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榮
農村中小企業作為推進農村工業化的重要力量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橋梁與紐帶,在穩定經濟運行、推進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農村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逐步推進,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內外經驗表明,有針對性的培訓服務業的發展,對于有效克服中小企業的人才約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本文將基于課題組對廣東佛山三水區、安徽鳳陽縣和四川南部縣中小企業的問卷調查,就當前農村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的發展狀況,以及企業對培訓服務的需求取向進行剖析,以期得出加強和改善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的若干啟示。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于課題組對三縣(區)農村中小企業的問卷調查,通過審查的有效問卷為151份,其中四川南部縣、安徽鳳陽縣和廣東佛山三水區分別為41份、40份和70份。
?
樣本企業以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為主,其中,小型企業95家,占樣本總數的62.9%,其余為中型企業;制造業企業121家,占樣本總數的80.1%,其余為農業企業和服務企業(參見表1)。根據調查縣(區)的地理區位及經濟發展狀況,本文將廣東佛山三水區作為東部地區的代表,而將安徽鳳陽縣和四川南部縣的數據合并,作為中西部地區的代表。
需要說明的是,課題組在問卷審查時,對部分問題存在漏答的問卷,只是對該問題進行了剔除并視為無效,未從整體上視為廢卷。因此,本文在分析相關問卷內容時,各問題的樣本數可能會少于有效問卷總數(151份)。為簡便起見,各表中的企業數均指有效樣本數。
中小企業對培訓服務現狀的評價,能從側面反映出培訓服務的發展狀況。在問卷分析中,本文根據中小企業對培訓服務現狀的評價,從很不滿意、較不滿意到一般、滿意和很滿意,分別賦值1、2、3、4、5,計算全部有效問卷的評分均值,作為衡量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發展狀況的滿意程度指標。評分均值3代表滿意程度為中等水平(一般),數值越低表示滿意度越低,發展狀況越不理想;反之則反是。
?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將企業培訓服務的提供主體分為政府和市場兩類。統計結果顯示,企業對政府培訓服務的評價明顯好于市場培訓服務,相應的評分均值分別為3.27和3.15,并且,表示對政府培訓服務滿意或很滿意的企業比重之和高于市場培訓服務13.5個百分點。這一狀況在不同類型地區的表現也類似(參見表2和表3)。
然而,盡管政府培訓服務的發展狀況相對較好,但考慮到表示對培訓服務滿意或很滿意的企業比重之和仍然明顯低于40%,這意味著超過六成的企業對培訓服務的評價僅為一般以下(包括一般、較不滿意和很不滿意)??梢姡瑥目傮w上來看,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發展仍然與企業的期望值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在市場培訓服務中更為明顯。
據調查,目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在培訓員工時采用內部培訓方式,采用外部培訓的企業比例明顯偏低。在151個有效樣本中,選擇內部培訓的企業比例高達88.7%,排在第二位的政府或準政府組織的培訓,選擇的企業比重也只有27.8%;而選擇網絡學校培訓、學歷教育或高校培訓的企業比重都明顯低于10%。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采用內部培訓的企業比重甚至高達92.9%。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采用網絡學校培訓、學歷教育或高校培訓的企業比重都明顯偏低(參見表4)。
?
根據樣本企業的回答,中小企業外部培訓服務的培訓質量和效果明顯低于企業內部培訓。在146個有效樣本中,認為內部培訓效果很大的企業比重達到45.2%,政府或準政府組織培訓和行業協會培訓的這一比重則明顯低于20%;而認為委托培訓、學歷教育或高校培訓和網絡學校培訓效果很大的企業比重更是低于5%。并且,認為內部培訓效果很大和較大的企業比重之和高達74.0%;而除政府或準政府組織培訓與行業協會培訓的這一比重分別達到30.8%和30.7%外,其他培訓方式的相應比重均低于20%(參見表5)??梢?,針對農村中小企業的外部培訓服務發展明顯滯后。
?
