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成都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此前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F在擺在成都面前的問題是怎么把握機遇,不失時機地把統籌城鄉的工作推向前進。需要注意的是,成都的不同地區也有各自的情況,在具體實施“三個集中”時也應該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陸學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所研究員
成都市這些年來在統籌城鄉方面進行了很多很好的探索。比如對失地農民的保護,“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權,失地不失業”,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人學進行統籌調配,劃片進入公辦中小學,一律取消借讀費。我想,下一步成都可以考慮讓進城農民工達到一定工作年限后就轉為正式居民,解決他們的身份問題??抗I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少數致富的人幫助農民都是不切實際的。核心問題是減少農民,讓更多的農民在城市化過程中享受與市民一樣的權利和待遇。
成都是四川的省會,今后不僅成都的農民會進城,四川其他地區的農民也會到成都來打工。讓更多的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才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最終目標。
周其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我們在成都的調查研究中學到了很多新鮮經驗,也接觸到實踐提出的大量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們愿意繼續研究成都和其他地方的改革經驗,以獲得更完備的關于中國轉型的科學認識。
第一是,凡是大家意見分歧比較小的,效果明顯的,希望成都能做出一個量來。比如全面的農村確權,還有大面積的國土整治,做幾個點、幾條線雖然也不容易,但還是不夠,要按“全域成都”的理念,成片地普遍做開來。經驗表明,在點和線上管用的,還不等于最后被證明管用;非要大面上行得通,譬如當年的包產到戶,才算真正行得通。
第二是,改革現行土地制度不可避免有很多敏感的環節,應該利用試驗區的框架,封閉起來運行,為全國探路。哪些事情比較敏感呢?一個就是能不能通過土地空間位置的變化,實現土地級差收益的增加。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已基本完成,所以那里對資源的空間位置,可以用法令法規加以固定。中國的實際是城市化嚴重滯后,因此空間資源面臨大規模的重新配置。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證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又不阻礙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是一個前無古人的難題。出路只能是授權改革實驗區試驗區大膽試驗、經實踐和各方的評估驗收后,再得出全國適用的結論。
第三是,總還有一些更復雜的問題,目前連局部試驗的條件也不成熟。譬如與土地制度關聯度極高的財稅制度、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財稅體制,究竟如何平穩完成從“賣地財政”向財產稅、資源稅或土地稅的體制轉型?這類問題應該認真研究、提出可試驗的方案再交付改革試驗。
牛文元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兼首席科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成都與重慶本來在歷史上在文化上就有淵源,又一起列為改革試驗區。那么成渝之間應不應該建立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走廊?一邊一個拳頭,成都和重慶就是一個雙子星座。這樣就提升了成渝共同的發展動力。不能封閉起來,各搞各的。通過經濟走廊,物質上可以交流,能源上可以交流,信息、人才、經驗都可以交流。打通了,共同創造一個大區域。搞試驗區,浦東帶動了長三角,濱海新區帶動了環渤海,那么成都、重慶也不是只帶動各自1萬多和8萬多平方公里的發展,打通以后,就有帶動西南,引領西部的作用了。
葉裕民
中國人民大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系主任
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我認為國家更多地是把它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區域,注重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協調,注重城鄉發展協調。這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之本。
既然需要協調,我們就要在一些不協調的領域進行探索。對成都來說,應該試圖在一些前沿的制度方面再進行探索。比如土地制度層面,我國一直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來也會堅持下去。但這種嚴格的土地制度客觀上給城市的空間擴展、發展帶來一些限制性因素。我國也在探索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那成都是不是可以更提前一步,建立農村土地使用權交易市場,比較快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它一方面能推動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推動農村農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能為進入城市的農民提供一筆基金,或者給進入城市的農民比較穩定的基礎保障。
