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楊

“現在,你幸福嗎?”
當2008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關,2010年突破4000美元也幾無懸念時;當今年八月份中國人民銀行高管首度向媒體公開表示中國經濟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時(2010年中國GDP總值實現首次突破30萬億人民),并于年底坐擁3萬億美元的“世界第一”外匯儲備時;當全國各級政府今年的財政稅收有望突破8萬億人民幣時,我們似乎有理由也很自然這樣問自己,問別人。
當數年來十數年來整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利好不斷反哺給社會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軍事和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時,我們在宇宙空間探索和登月工程方面進展快速;高鐵建設速度和運營里程世界第一;全國數十近百個大中城市正在加緊鋪展地下或地上軌道交通;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2010年我們再次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成就的統計數據,一般會表現得龐大而令人炫目。“那么,你幸福嗎?”我們還是要忍不住地問。
而作為西方國家對“發達社會”的一個慣用定義性指標:一個國家和地區每100戶居民中,戶均汽車擁有量10輛以上,或者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就可以實現私家車普及的“汽車社會”,即可定義一個國家是否進入“汽車社會”。按照這一內涵和國內城鄉家庭汽車保有量的實際均值,中國在2009年底已經踏入“汽車社會”門檻。2010年,中國社會機動車保有量接近2億輛(其中私家車即轎車擁有量突破9000萬輛),到今年年底汽車市場銷量再攀1700萬輛的銷售新記錄一這些都將進一步坐實中國進入“汽車社會”的事實。
“然而,你幸福嗎?”
關于GDP與國民幸福感指數的關系思考和調研,讓社會學者認定二者在當前呈現嚴重“剪刀差”狀態。
根據中國社科院及其它專門機構的研究報告,當前我國GDP的快速增長的確加速了整個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步伐。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統計數據表明:伴隨這一步伐,整個社會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問題隨著時間推移越發突出;城鄉經濟“二元”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輸出和流失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問題”、城市家庭的“單核結構”(指一個獨生子女)因子女讀書、工作等原因而造成的“空巢現象”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及幸福感指數的重要因素。
而伴隨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結束人口紅利并一腳跨進轉型時期的重要節點——“劉易斯拐點”(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社會企業家的“二次創業壓力指數”也將伴隨人力、資源個其它成本的快速上漲,國內外貿易環境的巨大轉變和整個社會對節能減排,產業升級的巨大壓力而致使個人成就感、幸福感大幅滑坡。
“西方學者認為一旦基尼系數(經濟學家們通常用基尼指數來表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富分配狀況,一般說來,一個國家的基尼系數在0和1之間,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越均勻,反之收入懸殊越大?;嵯禂翟?.3~0.4之間表示社會財富分配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處于0.4~0.5之間,整個社會即會蘊藏諸多不穩定因素?!痹谝淮蚊襟w內部座談會上,經濟學者王小魯指出:“有數據表明當前中國社會基尼系數已經突破0.4,在某些地區和省份,甚至突破0.5。就我們國家的經濟收入和分配領域而言,當前實際情況確實相當嚴峻?!?/p>
而另一種統計數據則預警,僅以北京市為例,2010年底全市私家車保有量即將達到前所未有的500萬輛?!皩⒈本┦械娜克郊臆囀瘴蚕嘟?,擺在北京二環路上,可以擺下300多圈?!币晃黄囆袠I的朋友不久前向筆者如此描述。
大城市的交通出行難、停車難;城市兒童入托入學難;普通市民就醫看病難、買房難、結婚難、喪葬難一一城市生活成本和物價的快速上漲,伴隨著整個社會的自然稟賦及資源的日益枯竭,使得中國城市化進程在當前呈現“攤大餅”,“大而難”、未老先衰,問題叢生。
生活其中的人們每天不得不需要直面城生活的“叢林生態”。在長期難以人性化活之余,只得喊出“逃離北上廣”的無聲音。
然而,回歸山野,悠然種菊,又豈不是另一種黃粱白日夢?
有事實表明,在以保證全國18億畝可耕土地的底線“紅線”的借口下,某些地方政府本質上在延伸土地財政“暴漲”政績利好的動機下,正在開展農村“滅村”運動。
社會學者對此持正面評價(即有效推進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對這種運動背后的復雜動機和個人算計做反面警醒:“30年改革開放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結構,致使當前‘留守現象突出。而之所以‘留守,根本上說是當地的生產關系難以有效吸納和消解當地勞動力人口。因此,如果不以發展實體經濟及產業為前提,單純的‘滅村運動不但有掠奪農民之嫌,更可能造就新一輪的農民‘返貧大潮。”
建設和諧社會,首重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里“和諧即幸?!薄?/p>
在飆漲的GDP增速下,我們的國民幸福感指數伴隨人口爆炸、城市化遠未結束的進程和有限的資源稟賦,無法不在糾結中前進。因此,一種將上述“剪刀差”痛楚進行文藝化的總結稱謂為:“社會轉型時期的陣痛”。
不過,相當一些社會學者指出“十二五”期間,國家出臺具體措施保障三十余年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每一個中國人的時機,已經成熟。“如此,改革的初衷才不會偏離既定方向和目標,社會運轉最終才不至于脫軌。社會管理,首重公平與正義?!庇袑W者公開撰文說。