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任喜
近年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使得高校事業會計與基建會計相分離的會計核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為適應財政體制改革的需要,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高校事業會計與基建會計分離的會計核算與監督模式亟待改革。
長期以來,受我國基本建設投資體制和國家財政預算編制的需要,作為高校經濟活動一部分的基建財務與高校事業財務分開核算,在現行體制下高校屬于事業單位,因此高校事業會計執行根據《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制定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基建會計執行的是《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高校事業會計和基建會計兩者在核算的體系與方法上不同,因而自成體系,導致學校基建會計的核算一直獨立于校級財務核算體系之外,造成高校會計有兩個會計主體、兩套賬、兩套會計報表的現象。
(一)會計主體不完整。目前高校這一完整的會計主體被人為地劃分為事業單位會計和基本建設會計兩個會計核算主體,這種做法是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企事業單位業務會計主體與基本建設會計分開核算的延續,是國家預算在高校會計的延伸,這就造成事業財務不反映財政對學校的基建投入,只按有關部門批復的自籌基建投資計劃轉出自籌基建經費,在項目竣工交付使用資產前不清楚工程項目資金動態流轉情況,缺乏有效監管。
(二)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監督弱化。分離核算造成高校存在兩套帳,兩套會計報表,而任意一套會計報表反映的都只是學校經濟活動的一部分,高校事業會計主要提供高校教學、科研、后勤服務等事業活動的會計信息,高校基建會計核算獨立于學校事業會計之外,主要提供高校基本建設活動的會計信息。若要對學校的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就需要把學校財務報表和基建報表合并起來看,這樣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全面、完整了解學校整體經濟活動,特別是對于不熟悉高校財務核算模式的信息使用者來說,更容易忽略基建財務這部分內容。隨著高等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新校區建設的開展,學校基建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國家財政對高校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學校基本建設投資出現了多元化的格局,包括國家和地方財政撥款、銀行貸款、學校自籌、社會友人的捐贈等。分離核算導致而有的款項是在學校基建會計處核算,有的則是學校事業會計處核算,導致了學校負債狀況不實,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缺。另外在核算基建項目工程成本時,對于與基建有關的費用直接在高校事業會計列入“經費支出”,沒有進行費用歸集,整個基建項目會計核算不完整,造成基建決算報表和部門決算報表既有脫節又有重復,無法真實、全面反映資產的狀況。
(三)無法滿足財政體制改革的需要。隨著政府財政預算體制改革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國家和地方政府基建撥款、基建補助款、學校自籌基建經費,都必須通過預算指標的形式在財政國庫集中支付中心下達指標,采取直接支付或授權支付的形式,這些款項已不再允許直接轉入學校基建賬戶,只能通過財政國庫集中支付中心直接支付給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商或歸還基建銀行貸款,這樣就基本上斷絕了基建賬戶的資金來源,基建會計已無資金自行通過基建賬戶支付款項,這就完全不同于過去采取的由學校將基建撥款、基建補助款、學校自籌基建經費直接轉入基建賬戶,再由基建會計進行支付的方式。
(一)基建財務并入學校財務部門核算。盡管基建財務在核算和管理上有其自己的特點,但基建財務是學校整個財務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都應當接受學校財務的統一管理,執行學校統一制定的財經政策和財務規章制度。學校財務處應該是學校財務管理和財務核算的唯一的職能機構,因此應撤銷基建管理部門下設的基建財務科室,將其功能并入學校財務處,將基建財務收支計劃納入學校的部門預算,統一執行學校的預算管理制度,根據預算安排支出,學校財務負責人直接對基建財務負責。
(二)調整相關會計科目。事業會計與基建會計一體化后,當前高校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科目就無法全面、準確地反映各項會計事項。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完整地反映高校各項經濟業務,應結合現行的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增設或刪減一些相關的會計科目。
1.收入類科目。在高校收入類科目下設置“基本建設撥款”,用以核算本年度高校所獲取的無須償還的基本建設資金來源。其中,“基本建設撥款——財政基建撥款”核算國家財政部門為學校撥入的基本建設專款;“基本建設撥款——上級基建補助”核算上級主管部門撥入的基建補助款;“基本建設撥款——事業結余基建資金”核算高校利用事業結余安排的基本建設資金。
2.支出類科目。兩賬合并之后,“結轉自籌基建”科目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應取消“結轉自籌基建”科目,增設“教育事業支出——基本建設支出”,用以核算各級發改委集中安排的用于基本建設的支出;“教育事業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用以核算非各級發改委安排的,包括上級主管部門基建補助收入、自籌事業收入用于基本建設的支出。
3.資產類科目。在資產類科目下增設一級會計科目“在建工程”,核算高校進行基本建設(包括新建、擴建和改建工程)發生的實際支出,對于購入不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和購入的無形資產直接記入相應科目,不在本科目核算。“在建工程”科目下設“建筑工程”和“安裝工程”兩個二級科目,工程項目支付工程價款、領用工程材料費用、分攤相關待攤工程費用等業務時,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基建專戶”、“工程物資”、“工程待攤費用”等科目;工程完工后,由“在建工程”轉入“基本建設支出”。增設“工程物資”科目,核算用于基建工程物資的購買、領用和結存情況,本科目按照工程物資的種類組織明細核算。購買工程物資時,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基建專戶”;領用工程物資時,借記“在建工程”、“工程待攤費用”,貸記本科目。
增設“工程待攤費用”科目,核算基建工程建設期間發生的借款利息和其他不能直接計入在建工程成本而需要在不同工程項目間進行分攤的工程管理費用。年度末,按照一定標準攤入在建工程成本。
4.負債類科目。在負債類科目“借入款項”科目下增設“基建投資借款”明細科目,并按貸款銀行進行三級明細核算。借款的利息支出本著“誰使用,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分攤,為學校教育、科研活動貸入的款項產生的利息用“利息支出”科目核算;為學校基本建設貸入的款項,償還建設期間借款利息時,計入建設項目成本,用“待攤投資”明細科目核算;償還基建項目竣工使用后借款利息時,直接用“利息支出”科目核算。
5.凈資產類科目。在凈資產類,增設“基建節余”科目,本科目按工程項目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年末如為貸方余額,則表示完工工程撥款的累計余額;如為借方余額,則表示完工工程學校自籌資金數額。年終,根據明細賬記錄的內容把已完工的項目“基建節余”的借方余額轉入“事業基金”的借方,若某項目完工后出現貸方余額,則按相關規定處理,該返還的返還;經批準留用的,則轉入“事業基金”貸方。
總之,高校事業會計與基建會計分離核算的會計模式已不適應現代高校財務管理及國家財政體制改革的需要,將事業會計與基建會計一體化,使兩個不同體系的會計主體歸為一體,有利于真實地、準確地、完整地反映高等學校的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