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炎,顧小麗(江蘇南通市腫瘤醫院,南通市 226361)
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ADR)頻頻發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我院ADR監測小組對我院藥物使用進行了密切監測,發現抗腫瘤藥致ADR多而嚴重。為研究抗腫瘤藥致ADR發生的特點及規律,為臨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藥物提供參考,筆者對我院2005~2008年收集并上報的抗腫瘤藥致ADR報告16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的抗腫瘤藥致ADR報告162例,按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合并用藥情況、藥品種類、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等信息導入Excel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和分析。
162例ADR中,男性83例,占51.23%;女性79例,占48.77%,男女之比1.05∶1。患者年齡為5~89歲,平均年齡57歲。發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見表1。

表1 發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of patients inADR cases
靜脈注射給藥引發的ADR最多,有133例(占82.10%),口服給藥16例(占9.88%),其他給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腹腔給藥、皮膚給藥、外用等)13例(占8.02%)。
162例ADR中,植物來源的抗腫瘤藥(39.51%)的ADR的報告數居首位,依次為輔助治療類(27.16%)和抗代謝藥類(22.84%),涉及抗腫瘤藥6類36個品種;其中單一用藥123例(75.93%),合并用藥39例(24.07%)。其中,以紫杉醇(42例)和吉西他濱(31例)引發的ADR最多。引發ADR的抗腫瘤藥種類、代表藥品及例數見表2(因有聯合用藥,故統計例數大于實際例數)。
ADR報告中皮膚及其附件損害59例(36.42%),臨床表現多為皮疹和瘙癢,其次為全身性損害32例(19.75%)和血液系統17例(10.49%)。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分布見表3。
根據國家食品藥監督管理局ADR監測中心頒布的ADR因果關系判斷標準進行評價。162例ADR中,評價為肯定的90例(占55.56%),很可能的47例(占29.01%),可能的11例(占6.79%),待評價的14例(占8.64%)。162例ADR經治療或停藥后,116例(占71.60%)治愈,42例(占25.93%)好轉,3例(占1.85%)留有后遺癥,1例(占0.62%)死亡(鹽酸吉西他濱致患者急性腎功能衰竭后死亡)。

表2 引發ADR的抗腫瘤藥種類、代表藥品及例數Tab 2 Varieties of antineoplastic medicine inducing ADR,major drugs and cases

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分布Tab 3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在162例ADR中,男、女間發生率無差異,5~89歲均有發生。>60歲的老年人占41.97%。這部分人年老體弱、生理功能減退,常患多種疾病,接受多種藥物的治療,為肺癌、乳腺癌、胃癌者等腫瘤病的高發年齡段。因此在藥物治療前,要全面評估老年人的肝、腎、心臟功能,實施個體化藥物治療方案。
從表2可見,植物來源的抗腫瘤藥引發ADR(39.51%)居首位,其次為輔助治療類和抗代謝類。這由于該類藥物療效確切、產品多,是治療實體腫瘤使用最多的一線藥物;其次這類藥物基本為細胞毒藥物,提純難,副反應較多;再次為近年臨床加大治療劑量,且不斷地變換化療方案,使正常細胞受到殺滅,自身免疫降低,引發ADR增加;最后臨床未嚴格按照說明書和腫瘤指南治療,存在治療不規范性。故使用該類藥物時要了解患者的用藥史、過敏史,科學設計化療方案,控制好藥物劑量,做好治療前的預處理工作,根據抗腫瘤藥的時辰藥理學特性[1]配以相應保護劑進行治療,且用藥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發生ADR需及時處理。激素類、抗生素類和烷化劑抗腫瘤藥的ADR發生率較低,這與化療方案改變、使用量少有關。
在162例ADR中,以紫杉醇(42例)發生率最高,這是因為紫杉醇的溶媒聚氧乙基蓖麻油輸入人體后,易導致組胺釋放,引起過敏反應[2]。吉西他濱引發31例ADR居次席,且導致1名肝、腎、心電圖等指標都正常的高齡患者急性腎功能衰竭死亡,說明書提示會出現輕度蛋白尿和血尿,極少伴有臨床癥狀和血清肌苷與尿素氮的變化,國內未見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死亡的報道,原因不明,可能與年齡大有關。曲妥珠單抗、西妥昔單抗等單克隆抗體藥物未見ADR上報,與曲妥珠單抗發生心功能不全者占20%[3]的報道有較大差異。
從給藥途徑看,以靜脈用藥為最多,口服藥次之。化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治療手段,靜脈給藥是主要途徑,藥物直接進入體循環而迅速發揮療效,易引起較高的ADR,這與其他相關報道一致,但與給藥前的操作也有一定的關系。故要密切關注靜脈滴注前液體配制、放置時間、滴注時的操作、用藥配伍、避光要求及輸液器具的環氧乙烷殘留物等因素以減少ADR的發生。
ADR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36.42%)和全身性損害(19.75%)居多,臨床表現以皮疹和瘙癢等過敏樣反應和過敏性休克為主。與抗腫瘤藥具有較強的抗原性,易引發病理性免疫反應[2]有關,故要做好預防工作,發生時及時停藥或給予抗組胺藥和激素治療。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的ADR報告率不高,這與杜春雙報道的神經系統(41.1%)、呼吸系統(32.1%)[4]有較大差異,可能與臨床避重就輕上報心態和對ADR的認識不足有關。故在監測ADR時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嚴重的ADR如過敏性休克及重要臟器損害,密切關注患者血液系統及肝、腎等重要臟器的指標或參數,積極預防嚴重ADR的發生。
充分認識抗腫瘤藥的雙重性,促進抗腫瘤藥合理使用,加強對嚴重ADR的監測,做好ADR的處理預案,對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有很大益處,對有效減少用藥引起的醫療糾紛、降低醫療費用、保障醫療質量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郭 麗,杜文力,褚曉華.抗腫瘤藥時辰藥理學研究現狀[J].臨床薈萃,2008,23(15):1139.
[2]朱雅艷,華俊彥,田偉強.2006~2007年我市2881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海峽藥學,2008,20(10):160.
[3]Perez EA,Rodeheffer R.Clinical cardiac tolerability of trastuzumab[J].J Clin Oncol,2004,22(2):322.
[4]杜春雙.112例抗腫瘤藥致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中國藥房,2009,20(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