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樂樂

圖/楊楊
生態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生態旅游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潮流。就浙江省而言,截至2008年,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處,省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0處,省級森林公園100多處,鄉村旅游及其他生態旅游點500余處。
浙江省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和巨大的客源市場,生態旅游作為最新潮的旅游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然而,由于缺乏生態旅游項目開發與生態旅游區建設的指導性技術標準,浙江省生態旅游發展呈現出令人擔憂的局面。許多旅游企業把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市場營銷的手段加以利用,打著生態旅游的旗號,實際上卻從事著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生態旅游認證應運而生。浙江是生態旅游資源大省,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生態大省的戰略目標,對浙江引導生態旅游發展趨勢、規范生態旅游項目開發與生態旅游區建設提出了緊迫的要求。政府和相關部門意識到,盡快在浙江省建立生態旅游認證項目,對于規范浙江生態旅游區建設,促進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浙江省《生態旅游區建設與服務規范》標準(DB33/T634-2007)標準正式頒布實施。根據此標準,2008年11月,由省旅游局、省環保局、浙江大學等單位組成的驗收評定組,對浙江省首批11個創建生態旅游區試點景區進行了驗收,認定紹興會稽山風景區、寧波大橋生態農莊旅游區為生態旅游示范區,杭州天目山風景旅游區、嘉興南湖風景區、舟山桃花島風景旅游區、臺州天臺山風景名勝區、金華百杖潭景區、麗水南尖巖景區、衢州錢江源旅游區為生態旅游區。目前,第二批創建的生態旅游區試點景區正在接受檢查和驗收。
目前,我國還沒有自己的生態旅游認證項目,綠色環球21和澳大利亞NEAP生態旅游認證項目由于不適合中國國情,在中國市場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失敗。浙江省《生態旅游區建設與服務規范》標準的制定和頒布以及浙江省生態旅游示范區的建設,為浙江生態旅游認證的實施打下了基礎,對全國也具有示范作用。
在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實踐中,浙江省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已取得了一定成績,在生態旅游認證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但生態旅游認證是一項繁雜的工作,包括生態旅游認證組織的建立、生態旅游認證標準的制定、生態標識的授予和市場推廣、生態旅游認證項目的審核與評估等等。此外,還需要考慮認證項目對不同生態旅游區的普適性問題。因此,生態旅游認證是一個系統工程,可謂任重而道遠。在初期階段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我國旅游業是政府主導型產業,生態旅游認證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同才能真正得到實施。浙江省政府應該推動貫徹實施《生態旅游區建設與服務規范》標準和浙江省生態旅游示范區的建設,積極推動生態旅游認證體系的建立,協助解決認證相關費用問題,設置特別基金來培育和促進認證市場。
——推動生態旅游認證的基礎研究。生態旅游認證體系的建立涉及環境科學、生態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多個學科。浙江省生態旅游認證利益相關部門應積極參與生態旅游認證的基礎研究工作,研究國外認證標準,及時總結提煉生態旅游示范區的實踐經驗,與國外相關機構和組織合作,逐步建立適合浙江省的標準體系。
——試點示范推廣生態旅游認證。浙江省生態旅游認證可先進行試點,先選取生態旅游示范區,再逐步擴大范圍和提高認證的級別。還可以向國外權威認證項目申請認證,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態旅游認證項目。
——積極培育生態旅游認證市場。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游客的生態旅游知識和環境教育,加大對浙江省《生態旅游區建設與服務規范》標準和生態旅游認證項目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以此引導游客的消費行為。同時,還要向生態旅游區經營者宣傳認證的必要性,使他們意識到認證既可以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又可以提高經濟效益。
——加強生態旅游認證人才的培養。生態旅游認證的實施需要一大批具有系統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一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積極扶持浙江省已經具備認證經驗的第三方認證機構和培訓相關認證人員;另一方面,大專院校要開設相關課程和專業培養這方面的專業后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