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企業文化是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它源于美日比較管理學熱潮的興起。它由企業管理人員引導,全體員工共同參與,根據企業的特點、發展方向及環境變化的需要,通過塑造并傳播企業核心價值觀,更新并完善企業內部的制度規范等手段來營造能夠提高企業績效、協調并推動企業戰略實施的文化氛圍的活動。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企業文化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企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企業文化指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意識形態。
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要在企業的市場實踐中逐步樹立并形成企業正確的價值觀念、獨特的企業精神及合理的經營之道,從而展示企業成功的管理風格和良好的經營業績。通過優秀企業文化的打造,可促使企業保持優勢,形成特色,優化管理和持續發展,同時與企業的經營活動相得益彰,有利于企業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建設可使員工樹立起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有助于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內部人際關系,帶動員工在企業建設活動中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員工素質的提高與完善。因此,通過企業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提高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將企業與員工結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讓企業培養出具有較強的集體主義觀念的員工隊伍,促進企業員工為企業的發展而貢獻出他們的最大潛力。
通過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積極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細節之處規范和引導員工的行為,讓員工的良好形象成為企業形象的載體,才能使企業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更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取向。企業經營實踐也表明,樹立先進的經營理念,實施明確地文化發展規劃,注重員工隊伍素質的提高,這些都能為展現良好的企業的形象奠定基礎,將企業發展引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企業競爭力是能確保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就要求要有比其競爭對手更強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也就是必須要有更強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競爭力可分為產品層、制度層和核心層三個層面。企業核心層是以企業理念、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包括了企業形象、創新能力和長遠的發展目標等。
現代企業的競爭已從產品平臺的競爭轉向了深層次的理念平臺的競爭。技術是可以學習掌握的,規章制度也是可以照搬照抄的,但是企業員工內在追求的企業文化卻是很難移植和模仿的。企業只有以其獨特的文化來提升競爭力,才能使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達到較高的發展層次。因此,以企業理念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才是最終意義上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是員工所信奉的價值理念,是企業活力的內在源泉。因為企業的最終活力來自于人的積極性,而人的積極性的調動則受到人的價值觀的制約,所以企業文化建設是實現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動力,對整個企業的管理具有導向作用,關系到企業競爭力的生成。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形成的,通常滲透著企業決策者,特別是企業初創者的許多個人特質,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文化體系,是難以模仿和復制的,會形成企業獨特的文化競爭力。
企業文化明確了企業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客戶、股東、員工、合作伙伴,如何正確確定企業的經營策略,如何協調好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等。其中,企業文化通過對企業員工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視,如不僅要為員工提供生活需要,還要搭建員工事業發展的平臺,讓員工感覺到在本企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最大限度體現人生價值,這樣有利于創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進而升華為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等,引導著企業員工為企業發展而努力奮斗,從而形成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帶動企業其它能力的提高,對競爭力的形成提供了黏合劑,逐漸建立起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優勢。
總之,現代企業的競爭表面是產品和服務的競爭,較深一層是經營管理的競爭,再深一層就是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一經形成,并為全體員工所掌握,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成為實施經營戰略的一種動力。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發展的強大的推動作用正日益明顯的在企業發展進程中體現出來。
以企業發展戰略為參照,對既有文化進行梳理,并提出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文化要素。要重視揮本企業及其文化素質的某種優勢,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發展本企業的文化個性。
(1)本土化。面臨國際競爭,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做好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全球化就是要有國際視野,敢于借鑒和學習世界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本土化就是要以本國國情為出發點,建設有特色的企業文化。
(2)科學化。要立足于實現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經營目標的統一。將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結合來分析文化建設對提高企業績效、實現組織目標的有效性。在實施企業文化評價時,要能通過比較分析總結文化建設的成效,對評價結果進行反饋,以提出相關的改進意見。
(3)創新化。企業文化創新是企業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指企業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而對企業文化各構成要素所進行的一系列變革的總和。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面對市場需求和競爭壓力,須通過運用新的經營理念、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組織關系等來維系或提升企業競爭力時,必然要求企業內部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來推動創新的產生。在企業文化創新中,要突出企業特色和個性,根據本企業的實際狀況和文化傳統,來確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激勵原則,從而塑造出具有本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模式。
(4)品牌化。從外在要素上看,品牌文化體現在品牌的名稱、標志、包裝等方面,分析其內在要素,更為重要的是企業所要傳達給消費者的特定的精神、個性和文化理念。品牌文化是企業構建的被目標消費者所認可的品牌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可以說是企業長久沉淀下來的文化造就了企業的品牌,企業文化才是品牌價值的源泉。因此,在品牌化的過程中,首要的是要理解并明確企業所具有的文化特質。
一個企業若員工的基本素質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職業修養或道德,企業的持續發展就存在著危機,企業文化建設也就變為空談。可以說,加強培訓、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素質,是建設企業文化的基礎保證。企業員工素質已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水平的要素和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要培養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必須進行有效的培訓,制訂出相應的員工培訓計劃,以便吸引和留住人才,一般包括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管理知識、作業技術等。培訓應與工作需要緊密結合,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培訓,使員工在知識、技術、技能、道德、品行等方面適合企業的要求,對企業的歷史沿革、傳統、信條和價值觀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夠真正理解和接納領導團隊文化,能夠按照崗位要求完成其工作,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不斷對員工進行培訓,更新其知識,提高其技能,促成企業文化氛圍的形成,把企業文化轉化為員工的自覺意識,并成為企業和員工行為的指南,使企業保持生機和活力,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企業員工的價值觀、信念、作風等文化要素,是不斷積極強化的產物,而且是借助一些物質和外化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企業文化的創造、倡導、傳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使企業絕大多數員工都能普遍接受和認同企業的價值理念,把它內化為自己的內在信念,才能在行為中加以貫徹和執行。從內在信念到實際行動,需要企業采取積極強化的辦法,使員工反復采用符合價值觀的行為方式,從而形成職業規范和習慣,企業的價值觀才能落地生根。
市場競爭環境和企業自身的發展變化,都對企業如何提高企業競爭力提出的新的挑戰,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關鍵來源之一就是企業文化的塑造和創新。通過培育企業文化這一核心的競爭要素,對于全面帶動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要重視企業文化和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發揮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競爭力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