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近幾年來,根據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精神要求,高職院校都在廣泛地開展教學改革,積極探索“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各校的《基礎會計》課程也都在紛紛進行改革,出版了一些相應的教材。但從改革的情況看,有的除了強化了一些實訓內容以外,教學內容體系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也有的甚至只是原來教材的翻版。為了使教學改革取得實效,應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架構。
高職《基礎會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系統性較強的課程,它闡明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既是會計專業的技術基礎課程,又是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公共專業基礎課程;既是《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等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基礎,又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主要課程;既是會計“基本概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載體,又是會計崗位基本職業技能訓練的載體。
因此,《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定位為“夯實基礎、適應崗位”,即理論知識的教學要滿足后續專業課程的教學需要,基本技能的培養要滿足會計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
從目前已有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來看,主要有傳統內容體系、模塊化內容體系、項目任務式內容體系等幾種,各有其特點。
(一)傳統內容體系。傳統的教學內容體系基本是從總論開始,依次是會計科目和賬戶、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及會計報表等,以理論教學為主線,教學環節基本采取理論教學結束后進行一周的綜合模擬實訓的方式。這種教學內容體系必然會使教師在傳授知識時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不可能占很重要的地位。往往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而忽視了技能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學生在學完課程以后,甚至對會計都沒有任何的感性認識,不知道會計人員應做什么,如何去做,職業技能殘缺不全。即使在隨后的綜合模擬實訓過程中,學生也不能將各項操作銜接起來,無法自主完成各項操作,只能是在教師的一步一步指導之下來完成。顯然這種教學內容體系已經完全不符合高職教育應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
(二)模塊化內容體系。模塊化內容體系基本是分為三大模塊:理論知識模塊、會計工作流程模塊和模擬實訓模塊。這種內容體系已經對傳統內容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在完整的理論教學基礎上強化了實訓,其中會計工作流程模塊著重講授會計工作中各環節的實踐技能要求,模擬實訓模塊一般是對應著會計工作流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而設置的實訓項目,讓學生通過模擬實訓來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
這種教學內容體系體現了“理”和“實”的結合,通過“先學后做”的方式,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實際的操作,促進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但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基本還是分離的,無法真正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未能融“教、學、做”為一體。
(三)項目任務式內容體系。當前大家都在一致探討構建項目任務式內容體系,不少學校已經取得了成果,并出版了相應的教材。這種教學內容體系應該是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以工作過程為課程設計基礎,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優化課程結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從而實施“項目導入、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在項目任務式內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設計項目和任務,即以什么作為項目載體,用什么樣的任務來驅動教學過程。如果項目和任務設計不科學,就不能真正達到教學改革的目的?,F在有的所謂項目任務式的內容體系跟傳統內容體系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把原來的“章節”改成了“項目任務”,完全為了改革而改革,這種內容體系是不可取的。
有的改革成果是真正的項目任務式內容體系,有利于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內容體系一般是按照會計崗位設計的項目和任務載體而形成,例如以填制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和編制會計報表等等作為項目和任務。這些項目任務真正體現了會計工作過程,實現了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教學過程。但這種內容體系也有其缺陷,要么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要么是理論的重復。因為這些會計崗位技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之上,也就是要在講授了一定的會計理論的前提下再教學崗位技能。如果先是基礎理論教學,后是崗位技能教學,那就沒有能真正實現“理”和“實”的完全“一體化”。如果將理論知識教學貫穿到崗位技能教學過程中去,那又有可能造成理論知識的重復,因為諸如會計科目和賬戶、借貸記賬法等理論知識是各個會計崗位技能學習都必須具備的基礎。所以,這種項目任務式的教學內容體系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介于以上分析,必須對《基礎會計》課程內容體系進行重新架構。
(一)教學內容組織思路。重新組織課程教學內容的總體思路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夯實基礎、適應崗位”為目標,按照“項目任務導入理論教學,理論知識引導實訓要求,實訓要求指導實際訓練”的思路,以職業技能為主線,以項目任務為主題,實施“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從而融“理、實、做”為一體。
(二)項目任務載體的設計。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而會計核算又是基礎,所以會計工作過程實際就是會計核算方法的運用過程。會計核算方法體系主要由七種方法所組成: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或借貸記賬(現行的復式記賬法為借貸記賬法)、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編制會計報表,這些方法在每一個會計期間循環使用,故稱之為會計循環。無論單位如何設置會計工作崗位,會計工作過程都是這七種方法的運用過程。所以,用這七種會計核算方法作為教學內容的項目載體,每一個項目設計若干個工作任務,這些項目和任務完全可以貫穿起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和崗位技能體系,從而實現“理”和“實”的完全融合。
(三)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按照教學內容組織思路,以會計核算方法作為項目載體,將整個課程內容分為課程導入和七個項目,每個項目設計若干工作任務。課程導入部分模擬一家企業的實際資料,作為一項總任務導入整個課程的教學。在此基礎上,圍繞每一個項目和每一項工作任務,將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融入其中。由項目和任務導入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講授,展示項目任務完成結果的實際資料,提出完成任務的要求,指導學生進行各個實訓項目的實際操作。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工作任務的實訓項目,由學生各自獨立完成。最后再設計一個綜合實訓項目,將學生分組,建立模擬會計機構,進行人員分工,將各項工作任務按照會計工作崗位的分工連接起來,進行綜合實訓,完成一個會計循環。綜合實訓過程中,可以進行多次輪崗,反復完成幾個會計循環,讓所有學生掌握整個會計工作過程中各項崗位技能。具體教學內容體系見上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