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平,王金明
(1.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醫院,廣東深圳 518110;2.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預防保健所,廣東深圳 518110)
觀瀾街道位于深圳市西北部,總面積89平方公里,現有人口65萬,其中戶籍人口2萬,下轄12個居委,屬亞熱帶丘陵地區,歷年均有瘧疾流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外來人員涌入,瘧疾的發病率有了大幅度的升高,1994年出現暴發流行,經過幾年的積極防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F對深圳市觀瀾街道1992~2006年瘧疾流行特征進行分析。
收集整理1992~2008年觀瀾街道瘧疾疫情報表、瘧疾病例個案調查表、四熱患者[1]血檢陽性結果登記表以及各項預防措施的工作計劃、總結等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觀瀾街道統計辦、經科辦等政府部門。
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患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1992年呈散發狀態,發病率較低,僅為2.3/萬;1994年發病率明顯上升,發病率為9.6/萬;1995年發生暴發流行,發病率高達81.7/萬;1997~1999年大幅度下降,發病率為15.7/萬,2000年基本得到控制,發病率為2.1/萬。發病高峰期與深圳市其他街道相近[2],見表1。
1994~1999年各月份均有病例發生,但流行呈明顯的季節性,6~10月為流行期,這5個月的病例數占全年病例數的77.9%,發病高峰在7、8月,這2個月的病例數又占6~10月病例數的58.2%。
1994~1999年流行期間,外來暫住人口發病率為26.8/萬,明顯高于常住人口的發病率5.5/萬。見表2。不同職業人群中,從事燒磚、打石的人群發病率最高,為501.0/萬;種養業、建筑業次之,發病率為123.2/萬;工廠工人、商業服務、常住等的人員發病率較低,僅為5.1/萬。見表3。
1994年~1999年流行期間,觀瀾街道轄區12個居委會均有病例發生,病例主要集中在君子布、大水坑、樟坑徑、桂花、福民等5個居委,占全街道病例數62%。原因是燒磚、打石、種養等均集中在君子布、大水坑、樟坑徑等3個較偏遠的居委;而建筑業主要集中在桂花、福民2個街道中心周圍的居委。

表1 觀瀾街道1992~2008年瘧疾發病情況(例)

表2 觀瀾街道1994~1999年常住人口與暫住人口瘧疾發病率比較
歷史上深圳為瘧疾流行區[3],20世紀50年代發病率波動在20/萬~760/萬;經積極防治,到70年代末發病已降到0.5/萬。1993年寶安建區后,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人員大量涌入;當時的建筑業發展也迅猛,轄區內建起了大量的磚廠、石場,據統計1995年高峰時有磚廠近80間,石場20多個,從事燒磚、打石、種養、建筑的外來人員迅速增多,而且這些人員的流動性很大,居住條件差,周圍環境惡劣,防瘧意識薄弱,是瘧疾的易感人群。加上當時的衛生防疫人員不足,沒有專業隊伍,難于滿足瘧防工作的需要,導致了1995年的瘧疾暴發流行。
由于1995年觀瀾地區瘧疾暴發流行直接影響群眾健康及當地的投資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注。在當地政府和上級衛生主管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醫院聘用了專業技術人員,成立了瘧防專業隊,配備了專用的交通工具,進行綜合的瘧疾防治[4]。根據傳瘧媒介的習性,每年4月和7月開展二次抗瘧突擊月,對外來暫住人員等高危人群進行大規模的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帳和對上一年的患者進行抗復發治療;對現癥患者由專業隊員護送回家,認明其地址,每天送藥上門,看服到肚,并按規定進行2~3個療程的追蹤根治;對疫點進行DDT室內滯留噴灑,溴氰菊酯浸泡蚊帳等綜合處理;高峰期對高危易感人群進行預防服藥等。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瘧疾的流行,1995~1999年發病率平均每年下降47.1%,到2000年已得到較好的控制。

表3 觀瀾街道1994~1999年不同人群瘧疾發病比較
目前觀瀾的瘧疾雖然得到較好的控制,但由于傳播條件的普遍存在,當流行因素發生改變時,則有發生流行的可能。特別是2008年完成城市化的3年過渡期后,新一輪城市建設將大規模展開,建筑工人將大量增加。為此,對瘧疾的防治工作仍不能放松,要加強疫情的監測措施,搜索傳染源[5-8],發現問題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回升。
[1]趙慰先.人體寄生蟲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172.
[2]路春生,陳維力,何云新.深圳市大鵬街道1993-2005年瘧疾流行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7,33(2):34-35.
[3]林榮幸,張賢昌,吳軍,等.廣東省近10年瘧疾監測及防治策略研究[J].熱帶醫學雜志,2006,6(10):1095-1083.
[4]張性益.1957-2007年田陽縣瘧疾監測結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8,14(4):233-235.
[5]阮生榮,黃小妹.溧陽市1995年-2007年瘧疾疫情監測結果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08,19(4):21-23.
[6]梁海,屈錦秀.1994-2007年賓陽縣流動人口瘧疾監測結果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08,14(2):112-113.
[7]都安錦,曾敏.輸入性瘧疾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2):80-81.
[8]婁培安,余加席,安曉紅.全球基金項目中邳州市人群瘧疾知識知曉率的調查報告[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6):112-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