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陜西工業發展開始提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數量規模不斷壯大,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已經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門類齊全、技術先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既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支撐和推動全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蔣躍認為。
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如何設計?蔣躍談了如下幾個重要問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陜西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工業經濟向多點支撐轉變、向資源深加工轉變、向輕重工業并重轉變、向三大區域協調發展轉變,全面提升經濟效益。
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是:能源化工向資源深加工方向發展,努力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裝備制造業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和總成水平,盡快由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轉變。高新技術產業發揮陜西科技資源豐富的優勢,追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水平,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輕紡工業圍繞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精、專、特、優特色產品,形成新的產能。其中食品、服裝、工藝美術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采用先進工藝和信息化技術,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使工業在全省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

引導企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從根本上提高工業企業整體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為工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重點發展計算機、通信設備等產業,培育發展光電子、半導體照明、光伏電池等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優勢。發展應用電子產業,重點圍繞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機床電子、工業自動化控制等領域,加強技術研發,推進產業化。圍繞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等發展應用軟件,做大做強軟件產業。促進軟件服務外包發展,著力推進軟件標準化、商品化和國際化進程。
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重點加大對冶金、水泥、電力、化工行業等高耗能行業的改造力度,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實現企業運營管理網絡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快信息技術在能源及“三廢”綜合利用、回收和再循環以及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應用。在傳統產品的設計、制造、營銷、管理等方面普遍實施信息化,促進重大裝備和工藝項目的技術創新。通過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傳統產品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一批拳頭產品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增強產品整體競爭力。
利用信息技術科學、適度、安全采掘礦產資源,為工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礦藏資源數據庫和礦產資源可供性分析系統,實現對石油、天然氣、煤炭、有色、黑色金屬和非金屬礦藏等不可再生資源的精準描述、科學規劃、適度采掘、深度開發和高效益經營。加快傳統技術、設備、工藝、安全控制系統、分布式操作系統等的集成,提高生產測量檢測的準確度和信息傳輸的實時性。
建設企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整合省內有效資源,建設企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為大型企業(集團)提供高效便捷的業務流程優化和銷售、支付、物流等電子商務類信息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低風險的實用型信息技術服務。建設傳統產業改造構建庫和信息技術創新平臺,完善信息技術推廣工作體系、信息技術服務體系、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為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提供支持服務。
繼續壯大優勢產業。進一步壯大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以化工為重點,大力推進能源化工產業發展一體化,做大做強煤炭、油氣、電力和化工四大產業;以實施大飛機專項和發展支線飛機為龍頭,從整體上提升裝備制造業水平;以整合科技資源和加快成果轉化為抓手,擴張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力爭三到五年,將三大優勢產業發展成在全國優勢明顯、競爭力強、具有領先水平的產業。
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制定《加快陜西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意見》和《陜西企業技術改造指南》,建立全省技術改造項目庫,有重點、分批次地推進我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使企業的技術及裝備水平得到較大改善和提高。引導企業整合資源,更新設備,加快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個價值鏈高端挺進,推進產品技術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發揮我省在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產業上擁有的資源、科技和人才優勢,依托各重點企業,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實施多晶硅生產、硅材料加工、半導體照明應用產品等八大工程,加強專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在多晶硅提純技術、大功率LED光源、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研發等領域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使我省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產值達到3000億元,到2020年達到8000億元。
依托優勢農業生物資源,加大技術引進和新產品開發力度,培育壯大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擴大與東部地區的協作交流,積極吸引東部資金、技術,促進陜西產業升級。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擴張,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產能。
制定《陜西省關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陜西省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5年),對全省產業集群發展進行規劃部署,明確產業集群發展的方向、重點、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重點發展石油天然氣及化工、煤及煤化工、汽車、輸變電、航空、航天、有色金屬、食品、電子信息等20個產業集群。著力抓好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三大優勢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充分發揮現有工業園區作用,特別要提高23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和100個重點縣域工業園區功能,完善基礎設施,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加強部門協作,優化發展環境,通過工業園區承載和聚集功能的有效發揮,引導企業和項目集聚,提高產業集聚和關聯度,推動產業集群加快發展。
統籌規劃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立足陜西工業的發展現狀,把握工業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特點,集中力量研究、制定陜西工業轉型升級規劃,確立陜西工業發展總體戰略,明確各行業發展方向、目標任務和具體要求,引導、調動和鼓勵企業自覺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
制定和落實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各項優惠政策,特別是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稅收優惠、土地保障等政策,大力支持符合轉型升級發展方向的行業擴大規模、增大產能、提升質量,限制并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的發展。
支持陜北、關中、陜南發揮各自區域優勢和資源特點,積極發展適合本區域特點的工業經濟。關中地區要充分發揮科技和制造業優勢,以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優化升級為重點,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實現率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