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雷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GDP的高速增長,“國富民窮”、“國進民退”的聲音不絕于耳。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從2000年開始,我國基尼系數已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目前已超過0.48。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資本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額過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隨之帶來了更多問題。
作為全國經濟領跑者的浙江,受到的沖擊相對更為嚴重,尤其是大量依靠廉價勞動力成本獲得出口優勢的產業,漸漸難以為繼。當前經濟形勢下,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對于浙江實現新階段的全面轉型升級有著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這說明了黨和政府對公平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卻也反映出當前收入分配體制中“公平”的相對缺失愈加嚴重。利益分配不公犧牲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懸殊”和“社會保障水平低”的現實,增添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作為全面調整利益關系的重要一環,應當把利益調整與維護黨政威信、促進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在轉型升級中確保低收入群體收入逆勢增長,普通勞動者工資增長同步于甚至高于經濟增長速度,以此提升底層群眾對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從長遠來說,提高勞動所得無論對廣大消費者需求還是企業的生存發展,都是有必要的
浙江要調整經濟結構,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找準問題下手,而內需不旺無疑是一個“歷史悠久”并且“影響深遠”的制約因素。內需的潛力在哪里?不在依靠“效率”先富起來的少數人身上,而蘊含于相對缺乏“公平”的廣大居民和勞動者之中。在依靠外需和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下,勞動者的工資實際上是商品成本的一部分,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越低,產品成本也就越低,對外競爭力就越大。而要啟動內需中的消費需求,就要改變這一局面,因為工資不再僅僅是企業的成本,而是重要的社會購買力,是本土市場的未來需求。因此,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對加強消費在拉動經濟中的作用和促進浙江經濟健康發展、實現轉型升級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產業內升級的內涵,就是通過研發與設計、品牌與營銷這些制造之外的環節,拓展產品的高附加值,使競爭力得到質的提升。目前,浙江的產業競爭優勢主要還是來源于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成本優勢,這樣的“優勢”不利于長遠發展和抵御外部風險。在發達國家,工資一般會占企業運營成本50%左右,而在中國則不到10%;發達國家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國則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趨勢。這既不利于擴大消費、拉動內需,更不利于推進產業內升級。
唯有使企業改變低附加值盈利模式,才能進一步打開內需市場,而長遠來說,提高勞動所得無論對廣大消費者需求還是對企業的生存發展,都是有必要的。一旦切實提高勞動所得,將從兩個方面促使企業轉型升級:首先,勞動者工資的提高必然增加以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諸多企業成本,縮減其原有的利潤,企業只能想方設法提升利潤空間,通過產品價值鏈的延伸獲得更高附加值。其次,提高勞動所得啟動消費反過來又會助推產業內升級,因為內需擴張將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為了脫穎而出、立于不敗之地,必然要尋求產品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