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 宋巨華 吳姜月 孫國民 于曉東
體育經濟是指從生產和經營的角度出發,把大眾的體育生活和與此相關的經濟行為有機融合在一起的經濟活動的總稱。伴隨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陽光體育運動走近千家萬戶,人們對休閑體育市場出現了很大的需求,2008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必將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進而推動休閑體育市場的發展。徐州不僅成為年產2000萬噸煤炭和擁有徐州、徐塘等大型電廠的著名能源基地,而且其以工程機械、網架、水泥等為優勢產業的現代制造業也在全國聲名卓著,已躋身世界工程機械五強的徐工集團成了徐州力量之城的現代形象代言人。徐州理應借助當前重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來發展自己的體育產業,力使徐州的體育經濟走在江蘇前列。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所以,科研工作者有必要對徐州的體育經濟發展進行調查研究,以使徐州的體育經濟快速發展。
筆者采用實證的方法來詮釋經濟轉軌過程中的體育經濟發展,并結合其他省市發展體育經濟的實踐經驗,通過比較、統計法,試圖反映出徐州體育經濟在江蘇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對策。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產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發展體育產業已成為體育事業發展要求。眾所周知,體育經濟的發展與體育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相互依賴的,體育經濟依賴體育的發展,體育事業的總體發展又依賴于整個經濟和大眾的體育消費觀念。
徐州體育產業部門內部缺乏有力的引導以及科學的管理措施,對自身的發展特點和方向認識不足,定位也不準確,盲從現象特別嚴重,一些體育設施的建設沒有完成規劃,一些部門就爭相開設項目,造成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存在著一些盲目攀比建設的不良現象,由此嚴重地制約了徐州體育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抑制了體育產業市場化的發展。
徐州的體育產業體系的建立不夠完善,現在的體育產業大都是計劃經濟社會中轉軌而來的,因此帶有一定的政府行為色彩。政府出資建設的公共體育設施相對大眾的需要明顯不足,應繼續加強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福利性投入。徐州市政府對下屬體育部門組織的體育比賽、有關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以及所有贏利性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以及修建體育場館等對體育經濟有推動作用的活動和舉措缺乏一定的優惠政策,扶植的力度不夠深入。
徐州現有的體育經營人員基本上是退役的教練員、運動員和少數待業人員。他們對體育工作比較熟悉,對經營知識的缺乏以及對市場運作和規律運籌力明顯不足,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育產業人才群體。同時徐州市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的總量、質量與分布構成狀況也制約了徐州地區體育產業的長足發展。
徐州市體育產業和所有其他產業一樣都需要一系列的服務措施,服務措施跟不上必然會阻礙體育產業的發展。
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沿岸建有4個內河大港,年吞吐量達2000多萬噸。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并擁有國內第二大鐵路編組站。公路有5條國道、20條省道通過,在建和擬建的連云港至霍爾果斯等4條高速公路經過徐州。市區3條環城路環繞城區,市到縣全部通上一級公路。國家民航干線機場徐州觀音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昆明、成都、哈爾濱、沈陽等11個城市的航線,形成了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地理上、交通上的優勢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徐州的運行具有優勢,以徐州為中心向外擴散的速度變得更快。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币磺洞箫L歌》,生動地傳達了彭城文化——徐州傳統文化的神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一個大眾化的休閑時代正在到來,由此產生出全新的休閑產業和休閑經濟概念。2007年,“休閑”第一次進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體育休閑產業是當今世界悄然而起的一個新興產業。它是利用城市先進的體育實施和優美環境,將健身、旅游、餐飲和購物融為一體的大眾消費時尚。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政府的大力推進和企業積極的參與,體育休閑產業在國內迎來發展的熱潮。體育和休閑產業不僅僅是對于場館的利用,也不僅僅是職業賽事和大型娛樂活動,而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隨著北京奧運會的結束,這種情況更為明顯。實際上,與其說北京奧運會的模式是完全成功的,不如說北京奧運會的很多模式至少是無法復制的。徐州市的教育、文化、體育等行業現在有持續快速的發展趨勢,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徐州市大力發展的產業的一個重大方向。
理應充分發揮徐州的地理位置、交通樞紐和文化優勢,根據徐州經濟發展規劃制定的相應體育發展計劃,有關部門并要積極組織落實;并且還要制定必要的政策,以促進徐州體育經濟的發展。當然更應該加強徐州體育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市場的培育,在加強徐州體育基金會和體育彩票發行的同時,應大膽將股份制引進現代體育企業,來增強體育企業集資、融資能力,也可借鑒省內外先進經驗,逐步成立專門以資助體育、設施建設為主進行體育投資的公共專業體育銀行。改革現行的勞動、人事制度,打破體育勞動力的部門所有制,合理開發和利用體育勞動力市場。同時,大力發展體育技術中介服務和信息咨詢業,培育體育技術信息市場和體育房地產市場,使各種體育要素合理配置,提高體育資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徐州市有關部門還應根據實際現狀,開發當地的體育旅游和相關的體育用品業,以促進整個徐州的體育經濟發展。
當然,徐州城市的體育經濟活力不僅源于這種多流的交匯、融合,更在于由此帶來的觀念的溝通、碰撞。令人可喜的是,原本耿直、豪爽的徐州人在感受八面來風中正變得開放、包容。筆者相信,彭城兒女必將在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與時俱進,奮力爭先,把徐州建設成為創業興業的熱土,一座活力盡顯、魅力四射的現代名城。

[l]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汪洋.“十五”城鎮化發展規劃研究[M].北京劃出版社,2001.
[3]鄭杭生.跨世紀中國社會學回顧與瞻望[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李天白.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出路[J].集團經濟研究,2004,(10).
[5]胡科生.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商業現代化,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