在中國城市化高速成長過程中,政府財力很難對所有進入城市又沒有就業的人給予保障,有一個路徑可以緩和這個矛盾,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農村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后,這個市場可以包括土地使用權的購銷市場和租賃市場。很多農民會選擇租賃,他們進入城市可以不一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因為他們有土地收入的保障。
二是探索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成都的戶籍制度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鼓勵帶眷遷移。帶眷遷移是在市區范圍內,全國的主要大城市很難完全放開戶籍管理,成都也很難完全放開。我覺得成都可以探索建立“就業+社會保障+合法住宅”的帶眷遷移戶籍制度。如果一個外地人在成都有穩定的就業,加入了社會保障,有醫療、失業等方面的保障體系,有合法住宅,具備這三個條件就應該給常住戶口。
李曉西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
實驗要量力而行、順勢而行,不要超越現實情況來拔高。什么是超越現實?比如說統籌社保資金,按理說統籌到全國層面上是最好的。比如你在上海打工,一直在交社保,等你回到成都,拿個證明成都就認。這樣勞動力就徹底流動了。但現在還只能一步步走。比如留在當地的人的保障就是要穩定,要保證他們到時能拿到養老金。而對流動性大的,統籌層次越高越好。但是不要急于提升層次,即使提升也要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而且政府的責任要承擔到底。
湯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
我是搞金融的,我的建議是成都在城鄉統籌的過程中,積極采取措施發揮金融工具的作用。最近幾年,我國已經推出或者正在推出大量的金融工具,如果能在這個方面早走一步先走一步,成都的城鄉統籌就應該能發展得更好。農村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農村資金只有不到50%能留在農村,其他50%全部流出去了,沒有應用到地方的發展上。鄉鎮銀行是四川首先推出的,全國第一個鄉鎮銀行就在儀隴。鄉鎮銀行把它籌集的資金限制在一個縣的范圍內使用,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微小企業貸款模式是真正針對微小企業的貸款,它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以抵押為主的貸款方式,通過研究企業未來現金流來為企業貸款。
肖金成
天津濱海新區項目組組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我不太贊成把18億畝紅線和占補平衡混為一談,不要一談到土地利用就是占補平衡。我們今天之所以土地資源緊張,根子在于土地的粗放利用?,F有的土地利用機制不合理,無法從合理使用、高效使用的角度來利用土地?,F在的現實是,只要占有土地就能獲得利益,那如何實現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這種情況和我們國家土地的二元結構是分不開的。國有土地用起來很嚴格,但是集體土地使用起來就不那么嚴格,于是大家都想去土地轉性里面去搞點投機。現在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需要進行土地的管理體制改革,需要這樣的大膽突破。而不是如何在占補平衡上花心思就能解決這些問題。成都是以城鄉統籌為重點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這樣一個政策環境,可以選擇在比較小的范圍內嘗試著去搞一搞。
但是這種嘗試必須小心,范圍一定不能太大,因為有些改變是不可逆的。
權衡
上海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在西部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非常重要。這比東部經驗復制到西部更容易操作。此前試驗區都是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但西部和東部還不太一樣,東部主要是講率先實現現代化,西部更多是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對西部而言主要應該是城鄉關系的和諧。
“新特區”對地方政府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挑戰主要是政府面臨自身職能的轉變。浦東已有的經驗證明,綜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進首先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改革的阻力主要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滯后。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的消除,同樣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前提。
陳國階
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城鄉統籌對農村的大量投入是必要和必需的。不過,我認為政府在投入資源或引導資源流向的時候,應預見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情況,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比如說,城鄉統籌過程中,必然有一個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過程,5年或10年后,仍居住在農村的人口一定會大幅減少。那么在修建農民集中居住區的時候,就應該考慮修建多少基礎設施,配備多少學校和醫院等問題,盡量減少可能出現的浪費。據我所知,韓國的新村運動就已經出現了由于人口轉移出現的農村房屋空置、基礎設施利用率不高的現象,我認為成都應該在發展中注意這些問題。
(本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