據調查,現有外部培訓服務發展狀況不理想,主要與“培訓質量不高”、“培訓缺乏針對性或專業性”以及“培訓收費太高”等問題有關。在139個有效樣本中,52.5%的企業將培訓質量不高作為培訓服務機構存在的第一大問題,而認為培訓收費太高和培訓缺乏針對性或專業性的這一比重也分別達到了23.7%和20.1%。如果將選擇前三大問題的企業分別加總,認為培訓質量不高、培訓缺乏針對性或專業性、培訓收費太高的企業比重分別高達71.9%、64.0%和63.3%,明顯高于其他問題的相應比重(參見表6)??梢?,在加快完善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的過程中,如何提高培訓服務的質量,加強培訓服務的針對性或專業性,使之能更好地迎合中小企業的需要,應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值得指出的是,對于委托培訓和高校培訓,分別有38.2%和36.2%的企業選擇“無此類培訓”,而選擇無網絡學校培訓的這一比例更是高達45.8%(參見表5)。這從很大程度上說明,現有培訓機構的培訓服務還沒有有效惠及農村中小企業。一般而言,教育或培訓的資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對于處在縣及縣以下的農村中小企業而言,往往因信息不對稱,或者接受培訓服務的成本(包括培訓成本、食宿和交通支出等)相對較高,許多培訓方式在農村中小企業中還沒有形成有效供給。因此,如何進一步擴大培訓服務的受惠面,同樣是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發展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在問卷分析中,本文按照中小企業對培訓服務需求的迫切程度,從較弱或沒有需求、較不強烈到一般、強烈、很強烈,分別賦值1、2、3、4、5,計算全部有效問卷的評分均值,作為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的需求程度指標。評分均值3代表需求程度為中等水平(一般),數值越高表示需求程度越高;反之則反是。
?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無論是政府培訓服務還是市場培訓服務,中小企業的需求程度都明顯偏高,相應的評分均值分別達到3.35和3.39,明顯強于中等水平(評分均值為3)。并且,需求程度的評分均值均分別高于滿意程度的評分均值(3.27和3.15),這說明,針對中小企業的培訓服務發展仍然處于明顯的供不應求狀態(參見表7和表8)。
?
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中小企業對培訓服務的需求程度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前者對政府和市場培訓服務需求程度的評分均值分別高達3.43和3.46,而后者的相應評分均值為3.28和3.34,分別比前者低0.15和0.12。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表示對政府和市場培訓服務需求強烈或很強烈的企業比重之和分別比東部地區低12.2和13.7個百分點。這可能是因為,東部地區中小企業所處的發展環境,使得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市場壓力更大,企業發展對員工素質的要求更高,從而對培訓服務的需求更強烈。
?
據調查,在102個有效樣本中,將內部培訓作為最迫切需要的培訓方式(第一培訓方式)的企業比重達到了43.1%,而其他各類培訓方式的這一比重均在20%以下(參見表9)。可見,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對內部培訓的需求更為明顯。
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外部培訓服務的質量和效果不佳,但調查數據仍顯示,企業對外部培訓服務的需求已經凸現。與前文企業實際采用的培訓方式相比可以發現,除內部培訓外,在其余各類培訓方式下,選擇其作為當前最需要的三類培訓方式的企業比重,均明顯高于實際采用該種方式的企業比重。如,作為最迫切需要的三類培訓方式,選擇“行業協會組織培訓”、“委托培訓”和“政府或準政府組織培訓”的企業比重分別達到52.0%、40.2%和35.3%,而實際采用這三類培訓方式的企業比重分別僅為12.6%、19.9%和27.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88.7%的企業表示采用過內部培訓,但僅有63.7%的企業將內部培訓作為當前最需要采取的培訓方式,還有25%的企業未將企業內部培訓作為當前最需要采取的培訓方式。
由此推斷,對于相當一部分企業而言,內部培訓并不一定是企業最理想的培訓方式,充其量只是在現有資源約束下可有效獲得的培訓方式之一。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的需求剛性,即,無論外部培訓環境如何,企業確實需要外部有效培訓服務來支持自身的發展??梢姡訌娡獠颗嘤柗盏挠行Ч┙o,促進培訓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培訓服務的可獲得性,也是農村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
從企業對不同類型人員的培訓需求迫切程度來看,中小企業對各類人員的培訓需求強度都較高,選擇迫切和較迫切的企業比重都明顯過半,其中,技術人員的這一比重最高,達到80.1%,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人員的相應比重(參見表10)。因此可以說,中小企業對技術人員的培訓需求最為迫切。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村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發展明顯滯后,與企業的期望值存在較大差距,加強與改善中小企業培訓服務已成為應時之需。
首先,針對培訓服務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高培訓服務質量,加強培訓服務的針對性或專業性,使之更加符合中小企業的需要,應該是改善中小企業培訓服務的重點所在。與此同時,引導現有培訓機構提高服務效率,為中小企業提供價廉質優的培訓服務。
其次,農村中小企業對培訓服務的需求較為強烈,東部地區更為突出。針對委托培訓、網絡學校培訓、學歷教育或高校培訓等可獲得性較差的問題,引導和鼓勵現有培訓機構擴大培訓服務的惠及面,增加培訓服務的有效供給,促進培訓服務方式的多元化,對于克服中小企業的人才制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鑒于中小企業對技術人員培訓需求的迫切性,在加強中小企業培訓的過程中,應將技術人員培訓作為重點。
[本文數據均來自于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云研究員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新農村建設中支持農村中小企業的政策轉型和服務體系建設機理、模式及其區域比較研究”中針對四川、安徽和廣東三省農村中小企業的問卷調查。本人參與該項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還有:姜長云、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杜志雄研究員和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劉明軒、張曉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肖衛東、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張瑞娟和博士生陳晨,在此一并表示感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導師姜長云研究員的指導,但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