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肯定是有風險的,但是能肯定的是,世界貿易離不開航運業,可以說在造船業中挺到最后的就是勝利的。”——福安船舶行業協會秘書長林瑞金說。
金融危機的迷霧還未散盡,在眾多船企仍心有余悸地沉寂之時,廈門弘信集團董事長李強不惜砸下1億多美元,計劃在未來2年內打造4艘超靈便型散貨船,總運力達22.8萬噸。
對于這個舉動,李強給出的理由是,這個正在飽受金融危機之苦的行業正處于最低谷,處于絕好的“抄底”機會。在他看來,以較低成本建造多艘大噸位船舶,“只會盈不會虧”。
與此同時,浙江民資也紛紛將目光定格在遭受金融危機尚未完全復蘇的造船業,一時間,關于抄底造船業的討論沸沸揚揚。
高回報的誘惑
“一艘船的造價動輒千萬美元,因此,造船業的投資回報率比較高,一條船的毛利最高時可達60%,即便是行情清淡的情況下,凈利潤率也能在10%左右。”福安市船舶行業協會秘書長林瑞金對記者說。
“由于造船周期比較長,船企通常是接單后,就會收到船東30%預付款,生產周期在1年左右。正常3~4年即可收回資金。”林瑞金說,“1般萬噸級規模的船造成后,預估每年會有2000萬元左右的純利,凈利率在25%左右。而隨著造船業的逐步復興,將催生更多船舶限廢。福安作為全國重要的中小船型拆解基地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市場風險肯定有,但是從福安幾個大型船企來看,修造并舉,可以在復雜的經濟形勢下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林瑞金介紹,修船相比造船來說資金回轉周期更短,更容易取得短期看的著的效益,2009年福安完成拆解船舶594艘、40.55萬輕噸,產值達10.45億元。
與李強一樣,在采訪的過程中,福安船企老板也不約而同地認為,造船業正在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進入船舶業的最佳時期已到。
抄底的好時機?
“世界船舶產業東移,中國有望成為第一大造船大國,而福建深水港口岸線資源居全國首位,福建省政府把船舶工業列入‘六大重大戰略產業之一。”長興造船董事長尤長榮興奮地說。
在此背景下,船企的信心更多的來自政策。2009年12月發布的《福建省船舶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讓很多民企瞄上了造船業。這份方案描繪的藍圖是:到2011年,我省船舶產業將力爭實現造船生產能力500萬載重噸,修船塢總容量200萬噸;船舶工業總產值達400億元,年均增長26%。
“近年來,造船業進入了一個投資高峰期,但經濟危機爆發后,克拉克松新船價格指數下跌了100多點。”在林瑞金的辦公室,他指著一張曲線圖對記者說,“從2008年高點下跌至今,船價跌幅已超過30%,但是,近幾月來,全球二手船交易持續活躍,這些因素限制了船價進一步下跌的幅度。”
“短期內,訂單需求不會達到過去幾年的水平,但是這恰好為產業提供了一次調整的時機,產業重組洗牌。加上由于長期存在的需求,市場回暖,生存下來的船企會有不錯的發展前景。”林瑞金有另一個身份——“經濟師”,他認為,過去100年造船業的4個大的周期,每一個波動周期的波峰和波谷都要比上一個要高,如果踩準節點進入,是個不錯的投資機會。“具體地說,目前船企買地租地價格比較便宜,原材料零部件供貨相對火的時候也便宜”。他甚至表示,在船市尚處“低迷”時期,可以像房地產開發商收購“爛尾樓”一樣,低價收購現有船廠的棄船,待到經濟復蘇時,會贏得很多利潤。
投資重點在于高利潤船型
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大多數福安船廠都在找融資渠道,并且表示歡迎戰略投資者加盟。抄底的投資收購戰中誰會成為對象?英大證券資深分析師周達望認為,高利潤船型是投資考察的重點。
“介入投資的前提是要認識這個行業。”周達望說,首先,造船業是個比較難轉型的行業,大量資金投進去,一旦船塢出現問題不生產,資金就收不回來。不像其他行業,一些固定資產廠房、設備之類有替代性。除非造船造不下去了,搞搞修船。其次,在眾多船廠中判斷有無投資價值不僅要看硬件設施、規模大小、地理位置,還要研究其在行業內的水平,這里包括:管理能力、專業人才、產品的獨特性和船東對產品的評價。如果船廠在諸多方面都具備優勢,在資金鏈出現緊張時,就有介入投資的價值。
金融危機過后,很多船廠都將目光集中在了特種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制造。這和周達望的觀點不謀而臺,他認為,特種船的類別分得很細,每一塊的細分市場量不會非常大,一般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而且很多是地方政府的一些訂單,所以需求和客戶群體都比較穩定。“比特種船舶更為受捧的是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下游客戶為大型油氣公司,抗風險能力要強于一般的船東,制造商也相對集中,競爭結構穩定,不會有產能過剩的問題。在發展相對成熟的韓國,海洋工程裝備的訂單已經占到了總訂單量的30%,而我國這個比例可能只有5~10%。因此,這塊市場的想象空間還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