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曾記得2009年歲尾,災難大片《2012》中的山崩地裂、火海遍野、濁浪滔天的世界末日景象,既令觀眾盡享了全新的視聽刺激,也讓每一位看客由不得反思:如此景象是否將會發生,又在幾時來臨,那時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未曾想到2010年開年以來,氣候大災害就在我國接踵而至:東北的暴雪和寒潮、波及大半個亞洲的沙塵暴、前所未有的西南大旱……并非僅僅是科幻作品的無稽之談!而種種氣候災害,也使得“氣候”繼“民生”之后,成為又一個我們在研究經濟問題時不得不考慮的外部變量。
氣候已經深深地影響著經濟運行,并不斷強化著其重要性。如氣候對于投資的影響正不斷凸顯。在投資項目的決策分析及評價中,環境影響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但以往的環境評價多是地域性和即時性的,考慮的范圍不夠深遠,并沒有從對氣候長遠變化的影響來綜合把握。而現實教育我們,一些重大的投資項目不僅會影響一地的生態環境,還將對當地及更大地域范圍內的氣候產生深遠影響,必須在綜合評價中予以考慮。此外,在項目籌劃中,也必須考慮未來氣候的變遷和相關影響。遠的例子不說,就說原本溫潤潮濕、雨林密布的云貴川桂之地,居然發生如此大旱,讓人莫名驚詫之余,也有專家提出:大旱既是天災,也是人禍。所謂人禍,其一為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被外來經濟林桉樹、橡膠樹所替代,而桉樹素有“抽水機”之稱,對土壤中的水分消耗巨大;其二為西南地域的江河上小水電林立,導致了地下水嚴重沉降,水系難以自我循環和恢復。以上或可都歸咎于當初在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上的“見利忘義”。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西南大旱演化為氣候變化之長期趨勢的話,那么南水北調工程將有可能變得全無意義!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低碳消費”正演化為如火如荼的新消費運動,將引導公眾拓展新的消費領域,轉向消費新能源、新產品,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新技術,最終推動經濟轉型,形成生產力發展新趨勢,改變生產對象的新價值標準。
氣候也將成為出口的潛在制約因素。今年年初,歐盟召開2010年氣候政策聽證會,據傳會上提出了擬采納歐盟智囊機構提出的碳關稅設想。如果歐盟真的要加以踐行,則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巨大。其實歐洲對環保的覺悟和行動向來領先世界一步,如瑞典和挪威早在1991年就采用了碳排放稅,加之芬蘭、丹麥等“綠色集團”早已在國內實施,法國也開始了大力推進的過程。雖然整個歐盟達成碳關稅共識、并啟動向我國出口商品實施征收還有待時日,但確實也給了我們深刻的警醒,敦促我們要盡快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和應用清潔可再生能源,以應對這一終究要浮出水面的“貿易壁壘”。

氣候不僅深刻地影響了經濟領域中的投資、消費、出口等,而且還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有關資料統計,在1992年至2001年的10年里,全球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占各類自然災害的90%左右,導致62.2萬人死亡,20多億人口受影響。且氣象災害發生率一直在急劇上升,近30多年全球自然災害發生頻次增加3.2倍,直接經濟損失翻了三番。而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由于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2000-3000億人民幣,占GDP1%-3%。浙江也是各種氣象災害的多發地,如臺風災害、梅汛期暴雨與洪澇、干旱等,2005年是浙江氣象災害較為嚴重的一年,全省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71億元,超過了當年GDP的 2%。
今后在經濟政策的制定中,“氣候”要求我們更多地將目光投向未來,著眼整個地球。在具體的戰略制定上,我們要靜夜長思、捫心自問:資源、環境與人口、經濟的真實狀況到底如何,互相之間能否相容?是否會導致不可逆轉的重大風險?我們決不能只盯住眼前的“保增長”,而對已經發生的異常氣候變化視而不見、置若罔聞。如果我們不能從正在面對的現實中吸取教訓,還不采取積極的行動來亡羊補牢,那么,電影《2012》必然會災難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