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岷源

馬英九上臺后,國民黨歷經4次“立委”補選和“三合一”縣市長選戰,可謂屢戰屢敗,尤以2010年1月9日的桃園、臺中和臺東三席“立委”補選失利最為怵目驚心,民進黨三席全贏,國民黨全軍覆沒。此結局嚴重沖擊今年2月27日的另一波四席“立委”補選,年底五都“直轄市長”的選舉更是雪上加霜,國民黨擔心的“骨牌效應”按不住地浮現。
“‘五連敗的結果暴露出馬英九不得民心的執政危機,說明馬當局施政已失公信力。”島內“名嘴”、著名政論評論家黃創夏就此話題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作此評述。他同時強調說,黨內清廉改革未見成效,賄選成風,改革打了折扣;“美牛”議題持續發酵,無法有效解決內外紛爭。諸如此般,已引起民眾的強烈反感,泛藍民眾開始觀望,藍營基本盤已經松動,說明民意再次對馬當局提出嚴正警告,如若再不脫胎換骨,國民黨還要重嘗敗績。
現實就如黃創夏所言,現今的國民黨很難找到樂觀的理由。
選民熱情,屢遭傷害
從4年前馬英九任國民黨主席開始,一直到吳伯雄接任至去年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在每次選舉中攻無不克,并順利贏回政權,那時的背景,就是因為陳水扁的施政成果令人失望所致,現在“風水輪流轉”,魔咒又轉回國民黨身上。
馬英九執政一年多來,對人民期待最深的振興經濟毫無建樹,反而每況愈下,失業率節節上升,突破6%,人民對馬政府的失望與不滿自然會反映在選票上。
國民黨對敗選檢討的結論是,“藍營民眾不投票,支持者熱情消失”。失望、傷心的民眾越來越多地離棄國民黨,一年半之間,整整蒸發掉100萬票。
臺灣中央電臺著名主持人、政治評論員楊憲宏就此評論說:“這樣的結果教訓教訓國民黨,也沒有壞處啊。陳水扁執政時,臺灣天天都是下雨的日子,等到馬英九來了,總算出了太陽,可這太陽沒有溫度啊,老百姓仍然感到寒冷,這樣情景,先前的支持者怎么會出來投票呢?”
“更有甚者,馬英九對選民的反應表現冷漠,立委補選失敗的第二天,他還有心情去參加豪門婚宴,如此作派,讓民眾失去了2008年大選時的期待和感動。去年,我還一腔熱血辭去中常委,想借此助推國民黨的改革,結果呢?毫無用處。馬英九真的犧牲了我們的熱情啊。”立法委員邱毅語氣激動地告知本刊記者。
與邱毅感同身受的還有馬英九身邊的顧問林火旺,去年臺灣“八八水災”之后,林公開辭去“國策顧問”職位,并在電視節目上批評劉兆玄十萬火急的救災時刻去染發。而馬的另一位民間友人南方朔最近在“立法院”的一場座談會上質疑馬英九“沒智慧、沒能力、沒本事”,執政不到兩年,由民意支持度高達六成,演變到今日萬箭穿心,批評馬英九不如崇禎皇帝。南方朔“愛之深、責之切”,真有恨鐵不成鋼之意。
面對國民黨的五次敗選,“行政院長”吳敦義說,“光是檢討還不夠,還要行動改進,才能重新喚回支持者的信心及投票的動機。”臺中市長胡志強直言,“國民黨以前做得不好的地方,選民的懲罰,已經都看到了,國民黨要洗心革面全力改革。”邱毅更是疾呼,問題根本還是在馬英九本人:“如果依然傲慢,依然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說過,不會有鐘擺效應的,只會有敗選效應。”
“哀莫大于心死”,這實際就是現在泛藍民眾心情的寫照。馬英九應該明白,解決臺灣各種問題在更多的時候并非是在“一張白紙上繪畫”,而是要在“前任們”的“涂鴉”后繼續作出讓各個政黨或臺灣民眾都滿意的答卷。任何臺灣政治領導人都要依靠“答卷的高分”得到臺灣民眾的認可或獲得穩定的執政地位。
缺乏辯護,不善溝通
馬英九真的了解民心民情嗎?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到底是什么?利弊到底在哪里?如果民眾并不了解又何談支持呢?馬英九決定到民間去宣講ECFA,或許是個務實的思路。但什么事情總不能只靠馬一人之力,而要靠團隊的整體力量。
但不幸的是,馬團隊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為政策辯護的意志和勇氣,更缺乏溝通與說服的能力。因此在綠營的批評和抹黑下,留下了“積非成是”的印象,讓民眾感到政府的游移、荏弱、缺乏魄力。
“美牛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馬英九為了盡快與美國開展協商FTA(自由貿易協定)固然沒錯,但忽視了民間對美牛的反對情緒。事前相關官員信誓旦旦如要開放,一定會先向“立法院”報告,實際上卻沒有。行政部門的美牛修法版本甚至連國民黨的大多數立法委員都不支持,更不用說在立法系統能獲得通過,由此造成后續被動難堪之局面。
前段時間的一份民調顯示,島內竟有高達52%的民眾,連一個“部會”官員都答不出來,能夠正確回答超過5個“部會”官員姓名者,比例僅為13%。連一些重要部會的首長都不知道,大多數民眾又怎么會了解這些部會的政策?更何談讓民眾大力支持?
