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勝 李艷 戴 雯 夏尊恩 郭 毅
脂聯素(Adiponectin,apM1)是新近發現的一種由脂肪細胞特異分泌的內源性生物活性因子,在血液中具有較高的濃度。已在動物和人類實驗中證實apMl具有增加脂肪酸氧化、提高葡萄糖攝取量、改善胰島素抵抗、抗動脈粥樣硬化及抗內膜增生等作用[1]。在肥胖者、糖尿病或冠心病(CHD)患者,血漿apMl水平低于正常,因而認為apMl是胰島素抵抗和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因子。研究表明,apM1基因突變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目前已發現10余種apMl基因常見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如 SNP-11377C/G 、+45T/G 、+276G/T及一些少見的錯義突變。部分突變與血清apMl水平及CHD密切相關,其中外顯子2上45位T/G多態性在國內研究較多[2]。但apMl基因SNP在不同種族、地區分布差異較大,以致國內外研究結果不一致,甚至對同一種族不同地區人群的研究也會有相互矛盾的結果產生[3]。Meta分析可以對具有相同研究目的的多個獨立研究結果進行定量合并和綜合評價,以彌補單個研究的不足。本文就中國人apMl基因+45T/G多態性與CHD相關性的病例對照研究進行Meta分析,旨在為我國人群apMl基因遺傳突變與CHD的關系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收集有關中國人apMl基因+45T/G多態性與CHD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文獻資料。對其中以CHD為研究病例,以正常健康人為對照(Control),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apMl基因+45T/G位點基因型的分布及等位基因頻率,研究apMl基因多態性與CHD相關性的文獻進行綜合分析。
以apMl、基因多態性、CHD、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肌病等為主題詞,從中國知網、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萬方數據庫聯合檢索2009年12月以前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獲得全部文獻,并檢索同期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Springer、Ovid 等數據庫中以中國人為研究對象的相關文獻。對各論文的參考文獻也進行了手工檢索。末次檢索日期為2009年12月31日。
由2名臨床醫師和1名流行病學工作者共同對獲得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并取得一致意見:(1)研究對象均為中國人(包含港、澳、臺地區),民族不限;(2)均為獨立的研究,同一組資料重復報道者,取其資料最完整的文獻;(3)各文獻研究方法、診斷標準以及Control人群的選擇標準相似;(4)符合H-W遺傳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定律。
經過篩選符合要求的文獻,每篇文獻數據收集由兩位研究者分別獨立完成。數據提取過程中若有爭議,參照原文討論后取得一致。
(1)對所選擇的研究基因型分布進行H-W遺傳平衡檢驗;(2)對各研究的結果進行異質性檢驗,并根據檢驗結果選用相應的數據合并方法。若各研究間無顯著異質性,則采用Peto Mantel-Haenszel(M-H)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并;若結果間存在顯著異質性,則采用校正后的Dersimonian-Laird(D-L)隨機效應模型法進行數據合并。(3)用Meta分析軟件Review Manager 4.2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計算總OR值,采用雙側檢驗,顯著性水準為0.05。(4)應用漏斗圖和Egger's檢驗(STATA10.1軟件),判斷納入文獻是否存在明顯偏倚。(5)由于apM1基因+45位點等位基因中G為突變基因,Meta分析主要進行等位基因突變和各種突變型(TG、GG 、TG+GG)與野生型(TT)的比較。
通過中英文數據庫檢索共獲得文獻23篇,排除綜述、研究位點非+45及數據不全的文獻,篩選到符合標準的研究文獻共9篇。經遺傳平衡檢驗有1篇文獻研究不符合HWE分布,最終納入研究文獻8篇[4~11]。包含公開發表論文3篇(含1篇英文文獻)、博士學位論文2篇、碩士學位論文3篇。CHD診斷依據按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及WHO的CHD命名標準2篇,以冠脈造影單支狹窄≥50%作為病例者6篇;以健康體檢者為Control組4篇,以同期入院檢查排除CHD為Control組4篇;CHD組與Control組在年齡、性別方面均具可比性。研究對象為漢族人群4篇,未加說明4篇。6篇文獻基因多態性檢測方法采用PCR-RFLP法、1篇文獻采用Taqman基因分型、1篇文獻采用PCR-LDR法。納入的8組病例對照研究中累積CHD病例1 929例(含急性冠脈綜合癥(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77例),對照1 641例。見表1。
異質性檢驗結果(表2)顯示,各研究結果之間存在顯著異質性(P<0.05,I2>50%),故在進行Meta分析時采用D-L隨機效應模型法進行數據合并。Meta分析結果顯示,就apM1基因+45T/G多態性與CHD相關性而言;G等位基因與T等位基因(OR=1.03,95%CI為 0.83~1.27,P>0.05)、基因型(TG+GG)與 TT(OR=1.03,95%CI為0.80~1.34,P>0.05)、基因型TG 與 TT(OR=1.02,95%CI為 0.80~1.29,P>0.05)、基因型GG與 TT(OR=1.08,95%CI為 0.68~1.73,P>0.05)均無顯著性差異(表2)。

