲實施的高送轉利潤分配預案等,所引起的爭議從來沒有間斷過。
截止4月12日,在創業板已經掛牌的65家公司中,已有55家披露了2009年度報告。整體而言,高送轉是其主要的“特點”。55家公司中,“每10股送股+轉增股本”達到或超過5股的就高達27家,所占比例近50%。同樣是以中小公司為主的深市中小板,當初掛牌時卻沒有如此的“慷慨”。但是,創業板公司出現的年報高送轉現象,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創業板是A股市場的新生事物,無疑會受到市場資金的追捧。由于創業板公司貼上了高成長的標簽,詢價機構在詢價過程中,為了獲取配售資格,競相報出高價,導致創業板公司新股大都以較高的市盈率發行。而高價高市盈率發行,大大增厚了創業板公司的資本公積金,因此產生了創業板公司紛紛以資本公積金進行高轉增的現象。
其次,創業板公司總股本普遍都較小,像華星創業在發行1000萬股新股之后,其總股票也只有4000萬股,在發行新股之后總股本低于1億股的占據絕大多數。較小的股本結構,為創業板公司的股本擴張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其三,由于創業板新股掛牌價格超出預期,再經過市場的炒作之后,股價大多高得離譜。而較高的股價,顯然會影響到其流動性。通過高送轉除權之后,股價必然會降低。而較低的股價,對于重新吸引市場資金,對于活躍創業板新股的交易,能起一定程度上的推動作用。
再者,市場投資者向來熱衷于上市公司高送轉,對于派現則大多不感興趣。創業板公司的高送轉行為,無疑能引起更多市場資金的“共鳴”。另外,某些創業板公司為了迎合大資金或機構的胃口,也具有推出大比例轉增股本的沖動。而且,在創業板新股股價被炒高之后,也有利于發起人股東今后高位套現。
從目前已公布的年報看,創業板公司中,神州泰岳“10轉15股派3”的利潤分配方案無疑是最為“豐厚”的。盡管也有創業板公司回報投資者的是“不分配不轉增”,但創業板公司較為普遍的高送轉現象,筆者以為值得重視。
在高送轉已成為創業板公司的一股風氣態勢下,其高送轉的背后,股本的高速擴張是否會有業績的高增長存在太多的疑問。如推出10轉7派1的網宿科技,上市前兩年業績保持著高增長,而在掛牌的去年第四季度卻出現了虧損,2009年凈利潤同比增長只有可憐的4.78%。A股市場中,因為股本的高速擴張,從績優到績平再到績差的例子不勝枚舉。像網宿科技這樣的公司,居然也“趕時髦”進行高轉增,不能不讓投資者為其今后的走勢捏一把汗。或許投資者一時痛快了,但今后呢?
上市公司利潤分配方案提前遭泄漏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創業板公司同樣如此。看看那些高轉增股本的創業板公司年報未披露前的走勢,相信稍有點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都能看出點“名堂”來。
不僅如此,創業板的高轉增,在引起資金追捧的同時,一方面引起市場投機活動猖獗,另一方面也無形中放大了創業板公司的風險,不利于創業板的健康有序發展。為此,深交所于3月26日特別發文警示創業板的炒作風險,不啻于向市場敲響了警鐘。
創業板公司的高送轉現象,到底是其高成長性的提前“釋放”,還是一場游戲一場夢,時間將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