事實上,馬英九最為缺乏的就是善將將的能力,也就是卓有成效的領導力與管理能力,管理最高的境界是無為而治,馬英九確實做得很辛苦,但經常是吃力不討好,而身邊的這些“大臣”和立委們是否也個個如此盡心用力,執行力是否能維持高效,并能更多分擔一些馬肩頭上的宣傳及輔選重擔?如果都非常努力,是否采用了合適的人在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上前進?出現偏差如何在社會異議擴大化前先在體制內得到迅速糾正?這些都是等待解決的問題。
照理說,馬團隊對一些重大議題要牢牢把握主動權和宣導的穿透力,使議題的步伐隨自己的節奏起舞,同時有效地避免綠營的牽制。因為,民進黨“立委”在立院系統個個能征善戰,在選民中也有較高的曝光度,一定程度上形成正向支持不斷增多的效應。相反,國民黨“立委”們在立院雖人數眾多,但在議事戰場上能力低下,既不能戰,也不能和,任由民進黨綁架立院議事進程。這些既對政策的推進造成不利影響,也嚴重影響到國民黨在泛藍支持者心中的形象。
搖擺不定,不敢擔當
馬英九本屆任期還沒過半就面對如此艱困情勢,2010年重心勢必會放在內部改革與盤整。他本人的行事風格當然是改革首項,包括指揮不動黨籍“立委”、擺不平地方派系等等,這些在民進黨不可能發生的事,竟然都離奇地一一出現在馬英九身上。
觀察馬英九的施政,其兩岸政策缺乏明確方向感,他既要對美軍購,也要發展兩岸關系,期待透過兩岸簽訂ECFA化解臺灣經濟邊緣化危機,但一遇到綠營壓力又退縮。他想要拴藍營的心,又想順綠營的意,非但沒有成功,反而讓自己進退維谷,給人形成做事太過拘謹,猶豫徘徊,沒有魄力,沒有擔當的印象,怪不得邱毅對本刊記者這樣說:“支持馬英九,我們都沒有光榮感啊。”
可以想象,接連吃了敗仗的馬英九此刻必然心情煩躁、沮喪不已,然而在這關
鍵時刻,他如果做了任何一個錯誤的決定,等到五都若再被民進黨拿走三都以上,要再調整也來不及了。
大權力并不等于擴大執政的基礎。作為一位領導人,馬英九如果無法讓黨籍“立委”、親藍地方勢力意識到覆巢之下無完卵,政治操作上胡蘿卜和棍棒交互運用,國民黨2012年又會江山不在。
仔細打量馬英九,才發現他雖然追隨蔣經國多年,但似乎并沒學到蔣的治國之道。馬是個“法律人”,謹守憲法分寸,對立法院的職權非常尊重,也從不干預司法,都是值得稱道的特質。但古人早就說過,徒法不足以自行。臺灣在民主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還有許多不上軌道的人與事。人民期望于他的,是能抓住重點,雷厲風行,展現更多的“領袖魄力”。至于其間分寸如何拿捏,就要看他的政治智慧了。
至少有件事馬英九可以做個參考,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極力推進的一件事情就是醫療系統改革,甚至說如果能成功的話,即使只能做一屆總統也在所不惜。
對于兩岸關系也是如此,為兩岸創造一個持久和平的環境是馬英九的必然職責,只要主流民意支持,啟動兩岸和平協定的會商就應立即著手,如果在這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上做不出成績,即使當了兩屆領導人又有什么意義?能在歷史上彪炳千秋,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嗎?
臺灣民主,漸漸成熟
對于臺灣普通的老百姓來講,哪個黨派執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常態的、有序的政黨輪替。如此方能有效地抑制貪腐,才能把陳水扁一類的貪腐分子繩之以法。所以說,馬英九由全勝而轉為五連敗,除了領導經濟的不力等諸多因素,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常態。
自兩蔣之后,臺灣一直在摸索現代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核心是選舉,選票代表了民意,民意決定政治家的命運。臺灣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國民黨現掌控立法與行政兩大最高權力卻遭遇選舉五連敗。
選舉的結果耐人尋味。長期以來是國民黨的鐵票區被民進黨攻下;而5年前的縣市長選舉是國民黨黃敏惠攻下嘉義市,意味著國民黨已從中北部跨向南部布局。這種藍綠勢力彼此膠合的狀態,正是政治力量平衡的結果。盡管國民黨聲言要努力施政,挽回民心,但這種民間的政治平衡,仍將會在成熟的臺灣民主社會持續下去。
換個角度看,臺灣選民的民主化程度,已經趨于成熟。臺灣經過政黨輪替,再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社會,民眾已經懂得怎樣利用選票的權利,去平衡社會的政治力量。因此,無論國民黨和馬英九做得如何好,民眾也不會允許國民黨在行政上已經掌握權力的情況下,又在“立法院”完全獨霸。
就島內政黨政治象征意義而言,民進黨取得這3個席次后,總席次30席已超過“立法院”全體席次的1/4,跨過了罷免及“修憲”門檻。民進黨的杯葛力道增強,這正是島內民主政治生態的必然。
“退一步說,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他們同樣會提出兩岸政策,兩岸關系不可能倒退。”黃創夏很理性地看待臺灣的民主發育和成長。
事實就是這樣,民主社會,不允許以黨代政、以黨領政,甚至絕不允許一黨獨大。民主社會,必須保持制衡一黨獨裁的平衡力量。而這,不僅是任何民主社會的共同特點,就臺灣來說,也是保持其和平、穩定、繁榮的根本力量。比如,在民進黨統治的時候,國民黨在立法機構的力量,就可以阻擋陳水扁“法理臺獨”的企圖。同樣,在國民黨執政的時候——不論其危機還是順境,民眾都需要這樣一種制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