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萍,畢蕓祺,崔 旭,張曉燕,孫建緒(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北京市 100850)
基本藥物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77年提出的,并定義為“那些滿足人群衛生保健優先需要的藥品”。基本藥物的概念對發展中國家有著特殊的意義,尤其對于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人人享受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我國政府從1979年開始參加WHO基本藥物行動計劃,1996年首次發布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09年8月18日,衛生部發布《國家基本藥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部分》(以下簡稱“2009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使基本藥物制度正式付諸實際。2009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分為化學藥品、生物制品,中成藥及中藥飲片3個部分。筆者從藥劑學的角度,比較我國2009版《基本藥物目錄》與WHO《基本藥物目錄》的異同點,以分析我國基本藥物的特點。其中,中藥飲片部分為頒布國家藥品標準的中藥飲片,本文不作討論。
2009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收錄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205個品種,涉及270個制劑,按劑型分為21類,如表1所示。

表1 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的劑型分類Tab 1 Dosage forms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dicines
由表1可見,口服常釋劑所占比例最大(44.81%),其次為注射劑(37.78%),二者的總和比例高達82.59%。說明患者最易接受傳統劑型,符合基本藥物普及率高的特點。
口服劑型包括口服常釋劑、口服緩釋劑、顆粒劑、口服溶液劑、口服散劑、滴丸劑、干混懸劑等,總共138個制劑,占制劑總量的51.11%;其中,口服緩釋劑6種(雙氯芬酸、吲達帕胺、氨茶堿、茶堿、硫酸亞鐵、氯化鉀),相較常釋劑比例偏低,僅占2.22%。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①受經濟條件制約,口服緩釋劑的價格一般要高于口服常釋劑型;②受自身特點制約,開發緩釋劑型要綜合考慮藥物的理化性質、臨床應用的適應證以及疾病的特點等,因此緩釋劑型的應用比例不高。但由于新劑型具有普通劑型無法比擬的優點,如可以減少服藥次數,降低峰谷濃度差,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患者的順應性等,因此期盼在《基本藥物目錄》中適當增加新劑型的比例,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注射給藥途徑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的特點,在臨床應用中僅次于口服常釋劑,占居第2位。但注射制劑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注射給藥,給患者帶來疼痛,且順應性差,尤其不適于長期用藥的患者及年齡幼小的兒童患者。
一般而言,藥物經口服途徑和注射途徑給藥主要發揮全身治療作用,而其他的給藥途徑主要發揮局部治療作用。如:外用軟膏劑所占比例為3.0%,主要應用于局部皮膚病的治療;滴眼劑和眼膏劑所占比例為3.7%,主要應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療。此外,栓劑是值得關注的劑型。栓劑一方面可以發揮局部治療作用,治療痔瘡(肛栓)或陰道炎(陰道栓)等相關疾病;另一方面又可通過下腔靜脈吸收直接進入體循環,發揮全身治療作用,并可避免肝臟的首關效應,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2009版《國家基本目錄》中收錄3個栓劑品種,分別為吲哚美辛栓、咪康唑栓和甲硝唑栓,其中吲哚美辛栓為肛栓,發揮全身治療作用,用于解熱及緩解肌肉痛、關節痛等;而咪康唑和甲硝唑均為陰道栓,發揮局部治療作用,分別用于念珠菌性陰道炎及滴蟲性陰道炎的治療。栓劑在國外臨床中應用廣泛[1,2],而我國患者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使用栓劑的主觀意愿低,并由此導致相關藥物栓劑開發緩慢,最終使我國的栓劑臨床應用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
2009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收錄中成藥102個品種,涉及188個制劑,按劑型分為13類,如表2所示。

表2 中成藥的劑型分類Tab 2 Dosage form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由表2可見,中成藥丸劑、片劑、膠囊和顆粒劑數量位于前4位,所占比例分別為26.07%、21.81%、17.55%和16.49%,注射劑居第5位,比例僅為4.25%。中藥的口服劑型包括丸劑、片劑、膠囊、顆粒劑、口服液、散劑、軟膠囊、滴丸和合劑等,所占比例高達90.42%。這主要是由中藥自身的特點決定的:一方面中藥復方制劑多,君、臣、佐、使相互配伍,藥物成分復雜;另一方面藥物劑量較大,不適于其他途徑給藥。
對比表1和表2可知,化學藥品、生物藥品和中成藥劑型具有較大的差別:一是劑型種類的差別,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的劑型相對豐富,涵蓋21種劑型,而中藥劑型較少,為13種劑型;二是中藥注射劑的比例(4.25%)遠遠低于化學藥品及生物制品注射劑(37.78%),提示了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問題,中藥注射劑中存在的過敏原如蛋白質、多肽、鞣質、多糖等引起的人體應激性變態反應嚴重制約了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因而現階段國家相關監管機構及相關企業對中藥注射劑的開發持謹慎態度。
2003年,Richard Laing等[3]曾對17個代表性國家的《基本藥物目錄》與WHO的《基本藥物目錄》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見表3。
表3中所列國家(地區)參照以下標準挑選:(1)《基本藥物目錄》在過去的5年內進行過調整;(2)《基本藥物目錄》的格式同WHO《基本藥物目錄》一致;(3)藥物以非專利名稱列表。所選國家(地區)具有地理區域代表性,每個地區至少2個國家,1個大國家和1個小國家。

表3 代表性國家的《基本藥物目錄》比較Tab 3 Comparison of the essential drugs list among the reprentative stalions and regions
由表3可見,6個國家(秘魯、厄立特里亞、印度的卡納塔卡省、烏干達、南非、哈薩克斯坦)的基本藥物品種總數超過WHO目錄(309個),大部分國家的基本藥物品種總數占WHO品種總數的60%~90%,所占比例最少的國家為利比里亞共和國,品種數目為108,僅占WHO《基本藥物目錄》的35%。
從劑型角度分析,1999版WHO《基本藥物目錄》的制劑與品種數之比為1.56,只有1個國家(蒙古)超過此比值,達到1.63,其余國家的比例均低于該比例。該研究未收錄我國的《基本藥物目錄》情況。我國2009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收錄的品種總數為307,制劑總數為458,制劑與品種數之比為1.49,略高于WHO(現版350種)的比值(1.31),差別不大。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制定的目的是加強國家對藥品生產和使用環節的科學管理,保證人民防病治病的基本需求,適應醫療體制改革,打擊藥價虛高。其所列品種是專家和基層廣大醫藥工作者從我國臨床應用的各類藥物中通過科學評價篩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藥物。這些藥物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小、質量穩定、價格合理、使用方便等特點。我國2009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劑型較豐富,能夠兼顧臨床最大治療效果和保證大多數人民的整體衛生保健,滿足臨床需求。但是,隨著藥物的發展和防病治病的需要,《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還須進行定期調整完善,不斷優化品種數量。期望能夠借鑒國外一些優秀做法,適度增加品種的新劑型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從而更好的滿足城鄉居民基本用藥需求。
[1]Uehara S,Monden K,Nomoto K,et al.A pilot study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actobacillus vaginal suppositorie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Inter J of Antimicro Agents,2006,28(1):30.
[2]Hirabayashi Y,Okumura A,Kondo T,et al.Efficacy of a diazepam suppository at preventing febrile seizure recurrence during a single febrile illness[J].Brain Develop,2009,31(6):414.
[3]Richard L,Brenda W,Andy G,et al.25 years of the WHO essential medicines lists:progress and challenges[J].Lancet,2003,361(1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