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濱
(作者為浙江省農都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重要表征。上世紀3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應用動力機械、化肥和工業技術裝備,獲得了農業增產的奇跡,但同時也帶來了土壤退化、地下水污染、農業生態惡化、病蟲害暴發等一系列負面效應。世界各國的農業專家和學者們由此開始重新審視現代農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此后,真正意義的現代農業通常被要求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變得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現代化農業設施可調節光、熱、水、氣、礦質營養等要素,形成高效生產
——注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的農業發展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農業類型:
有機農業?!洱R民要術》中提出的“谷田必須歲易”是中國有機農業的典范,其總結了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的理論和技術。在國外,1924年德國首先提倡農作物有機栽培法,希望以耕作技術來取代化學物的使用。隨后,英國農學家霍華德正式提出有機農業的概念,主張只依靠農業生態系統本身,通過實施間作套種和輪作復種,來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其含義是不破壞環境,維護地力使其不衰退,生產健康美味的食品。
生態農業。美國密蘇里大學土壤學家W.Albrcche于1970年提出了生態農業概念,后又經 Merrill和N.Worthington等發展并充實。其內涵是“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主張不使用或盡量少使用化學合成產品,施用有機肥或長效肥,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更強調建立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
自然農業。這是日本農學家田茂吉在1935年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為宗旨創立的,倡導“農醫同源”、“物土不二”的理念,強調人類應更多地與自然合作而不是對抗,以有利于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在具體做法上,用秸桿、人畜糞尿、綠肥等有機肥陪肥土壤,采用天敵、天然物質和物理、機械等方法防治病蟲害,改善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品質。
生物動力農業。由澳大利亞科學家RuderSteiner于1924年首先提出,認為土壤是人類健康之本,必須保持其平衡。人類、地球、宇宙原本是一體的,必須借助三者的力量來維護和滋養土壤,生產出健康的農產品。
——注重生態、經濟和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農業類型:
可持續農業。1981年美國農業科學家萊斯特·布朗最早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觀”,但直到1991年世界糧農組織在荷蘭召開“農業與環境”國際會議,發表了《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登博茨宣言》,才正式確立了可持續農業的地位。其內涵強調不能犧牲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權益作為換取當今發展的代價,要求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現代集約持續農業。它強調產量持續性、經濟持續性與生態持續性,具體內容包括: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高新科技的結合,保護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發展多種經營方式、多種生產類型的農業經濟結構,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文明化和城鄉一體化。
設施農業。它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農業設施,為種植業、養殖業及農產品的貯藏保鮮等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以期將農業生物的遺傳潛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獲得速生、高產、優質、高效的農畜產品的農業形式?,F代化農業設施可調節光、熱、水、氣、礦質營養等生物要素,能把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克服傳統農業的限制因素,加強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形成高效生產。設施農業為我國農民致富和城市的“菜籃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政策?,F代農業較發達的國家一般均有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的政策指導。如荷蘭政府制定了嚴格的市場準入和公平交易制度,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形成了“生產者+拍賣場+批發商+零售+消費者”的統一體。其中,拍賣場具有合作社性質,成為生產者與市場聯結的紐帶,其成員為生產者,成員的所有農產品都通過拍賣場銷售,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直接掛鉤。拍賣場還提供儲存、冷藏、標準化包裝及運輸等服務,按標準核定產品類型、質量等級、競拍價格,并為買賣雙方提供市場信息服務等。這種產銷結合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銷售成本與交易費用。
——立足生態農業的技術政策。目前,國外現代農業的發展特點是積極運用現代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如巴西政府特別重視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其農業部下屬的農牧業研究公司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之一,該研究公司已向社會推出農業科研成果1萬多項。
美國政府依靠現代新技術,建立高科技含量、高產出和高商品率的農業體系,形成了涉及生物學、遺傳學、氣象學、生態學、經濟學等諸多科學并兼顧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部門和多個行業的系統化現代產業綜合體。
——促進合作社和中介組織的產業化經營政策?,F代農業發展較快的國家均重視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中介組織的作用。巴西于1969年成立了全國農業合作總社,1988年憲法明確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20世紀90年代初,巴西已發展了4000多個合作社,分別為供銷合作社、漁業合作社和農村電氣化合作社等。
荷蘭農業合作社的立法則較完善,形成了較完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主要形式有采購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銷售合作社、服務合作社。農民通過合作社訂購種子、肥料、飼料、貸款、拍賣農產品,以及享受其它服務。
2005年1月1日,我國第一部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從2006年開始,浙江就在全省各地探索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旨在進一步加強全省合作社間資本、勞務、技術、品牌和營銷的聯合,帶領會員共同發展生產、開拓市場。截至2009年6月底,浙江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628家,社員60.3萬人,帶動農戶370.4萬戶,合作社已成為發展浙江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全國范圍內,截至2009年3月底,我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17.8萬多個,實有成員總數近2500萬人,其中依法登記并領取法人營業執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3.91萬個。
——區域化、規?;?、專業化產業政策。荷蘭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農業資源配置和結構組合。20世紀50年代以來,荷蘭大幅度削減了自己缺乏優勢的土地密集型農業(如谷物類大田作物),從而降低了谷物的自給率。同時,大力發展條件較好的畜牧和園藝產業,畜牧業結構份額超過了55%,園藝業結構份額為35%,大田作物所占份額只有10%,而谷物所占份額不到1%。此外,荷蘭大多數農業企業都采用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方式,如奶牛和肉牛、肉豬和母豬、蛋雞都由不同的農場飼養。
——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統籌協調是以色列發展現代農業成功的戰略性舉措。以色列發展農業非常重視維護生態平衡、生物鏈自然連接,有計劃地開發荒地、坡地和沼澤、灘涂,以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增加植被,綠化沙漠,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等,改善土質土層結構;通過“三污”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環境質量。目前,以色列已基本形成了糧食和經濟作物、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
以上的敘述表明,現代農業的內涵演進與各國發展農業的政策選擇,事實上是相對應的。那么,我國當下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也應當順應世界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將發展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低碳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形式。通過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才能得以建立并逐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