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禮華,194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化學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勞模。20世紀80年代從政后歷任奉化、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省地方稅務局局長及國資辦主任。2003年從財政廳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財政部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特聘教授、財經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公元前81年的早春二月,長安城內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一派繁榮景象。此時在城市中心的皇宮里正在舉行一個有數十人參加的國家財政政策研討會,會議由丞相田千秋主持,漢昭帝親自參加。討論雙方唇槍舌劍,差不多成了辯論會。當時會議的正方是主管國家財政工作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所率領的官方隊伍——“群丞相史、御史”,反方是根據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指示點名邀請的理論界人士——“文學、賢良”。與會的儒生桓寬在會議上作了認真的記錄,并在事后整理成一篇極具歷史意義的經濟學著作《鹽鐵論》。此書的流傳對中國后世的財政管理工作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會議的主角桑弘羊于漢景帝后元五年(公元前152年)出生在洛陽城里一個“財累萬金”的商人家庭,由于家境富裕,從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再加上天資聰穎,又受父親經商的耳濡目染,造就了他極強的經營意識和心算才能,13歲就以行動敏捷、才華出眾的特長被選入皇宮,成為漢武帝身邊的少年“侍中”。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的財政日益困窘。為了解決政府嚴重的財政危機,漢武帝啟用桑弘羊出任搜粟都尉兼大農令,掌管全國財權。
西漢前期國家對鹽業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許私人經營,國家只是抽取30%稅率的鹽稅。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開始,鹽業收入撥歸大農令以助國庫,并設立大農丞(相當于今財政部副部長),開始對鹽業進行管理。由于鹽鐵官營侵犯了大商賈的利益,為了穩定他們的情緒,朝廷就讓他們舍利求名走仕途為官,主管鹽鐵專賣以換取鹽鐵業富商大賈對國家專賣政策的支持。于是大批富商從此走上了國家機關的領導崗位。但當時鹽的專賣都只囿于部分地區,并未在全國推行,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以搜粟都尉兼大農令,專賣制度在桑弘羊的大力倡導下方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取得了可觀的財政收入。
五銖錢的采用和鑄造權完全集中到中央,是桑弘羊任大農令時取得的另一個重大成就。漢初至武帝初年,貨幣鑄造權一直由各郡國分享,加上縱民鑄錢,貨幣混亂,錢幣減重現象非常嚴重,并引起了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直到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才規定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錢,三官所鑄錢重五銖,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銖錢”,桑弘羊下令將各郡國的銅幣鑄造權完全集中于中央,只準行使上林三官所鑄的五銖錢,不但統一了全國幣制,穩定了貨幣流通中的秩序,還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存在的貨幣貶值問題。
此外,桑弘羊還推行了其他有效的理財措施。首先是擴大了中央財政機構的權力,于公元前104年將大農令改為大司農,擴展其職能和組織規模,將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均收歸大司農直接管轄,這對封建財政的權限擴大與統一具有積極作用;其次是桑弘羊非常重視屯墾,在掌握財權后,移民屯墾即向玉門關以西擴展,并在朔方、上郡等地用卒60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軍屯的先河,與后來曹操開創的民屯相媲美,直至今天對屯墾戍邊、移民開墾仍然有借鑒作用。桑弘羊一系列的理財措施不僅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作用,而且被后人視為成功的典范。明代學者李贄曾將桑弘羊譽為“富國名臣”,清末民初的梁啟超贊其為“第一理財家”。
也許正是由于桑弘羊的理財措施打擊了豪強勢力而又在鹽鐵會議上頑強地堅持鹽鐵官營政策,直接與霍光為代表的反對派進行對峙,引起了“挾少年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強烈不滿,在會議結束后的次年,便以謀反之罪將主持漢王朝財政工作長達29年之久的桑弘羊處死,結束了這位“功如丘山”的理財家的生命。聯想到戰國時期秦國的理財家商鞅被套上謀反罪名車裂而死,桑弘羊之死也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