表1 入選文獻基本情況及apMl基因+45T/G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頻率

表2 異質性檢驗及Meta分析結果
用Meta分析軟件Review Manager 4.2繪制漏斗圖(圖1),并用STATA 10.1進行 Egger's回歸分析,進一步檢驗發表偏倚。以各合并OR值除以標準誤(作用大小),與標準誤倒數(精確度)做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各比較對象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因而推斷漏斗圖是對稱的,即各研究結果之間沒有明顯的發表偏倚,說明入選的8個研究有較好的代表性。采用逐一排除各研究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合并OR值未見明顯改變,說明本次Meta分析結果穩定可靠。

圖1 中國人apMl基因+45T/G多態性與冠心病相關性Meta分析漏斗圖

表3 Egger's回歸分析結果
人類 apMl基因是單拷貝基因,位于染色體3q27,全長約17 kb,包括3個外顯子和2個內含子。apMl基因的轉錄從接近5'端的胞嘧啶開始,多肽編碼區域是從外顯子2起始處開始,在外顯子3起始處結束。全基因組掃描推測此區域是代謝綜合征、2型DM 和心血管疾病的易感區域,而且有較大頻率的基因多態性。因此,對定位于染色體3q27區域的人apMl基因的SNP與疾病的關系已經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對apMl基因+45T/G多態性與CHD相關性進行分析,但各研究的結論迥異。Lacquemant等同時分析了法國人和瑞士人apMl基因多態性,結果發現,在法國人群中糖尿病CHD患者apMl基因+45T>G突變率較正常人高,而在瑞士人群中卻未發現明顯差異[12];在高加索人種男性人群中,apMl基因+45T>G突變與CHD易感性也無明顯相關性[13]。這種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可能與不同人群基因差異有關,故本文僅將中國人群為研究對象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的目的在于通過合并同類研究,以增加統計效率從而得到更符合實際的結果,但也無可避免地引入其他混雜因素,例如陽性結果的研究報告相對容易發表而導致的發表偏倚、不同研究之間結果的不同質性等。在本研究中,有多項陰性結果的研究納入分析,納入的8組病例對照研究中累積CHD病例1 929例,Control組1 641例。異質性檢驗發現,納入的8項研究之間存在明顯的異質性,形成這種異質性的原因可能與人群遺傳背景的差異、樣本量大小、研究對象入選標準、年齡和性別構成、是否具有CHD家族史等有關。在研究方法上,盡管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均采用了合適的方法對基因型進行分析,但個體研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在采用PCR-RFLP的大部分個體研究中也存在是否對最終產物進行序列測定驗證的差異,在對Meta分析的總體結果進行分析時這種差異的混雜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本研究在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中制定并實施了嚴格的標準,所有納入研究的漏斗圖顯示基本對稱形態,若按0.10的顯著性水準[14],Egger's回歸分析提示存在一定的發表偏倚,但并不影響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
在入選8組病例對照研究中,僅3組研究報告該位點基因多態性與CHD密切相關,徐麗[4]和王珺楠等[5]的研究顯示 T>G突變是冠心病易感因素,而Chang YC等[11]則認為T>G突變是冠心病保護因素。本研究利用循證醫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對各項單項研究的綜合分析初步提示,apMl基因+45T/G多態性與冠心病易感性無明顯相關性,但還需擴大樣本量,更大程度地控制混雜因素,進一步準確闡明apMl+45T/G基因多態性與CHD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