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迎春
長期以來,我國的宏觀經濟增長主要是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出口帶動的,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顯著特點。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導致了我國外需不足,2009年1月份中國的進出口額出現負增長,進出口總值為1418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9%。近年來,國內投資率處于世界較高水平,尤其是2003年以來均保持在40%以上;出口也保持高速增長,凈出口率從2000年的2.4%提高到2007年的8.9%;而與此同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則跌入低谷,消費率從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7年的48.8%。
因此,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2009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重點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消費不足,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和良性循環。要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關鍵是努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巴曙松,2006)。從啟動消費、拉動內需的潛力上講,農村的潛力則是最大的,使得增加農村居民消費成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李漢橋,2008)。
本文立足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試圖通過對制約農民消費的因素進行剖析,探析一條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路徑,從根本上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長期以來,雖然我國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在不斷擴大,但在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農村消費占整個中國消費量的比例非常小,農村消費增速低于城市。目前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村人口只消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商品。2007年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89210.0億元,其中城市總額60410.7億元,農村消費總額28799.3億元。2007年,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8%,同期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速度為16.8%,農村比全國平均線低了一個百分點。見表1。
從總體上看,我國城鄉消費存在巨大差距。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只相當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農村比城市落后了十多年。農村居民擁有的耐用消費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低于城市居民,這就意味著農村居民消費的潛力巨大,使得增加農村居民消費成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
?
1.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農民工失業群體持續擴大。受歐美經濟蕭條的影響,出口企業以及中小企業大量倒閉,農民工失業群體也在持續擴大。2007年,農民工失業數量達2260萬人,增加了農村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影響了農村居民消費的預期。
2.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增長,但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現出擴大的趨勢。2007年我國農民全年純收入平均為4140元,僅相當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城鄉收入比由2000年2.79∶1擴大到2007年的3.33∶1。伴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消費水平差距也出現擴大。
3.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影響了農村居民消費傾向的提高。隨著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得到實惠,醫療負擔逐步減小,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其他保障措施并未建立。由于社會保障缺乏,農民不得不為今后的生存而節制當前消費,從而影響消費市場的擴大。
4.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消費環境差。農村基礎設施完善與否,不僅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提高,而且影響到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制約著農民家庭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
5.投入增長快于生活消費,擠壓了生活消費的增長。隨著政府幾次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措施,不斷減免稅費,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投入迅速增長,直接分流了農民生活消費支出。
6.信貸政策不利于農民消費。由于農村市場信用體系不完備等多種原因,目前農村缺乏寬松優惠的生活消費信貸環境,缺少相應的消費信貸政策的配合和支持。目前,以消費為主的信貸政策在農村少之又少;在貸款的具體程序上,還存在貸款主體資格審查嚴格、手續繁瑣、資金有限、期限較短等一系列問題。
1.增加農民收入是根本途徑。消費取決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農民才會擴大消費。因此,擴大農村消費市場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收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努力保持糧價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積極穩妥地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以規避價格波動風險。二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發展農業產業化。加大農業科技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引進人才,發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走貿工農一體化。三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加大資金扶持、市場信息咨詢服務和創業技能培訓力度,鼓勵和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防止農民收入下滑。
2.改善民生,完善基礎制度,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大農民消費預期。一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完善對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二是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要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三是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認真研究并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四是深化教育改革。強化政府的義務教育保證責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
3.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富,推動農村消費市場升級。創新土地流轉制度是提高農民收入和增加財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耕地使用權可加速流轉,那么將釋放出更多財富帶動農村消費、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
4.啟動農村消費還要進一步疏通農村商品流通渠道,提高農村市場商品質量,鼓勵物流企業、超市連鎖企業,將營銷、物流網絡擴展到農村,便捷農民消費。
5.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在城鎮化進程中,要通過正規教育、職業教育和在崗培訓等形式,提高人口的素質,加快農民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變農民消費為市民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