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宋新剛
淮安地處蘇北平原腹地,現轄清河、清浦、楚州、淮陰四區和漣水、洪澤、盱眙、金湖四縣,總人口534萬,勞動人口為294.31萬人。近年來,淮安已走上跨越發展、全面振興的快車道?;窗彩薪y計公報顯示,2008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已躍居蘇北前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5億元,同比增長13.5%;財政總收入170.5億元,增長38.2%,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1.3億元,增長3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5億元,增長3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億元,增長24.5%。
由于歷史原因,淮安在經濟地理位置上屬于蘇北“經濟低谷區”, 2007年,淮安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戶籍算)14347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10元,而蘇北五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512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352元。
2007年淮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5.23億元,第一產業占17.1%,第二產業占48.1%(工業占40.6%);第三產業占34.8%,低于蘇北平均水平。蘇北五市三次產業占比為16.2:48.9(其中工業:41.3) :34.9。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淮安市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一二三”型到2000年的“二一三”型,再調整為2007年的“二三一”型。由于工業、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的拉動,全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從2007年的17.1:48.1:34.8再調整到2008年的15.5:49.5:35.0。
1978年淮安市工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產值比重分別為63.2%和36.8%,而2008年比重分別為36.52%和63.48%,淮安市工業已經從輕工業時代進入重工業時代。隨著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淮安市已初步形成冶金、機械、紡織、化工、煙草、食品、建材、醫藥八大支柱產業,鹽化工新材料、特鋼及延伸加工和電子信息等三大千億元產業也初具雛形,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據現有統計資料,2005年以前,在淮安真正從事電子信息相關產品生產、制造的企業數量很少、規模不大。大部分冠以電子有限公司的企業均是以電子信息相關產品銷售為主的企業。根據2005年淮安統計年鑒,從年銷售收入來看,全市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規模較大的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只有8家,其工業總產值12684萬元(可比價),工業增加值4509萬元(可比價),實現利稅為1119萬元,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為1506人。從企業性質分布來看,其主要數據見下表。

表1 2005年淮安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工業產值統計表
2005年淮安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品銷售總收入為10179萬元,以上數據表明,2006年以前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起步較晚,規模小,發展速度緩慢。
臺商對于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的投資,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淮陰博偉電子有限公司作為第一家臺商投資企業,總投資45萬美元,為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注入新生力量。但是此后多年,直到2006年,未再有新的臺資注入淮安電子信息產業。
2006年,淮安在世界500強招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當年成功引進了臺灣鴻海集團總投資不低于20億美元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項目。富士康科技集團進入淮安經濟開發區投產運轉后,淮安電子信息產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2006~2007年臺資振維電子、臺資達方電子、蘇杭科技(內資民營)等電子信息企業相繼落戶淮安;2008年9月新加坡上市公司多元科技有限公司在淮安投資2988萬美元,成立多元科技(淮安)有限公司,在淮安出口加工區內新上“設計、生產、加工印刷電路板”項目。
2006年以來,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均超出其他產業,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項目帶動了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騰飛,對集聚配套廠商,構建完整產業鏈,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壯大淮安市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規模起到顯著的帶動作用。面對電子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勢頭,淮安市政府在產業規劃方面對《淮安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及時作出調整,進行了新的部署。在淮安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出重點發展的八大支柱產業分別是:化工、紡織、機械、冶金、煙草、食品、醫藥和建材。2007年7月1日,在《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意見》中則明確提出淮安要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鏈(化工)、特鋼產業鏈三大千億產業。到2010年三大千億產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1000~150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目標:以電子產品制造業為重點,以富士康科技城為載體,努力打造一個產業基地、發展四個特色產業群、形成一批亮點企業和產品。一個產業基地,即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以富士康和達方電子為主體,集聚一批上下游關聯企業,形成集研發、生產為一體,產業配套相對完整的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產業鏈。到2015年產業基地實現銷售收入800億元。四個特色產業群,即儀器儀表特色產業群、線纜特色產業群、綠色電源產業群和汽車電子產業群。一批亮點企業和產品,即重點培育淮安翔宇電子、洪澤瑞特、展德光電等企業,發展激光打印機、電渦流減速器、高功率太陽能電池、醫療電子儀器、汽車電子部件、低功率冷光源、數碼相機成像單元等一批技術含量較高的新產品。到“十一五”末,電子信息產業形成1400萬平方米高密度多層電路板、2億件電子接插件、1億件線纜組件、200萬件計算機外殼組件的生產能力。
富士康的到來很快帶動了淮安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騰飛。到2007底,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1億元;2008年底,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共實現銷售收入148.35億元,同比增長51.4%,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為93.06億元,同比增長62.7%。在電纜、電池、儀表、元器件等行業涌現了一批銷售收入在10億~30億元的龍頭企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大框架的雛形已基本確立。
[1]宋新剛,殷麗麗.引進臺資對于促進淮安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經濟導刊,2007,(11).
[2]朱亞文,郝亞江.淮安市委調研報告以富士康為龍頭全力打造千億元產業──對淮安IT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3]中共淮安市委文件.中共淮安市委 淮安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意見.2007-7-1.
[4]中共淮安市委文件.淮安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